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从上幼儿班、上小学开始就幻想着将来要上大学,要做一名工程师,做一名医生,要做一名科学家。然而,谁能知道?是十几年的基础教育、是教师“磨炼”和“分化”了孩子们,使他们再也不愿意学习,甚至走向道德滑坡的境地。我目睹着多少考上大学、甚至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在高考结束的那一刻焚烧所有的书籍资料,释放内心的重荷。然而又有多少学生从初中就放弃学业,无所事事,混完了初中,又混完了高中,一大部分沦落为所谓的“差生”行列。
绝大多数学生在小学阶段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尽管家长以让孩子参加各种特长班的形式百般地折磨孩子,但由于小学的知识必定浅显一些,孩子的负担并不是很重,对学习的厌恶感刚刚萌生。
进入初中之后,学业的负担渐渐加重。以理科为例,代数取代算术,是一个思维方式的转变,再加上二次方程的出现、几何的证明,都会使学生感到困惑。在初中的数学知识中有很多的分化点,教师没有把这些知识难点有效地突破,不经意地把还没来得及养成好习惯的孩子逐步分化、淘汰出局,达到了不应有的选拔效能。物理、化学的出现更使学生应接不暇,教师不间断地找些偏题、难题和怪题来“刁难”学生,使一些学生难以应对,最终选择了放弃。再加上外语、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就使学生招架不了了。
素质教育的理念老师们并不愿意接受,教师们离开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就好像失去了抓手,不知所措,痛苦不已。教师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习惯仍停留在“应试”的层面。他们用一次次的考试作为手段把学生一批批地分化出来、淘汰下去,选出了学苗,“尖子生”脱颖而出,作为重点培养。大部分学生的良好愿望和无穷的潜质被扼杀在襁褓中,只有少数“尖子生”才有希望,才能考入重点高中,才能在竞赛中取得成绩,才能为学校争光,才能给老师提气!才能和老师的职称挂勾。教师们不自觉地把每次考试的水平测试功能擅自变成选拔功能,在把大多数学生淘汰出局后并不知道自己是在“犯罪”,反而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养育子女一般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男女双方到了身体和生理成熟的年龄;二是要一定的经济基础,能有物质条件养育孩子;三是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教育子女的能力。现在大多数已婚成年人只具备身体和生理的成熟,充其量具备了前两个条件,夫妻在激情中、无意中孕育了新的生命。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素质越来越高,具有一定素养和教育子女能力的人的比例也渐增,我说的只是一部分。
当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时,教师怪学生天生不是学习的料,怪家长的遗传基因不好,后天的家教跟不上,家长并不晓得是学校和教师也出了问题,一味地批评学生不争气,殊不知争气的孩子又有几个?难道大多数孩子都是低能儿吗?受害的只能是孩子。
为数不少的学生在学校里见到的是教师鄙视的目光,回到家中听到的是家长的训斥,一次次的努力又一次次的失败。于是,老师成了学生的对立面,家长与孩子间有了深深代沟。网吧、游戏厅成了孩子们放松与发泄的地方,异性更是追逐的目标和倾诉的对象。于是,一个个“差生”便 产生了。
奉劝教师为了社会、为了家长、更是为了孩子,多学一点新的教育理论,多掌握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使每一个孩子生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奉劝每位家长优生优育,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