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改环境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构建
时间:2016/2/9
一、构建以全面目标系统为指导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
新课程环境下学校必须根据学生的需求、学生发展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国家教育方针与法令法规的要求,确定学校的办学理念。它包括办学宗旨、办学方针、育人目标、办学特色、发展目标、管理机制等部分。这些办学理念如何转化为可操作的管理行为,远期发展规划如何转化为各阶段的具体目标,关键是要建立科学的目标计划体系。全面目标计划体系将学校近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分解转化为学校各学年的目标任务。
学校要把管理的切入点放在办学目标的设计上。制订学校发展目标、教师发展目标与学生发展目标。学校发展目标包含:办学规模、设施条件、管理水平、教育服务、校园安全、办学环境、社会形象、升学指标、办学效益等方面的目标。教师发展目标包括职级发展与职业声望发展两个方面的目标。学生发展目标包括品德发展、身体发展、心理发展、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发展、学科水平发展的目标。学期工作目标分为学科教学目标和班级发展目标。学科教学目标包括学生满意率、后进生进步转化率、零失败率、优生率、合格率。班级学生发展目标包括巩固率、满意率、行为规范合格率。学生每人一个管理岗位,参加一项活动,参加一个学生社团、一个研究课题,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构建以全面质量管理为核心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新课程环境下学校目标体系的全面实施,必须从宏观到微观,从战略到战术全面采取措施,建立全面、全程、全员质量管理系统。
所谓学校全面管理,就是对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师培、行政、后勤工作进行全面设计并全面进行质量控制。紧扣“一切为了学生发展”这一中心,将凡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都纳入强化管理的范畴,努力达到凡事有准则,凡事有负责,凡事有程序,凡事有监督,凡事有考评。
所谓学校全程管理,就是实施对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学生学习的每一个时段,管理流程的每一阶段的全面质量管理。包括对学生每天、每周、每月学习的全过程进行全程管理。达到学生每天都有好感觉,每天都有发展和进步;对学生学习期间进行全程管理,达到胸有全局,管有阶段重点;对教育教学实施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全程管理,充分发挥纠正与预防的功能,通过事前的预防,过程的核查诊断,事后的及时反思纠正,保障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使学校管理不断持续提升。
学校所追求的全员管理,就是紧紧抓住教师和学生实施全员优化。教师的全员管理要保证教师的整体优化,不出现弱师、弱班、弱科,并通过平衡搭配教师,教师帮带和集体备课、课堂评价等措施来实现教师的全员优化。学生全员管理就是要实现“一个不丢下”的育人目标,主要通过科任教师对学生个体学科发展设计的实施,班主任对每个学生整体发展的设计和实施以及全员育人责任制、质量验收制、补偿教育制、教育会诊制等措施来保证每个学生实现最佳发展。
三、构建以全员考评为保证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
1.建立考评体系结构。从对象上分为团队考核和个人考核两类。团队考核主要是通过对各处室考核,促进处室职责的全面履行和处室之间的有效合作。通过班级、年级组、教研组、质量检查组的考核促进教师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凝聚整体发展意识。个人考核分干部、教师、职工三类。考核要素包括过程、质量、业绩、职业责任和道德以及工作态度等综合因素。目的是促进教职工综合素质的发展和事业价值的增值,并形成个人、团队、学校的利益共同体。
2.建立全员业绩考评的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公开与开放原则,用开放考核资讯的办法,创造公开、公平的考核环境。考核的结果强调证据,考核的结论与被考核人见面;还要体现定量与定性结合原则;用量化体现准确。在定量的基础上定性,让每个教师在考核面前人人平等;体现反馈与修改原则,考核结果实行公示,允许申诉和复议。
3.建立激励体系。一方面建立全员全程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努力使考核的资源最大化共享,实现人力资源的综合管理,使考核的结果成为评奖、晋级、评职、进修、评优、福利分配和聘任的基本依据。
四、构建以现代办学理念为指导,以培养目标为核心,以现代育人模式为保证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
首先是创新办学理念。要确立学校“质量立校、管理兴校、教科研强校”的核心理念。核心理念明确了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的理想追求;要确立德育理念,学校的德育理念是以学校现有的管理制度为基本模式,建立亲情化、互动式、人文化的校园人际关系,德育理念明确了德育的模式思路和特色。学校的教学理念是用教学科研创造教学奇迹,用教学高科技创造教学高效益。学校要引导教师超越传统,实施科研兴教,科技兴教。
其次是创新培养目标。学校必须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生未来的终身发展、国家持续发展考虑,努力培养出既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竞争与合作需要,具有中国灵魂,又能够在世界范围内良好生存和发展,具有国际文化素养的现代中学生,使他们在观念、语言、文化、知识、能力、视野等方面都能与全球化、国际化接轨。因此,我们必须把培养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现代人作为培养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实施综合素质教育,使学生成为能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
最后是创建民族性与世界性兼备的具有竞争力和发展力的现代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就是整合、交融东方教育与西方教育、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精髓,达到既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又重视学生的智慧潜能开发和创新能力培养。并把课程、德育、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的转型和创新作为新育人模式的四根支柱。在课程制度上,努力构建一种既有共性保证学生基础教育质量,又有个性让学生可以在各自不同的领域里充分学习、充分发展的富有弹性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由必修课、选修课、拓展欣赏课、研究课、活动课、休闲课六部分构成。课程的分工是,必修课构筑学生的基础知识体系,形成基础性能力;其它课程建立学生广阔的知识背景,形成发展性、创造性能力。在德育制度上,学校把构筑学生的中国灵魂,树立学生的精神支柱,提高人格品位放在育人的核心地位,努力形成没有师生隔阂的平等教育模式,没有差生概念的教育模式,没有单纯说教的教育模式。在教学模式的构建上,着力以学生为本、以发展为本、以能力为本。还学生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天性在校园大放异彩,让学生在校园、在课堂上能够自主学习和深入思考。在继承传统学习方法的同时学会自主式学习、发展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开放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反思性学习,让学生不仅要获得知识和技能,还要获得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更要收获人生智慧。
五、构建以教师管理为重点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
教师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主体,只有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的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才有最基本的保障。首先,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障法》等确定的原则规范学校的管理、规范教师的言行、保障教师的权益、促进教师的多方面成长、为其创造最基本的生活与工作环境等,使教师和学校在法律原则指导下求得办学原则方面的认同,明确法律赋予的教育行业的职责与义务,了解其在法律规范和保障下的基本权益。其次,要建立健全适宜操作和管理的校本学校管理制度。我们经常强调的“向管理要质量”就是指应通过管理制度的完善使学校的一切工作能够正常、有序,乃至高效发展。最后,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在学校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关注教师集体认同文化的形成更为重要。只有全体教师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涵养,才能真正激活教职工的工作和生活热情,削弱职业倦怠,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
我们必须确立新的学校观和管理观,以人为本,突出学校管理为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服务的思想。遵循教育规律,讲究科学管理,学校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才会有可能实现。我们应该树立长远眼光,新课程环境下在实践中不断探究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使学校沿着现代化管理的道路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