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围绕“课程改革与教学常规管理”问题开展的课改研讨会上,不少校领导感叹:目前,学校领导集中精力抓课改,一线教师全力以赴忙课改,但教学常规却被忽视了,有些教师甚至认为教学常规管理束缚了教师开展课改的手脚,与课改对立了起来。搞课改就不要教学常规管理了吗?我校实施课程改革的实践证明,只有构建与课改相适应的教学常规,才能夯实课改根基,保证课程改革深入展开。
赋予常规制度新内涵
根据课改要求,我校重新修订了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给教学常规管理制度赋予了新的内涵。例如,在上课方面,我们要求教师落实“四个转变”:一是由重教向重学转变。要求教师从学情出发,根据学生设计课堂教学,并合理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注重学法指导;在评价一节课的优劣时,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是否学会了学习,学得是否投入、是否精彩。二是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我们改变教师直接将结论抛给学生,再布置相应习题让学生进行强化训练的做法,倡导教师注重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和观察分析中自己归纳,得出结论。三是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并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还要学会倾听和等待,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四是由落实一维目标向实现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转变。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教师的“学、记、听、思、析”等环节我们作出了这样的规定:学——每周学一篇理论文章,青年教师每学期要读一部教学名著,与教学大师“亲密接触”;记——写好课堂教学后记,进行教学反思;听——青年教师每学期要听40节课,其他教师听20节以上的课,并要求教师跨年级、跨学科听课;思——要养成且行且思的习惯,每周提炼一条改进教学的措施或提出自己在教学中的困惑,在教研活动中进行集体讨论;析——每学期写一篇教学案例分析。这些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促使教师改进了教学观念,引领教师明晰了课改方向,增强了教师坚定课改的信心。
贴近课堂开展教研活动
优化教学研究是课程改革的催化剂,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在我校,我们要求教研活动贴近课堂教学,立足解决发生在教师身边的问题,强调教师的全员参与,注重教师的体验与反思。
开展“课改示范周”活动。我校将每学期的第三周定为“课改示范周”。在这一周,要求各学科指派一名骨干教师上一堂展示课,并要求每次活动都要有侧重。各教研组要组织本学科教师认真听课,用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积极议课研究,从而推动各学科教师研究新教材的使用,研究课堂教学操作的最优化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抓好中、小学衔接教学研讨活动。在每学期初,我校都要与小学开展中、小学衔接教学研讨活动。与会教师要相互观摩两校教师执教的研讨课,并以此为契机,交流目前中、小学教学的现状、方法和特点,分析衔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点,探讨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衔接教学中的双基过渡、教法过渡和学法过渡等方面的新方法、新路子。
开展课改调研周活动。为了深入了解学科课改面临的实际问题,深化学科课程改革,我校组织进行专项学科教学调研。调研组成员采用“听、查、问、测、议”等形式,深入教学一线了解情况,倾听学生对课改的意见,再由教师共商深化课改的措施。
积极开展“新课程教研日”活动。我校安排在隔周六下午开展“新课程教研日”活动。活动中要解读课改新理念,并结合课改实际组织学习一篇理论文章;中心发言人要交流、反思本周教学情况,并思考研究下周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沙龙,如案例分析、问题会诊、说课评课等。为保证活动的实效,我们还有针对性地选择切合教师实际的理论文章,如《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说课》、《课堂教学案例的研究与撰写》等。这些理论学习材料贴近教师的教学实际,利于个体反思、群体探究,让教师真正能学有所悟、学有所得。此外,我们还要求中心发言人打印好发言材料,作好记录,并在活动结束后交教导处备查。
“新课程教研日”活动的开展,使广大教师在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达成共识,在实践与探索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全校形成了一种浓郁的新课改反思探究氛围。
开展主题研究教学观摩活动。我们培训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等业务骨干,明确活动的“五步法”操作要求,即选择主题,确定课例;收集素材,学习理论;同伴互助,集体备课;上课听课,观察分析;课后评议,总结提高。并让教学新秀、教学能手等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举行“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与引导”、“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选材与时机”、“课堂提问的设计与生成”和“有效教学的方法与策略”等多个主题教学观摩活动。教师们普遍反映,通过这样的教研活动,弥补了过去教学观摩活动缺乏明确的研究主题,评课、议课因面面俱到而实效不大的不足。我们的主题研究观摩活动更注重过程,研究的是教师自己教学中真实存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因而有效地唤醒了教师的问题意识,激发了教师的主体精神,提高了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新学校督导评估机制
开展督导评估是使课改深入的助推器,是引导课改朝正确方向发展的方向标。我校坚持“激励教师的课改热情,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引导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督导原则,创新了督导评价机制。在时间安排上采取定期督导与随机督导相结合;在内容安排上由某一年级、某一备课组的全面督导与专题督导相结合;在考核形式上由集中考核与分散考核相结合,领导评议与教师自评、学生参评相结合;在考核的权重上,淡化终端考核,强化过程考核;淡化考核个人,强化整体考核。我校每年级的平行班都在20个以上,到了初三时由于成绩有一定差异,存在教师不愿接成绩靠后班级的问题。我们就采用了以上“两淡化、两强化”的考核机制,考核时主要看教师接班后教学是否扎实,看在原来基础上该班的变化和发展情况。对初三年级的教师,我们只设年级组教学成果集体奖,不设教师个人或某学科的单项奖。这样,不仅较好地解决了成绩靠后班级没有教师带的问题,而且避免了学科之间抢时间,教师之间搞封闭的现象。初中三年一轮循环,任课教师在变,每个年级、每个学科的教师搭配在变,但我们形成了“四个没有变”的好传统:教师们的劲往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上使,心往优化课改的措施上想始终没有变;中老年教师不计得失,热忱关怀年轻教师业务成长的做法始终没有变;开展教学竞争不是试图贬低别人突出自己,而是大家共同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坚持“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信条始终没有变;同科组资源共享,教师间相互协作,互帮互助的大家气度始终没有变。
在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只有在良好的常规管理制度下,课程改革才能健康发展,常规抓好了,课改成功才有保障。抓常规,抓课改,是相辅相成的,教学常规必须适应课改的新要求,才能更好地为教师的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