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同课异构”,提高教学研讨的实效性

时间:2014/1/2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很多教师为了快速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纷纷仿效他人的教学方案、课堂设计、课件制作;盲目跟从他人的教学特色、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学习他人本无可厚非,但这种带有盲目性的学习在学到他人皮毛的同时抛弃了自我、失去了个性、丢到了特色。其实,新课程关注的是一种教学理念,一种育人思想。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其真正的内涵不仅仅是“以生为本”,而且也彰显着“以师为本”。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是有着独立价值、尊严和独特个性的人,不再只是教育教学活动或思想的执行者,而应该以一种主人翁的方式来应对教育教学活动。一味地强调把“蛋糕”做大做强,规模经营,在教学上实行“大一统”,一样的教学案例,一样的课堂讲授,一样的练习和评讲,一样的测试与评价,把教育人类同于工厂生产产品,视学生为会说话的机器,教师也毫无个性可言。

“同课异构”教研方式正是基于帮助教师理解新教材、改变教学方式、形成个性风格的背景下产生的。“同课异构”是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有利于教学和研究的结合,能切实解决教学中一些问题和困惑;“同课异构”用理论诠释实践,用案例解读理论,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同课异构”可以借鉴分享他人的成功案例,创造性地生成自己的案例,有利于传承和创新的结合,更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踩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而形成新的思想与风格。它为教师们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学习、展示的平台。

“同课异构”是通过不同教师对同一主题或同一课例的建构与实践,探讨教学的差异性,分析教学的因果性、可塑性与实效性,并及时进行诊断与修正、回溯与提升的一种教学活动,也是实在又有实效的教研方式。其最主要的优势就在于以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整体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升了教研团队的整体素质,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它作为一种校本教研模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优化了教研方式,促进了教师集体备课的热情。以往的教师集体备课,我们强调大家同备一课内容或一个单元,但是由一人主讲,大家课后分析研讨。由于这样的集体备课是事先确定了主讲教师的集体备课,这样就无形中区分出了主要和次要的关系,形成了主动备课和被动备课,主讲教师和被动听课教师的状况。久而久之,使得一部分教师丧失了主动意识,客观上助长了依赖性。

   而“同课异构”能触发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同一课题”的教学与研究,大家既是研究者,也是被研究者。这样,老师们一改以前的备课态度,都认为上一堂好课跟自己有直接的关系,于是努力备课,积极思索,竭力找出与其他教师上课时的不同点,来突出自己教学的特点和风格。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主动意识增强了,积极备课的热情大大得到了激发。这样的集体备课,才真正做到了集体研究,集思广益,这样的研究教学,有助于教师上好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有助于深入研究教学,体验教学全过程。有效的教学则要求教师备课做到“备学生、备教材、备学法、备教法”。因此有人把备课称之为“课前的计划书,课上的备忘录,课后的反思簿”。教师要想成为课堂教学积极主动的决策者,并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极其有必要理解对教学有帮助的知识基础,其中包括教学策略、学生成长、学习动机等方面的知识。教学研究很重要的是让教师体验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的全过程,尤其是对年轻的教师,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备课和教学研究。因此,作为一个教师,要尽可能的全面研究教材,深刻地熟悉教材,并且注意课的前后的联系,而不是孤立的备课、研究。要灵活而富有创造性的运用教材,这样就不会指木为林或见木失林。不仅要从客观上对学生、对教材、对课堂进行整体观察,而更多的是从每一天的每一节课入手。比如怎样导入,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怎样抠词析句,披文入情进入实际学习,如何品味和细琢人物内心思想情感,怎样抓重点和突破难点,怎样确定一节课的明确目标等等。通过进行“同课异构”教学研究,老师们能够更加客观全面的认识自己,了解别人、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不分高低、取长补短,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氛围,创设了良性循环的教学研究环境和条件,而我们的教学指导也更有了针对性,教师教学的创造性也大大得到了激发。

   第三、加强了教学反思,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发展源自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经验及其对于经验的不断总结、反思。反思是教师发展最具积极性的因素。这种反思是一种批判性反思,即吸收他人的经验丰富自己的教学特色,铸造自己的个性品牌,其最终归宿是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过程中实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首先,它加强了教学反思,使教师找到了努力的方向。一堂好课的教学,取决于教师的功底,教师的积淀和智慧,需要教师从教育理念、学科知识、教学手段和具体的课堂细节等方面做大量的充分的思考和准备,预设和生成的各种情况都要进行考虑。“同课异构”使教师群体深入钻研教材,设计教学,充分的备课,然后讲课。课后和大家一起评价讨论,找出需要完善的地方,其他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再设计上课。这样,让教师从不同角度领略了不同的教学风格,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找到下一步努力的方向。这样的研究氛围,极大地鼓舞了教师教学研究的热情。每次课后,大家急着去反思,听取别人的意见,去评价、研讨,为下一位教师讲好课再一次进行教学设计。这样的反思,是积极的反思,有益的反思,是创造性的反思。使每位教师在实践中,有了更多向别人学习和全面审视自己教学的机会,受益无穷。而且每个人都成为了教学研究的主体部分,同时增进了同组教师间相互协作的感情

其次,它让教师研讨走向实效。

“同课异构”就是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设计,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在“异构——交流——实践——研讨——反思——创新”的螺旋式进程中,既有对课标理解的和谐共振,也有不同看法的碰撞。它能更好地架设起教师教育理念向教育实践转变的桥梁,通过教师之间更深层次的对话,促进作为隐性知识的教育智慧的显性化,达成教师的个性化成长与发展的目标。

 “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活动,不仅能够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不同优势,形成“个性化”教学,找到教师“个性化”与“专业化”成长的支撑点,而且给组内教师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堂盛宴,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在“同课异构”的很多有关“同”的要求下凸现出多元各“异”的教学魅力,大大地提高了教学研讨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