摘要:本文着眼于素质教育和高考命题的能力立意,探究高考历史复习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方式、方法和思路,进而为解决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间的矛盾提供新的思路。
目前,高考命题已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的设计表现出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注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的主题设计思想、并越来越重视分析说明事物的成因、归纳概括事件的基本过程或发展历程、比较事件之异同和对事物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理、归纳、预测等多项能力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理解、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且实用的途径和方式。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谈谈自己的一管之见,供大家参考。
首先,教师要研习近两年的高考试题,引导学生明确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使学生在复习中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1、文科综合卷中历史试题的特点:
(1)注重基础;(2)考查能力;(3)学科内综合为主,跨学科综合题中的学科界限日渐模糊;(4)不回避时政热点、焦点,关注现实和生活,但呈隐性介入;(5)问题为中心与能力立意相结合;(6)专题板块与跨学科组合相结合;(7)渗透世界意识和人文精神。
2、针对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思想和试题特点,指导学生在复习中做到:
(1)线索明,思路清;(2)重比较、深分析、归共性、辨差异;(3)重点突破,难点理明;(4)横向看发展,纵向重整合;(5)构建网络成体系,驾驭宏观化具体;(6)阶段特征把握准,主要矛盾认得清;(7)切入时政,寻根探源,关注生活,渗透人文关怀。
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采取唯物论和辩证法观点判断历史事件: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内因和外因、社会存在与意识形态等之间的关系,这有利于学生从深层次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也有利于学生解答选择题和问答题。如:对“春秋战国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认识和对“苏东剧变”的原因、“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原因、“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的原因等的分析和认识。
第三、教师要向学生诠释历史理论,以增强其理论素养。时下,高考历史选择题注重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实质及历史行为的目的、历史现象的本质等,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对历史理论的理解是不确切的,这就直接影响审题和作答。
1、通常,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有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基本原因、最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等。
客观原因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素(一般指历史条件);而主观原因是相对客观原因而言的,是人的因素(人们促使事物发生所作的努力)。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为例: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主观原因是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即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基本原因是指一般必须具备的因素;主要原因是指诸多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这种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有时不止一种,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最主要因素;根本原因是从本质上说的,是导致事物发生的最本质的因素,是一种历史的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反映着客观历史规律的要求,揭示的是事物的实质;直接原因是指事物发生的直接因素,往往是一种表面现象,是相对与间接原因而言的。
以“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为例:①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发生于俄国的基本原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②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俄国无产阶级深受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③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④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是资本主义临时政府继续一战,激化社会矛盾。
2、选择题中,学生经常会遇到实质、本质、性质、表明、说明、证明、反映等词,但由于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导致解题中失误频频。一般情况下,本质即实质,是指历史事件本身所具有的,决定历史事件性质和发展的根本属性,是隐蔽的,通过历史现象来表现的,不能简单的直观,必须透过现象去认识;性质是对历史事件的定型,是历史事件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历史事件的根本属性;表明是指历史事件所反映出的表面现象所包含的内容,即进一步反映历史事件的内在含义;说明即证明,是指解释明白,从历史事件中可直接认识;反映是指把历史事件的实质表现出来,也要透过现象去理解。
例如:①巴勒斯坦问题的实质是巴以领土争端问题;②俄国二月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③古巴导弹危机说明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占优势;④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事实表明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落后的封建制度是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的。
3、近年来,高考试题中有关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目的之类试题大量增加,但问法又各不一样。通常有直接目的、主要目的、根本目的等。所谓目的是指当时人们在进行某一历史活动时要达到的境地或希望得到的结果。多种目的中最主要的是“主要目的”;近期而明显的目的是“直接目的”;终极的、实质性的目的是“根本目的”。
例如: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富国强兵、直接目的是为了争夺霸权、根本目的是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第四、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知识整合与迁移—活化知识,迁移运用。
例如,在分析“莫斯科保卫战胜利的原因”时,除指导学生注意从苏德两方面展开分析外,还着重提示学生明确战争的起止时间(1941年6月——1942年初),并联系政治、地理有关知识和该时段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展开全面分析。通过上述手段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分析得出原因:①苏联人民进行的是正义战,抗击顽强;②苏军本土作战,物资充足;③德军战线拉得太长,补给不足;④苏联气候不利德军作战;⑤《大西洋宪章》(1941年秋)发表后,英美加强对苏联的援助;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12月),苏联可全力对德作战。
第五、教师应采集经典试题,精讲精练,使学生在不同题型的分类训练中熟悉题型,掌握解题规律,并使学生在审题、阐释作答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题能力,进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问答题为例:高考历史问答题大致有四种题型:①小切口型及分析型:如1999年高考“洋务运动”题;②大跨度型:如2002年春考“世界格局演变及对华的影响题;③比较型:如2000年高考“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题;④图表情景型:如1996年“3+2”高考“德国”题和2001年“非洲”题。通常,解答问答题要着重解决好两个环节——审题和作答。首先,问答题的审题要做到:①了解题的类型;②注意作答的对象和内容及题中的关键词;③注意解答内容在时间、空间、领域、角度、程度、范围等方面的限制。第二,问答题的答题要注意形式:①叙述史实要有序,或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顺序,或按逻辑顺序;②论证——分析题最基本的原则是史论结合,既不要空发议论,也不要堆砌史实,要摆事实,讲道理;评价问题最关键的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③比较题要找准比较向:确定比较项的原则是宜粗不宜细——如时序性的概念,可从前段中找原因、条件、目的、任务等,从中段中找特点、主力、领导等,从后段中找结果、性质、影响、和作用等常规性要素;④概括题只在现有的基础知识上,通过理性思维,概括出史实的共性、特征、规律。⑤组织语言和行文要坚持段落化、条理化、序号化。
总之,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它不可能依靠考前的短期训练来实现,要依靠师生在日常的教与学的互动中渐次提高。同时我们特别强调,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并不是教育教学的最后的归宿,它是我们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矛盾的夹缝中渗入的溶化剂。
参考书目和文章:
1、耿士锋主编的《高中历史常考知识点》
2、《2002年普通高考考试说明》
3、黄顺源《2002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的特点及启示》(《中学政史地》200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