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班”时代没了“班主任” 学生管理从何处下手?
时间:2016/1/26
张觉所在的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已经全面推行了走班制教学,并且还从上个学期开始,正式取消了“班主任”这一岗位。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深入,“不固定教室”的走班制在省内高中普遍推行,教学班也成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很多像张觉这样的一线教师都在经历一场悄然到来的变革:走班了,学生的动向越来越难以掌握,原有的行政班何去何从?学生管理要怎么下手?教师自身又需要做些什么?
“老班”去哪儿了
不设班主任,张觉的新身份是高一年级首席学生成长导师。
张觉这样解释自己的新角色:负责12个学生的学习、思想等状况,做好他们的成长导师。同时,作为“首席”,还要负责3个行政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而每个班级里已有3~4名成长导师组成导师管理团队,协调管理班级事务。
“以前做班主任,要面对班上40个左右的学生,很难面面俱到。”张觉说。而现在,他可以利用中午或晚自修时间跟带的学生集体或单个交流。他还和这些学生的家长建立了一个“微信群”,及时了解情况。
“现在的学生成长导师有点像‘小班主任’。”在嘉兴五高副校长刘惠叶看来,学校试水走班制之后,紧接而来的一个尴尬是:行政班的班主任很难找到学生,自身的职能也在弱化。
让学校下决心取消班主任一职的,是课改之后,班主任制和已在推行的导师制职能相重。在导师制下,导师是学生在校的第一负责人。导师负责的学生数更少,更有可能有精力和时间顾及到每一个学生,开展个性化的交流。同时,在高考“7选3”面前,导师还可以有针对性地给每个学生提供3年学业和生涯规划指导,给学生基于专业分类和水平分层的选课提供指导。
班主任取消之后,原有行政班的一些事务,则可以由导师之间通过协商进行分工管理。嘉兴五高不仅对班主任“动刀”,更是重新打造了一套以学生成长导师为主体的管理机制。从上至下,依次是每个年级的主管校长、学部主任、首席导师和每班3~4名导师。横向来看,学校的大多数任课教师都担任着学生成长导师的职责。在校长赵其刚眼中,这样的做法更接近真正意义上的“全员育人”。
loading...
“动摇”的班级
走班制之后,教学班和行政班的关系如同天平的两端,让不少学校反复掂量,寻找实践中的最佳平衡点。武义一中采取了一种两者兼顾的做法。学校实施的是“有保留”的走班,以区别于“完全”走班,即几个选课组合选择人数较多,这些学生单独组成了3个相对固定的班级,设班主任,教学班和行政班合一。选了其他组合的学生人数较少,实行走班,采取导师制。
“导师制和班主任制也许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可以共存。”该校副校长王海斌认为。“实际上,如果完全没有了行政班,很多工作都无从开展。”传统的班级建制对学校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王海斌提到的“工作”,包括了原有的班级文化建设,学生的纪律管理、集体意识和团队观念培养等。而这些,长期以来都是主要以固定班级为阵地的。
教学班的出现,让以往边界清晰的班级式管理面临挑战。杭师大附中是省内最早尝试选课走班的学校之一。在这里,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班主任和成长导师实行“双轨制”管理。在学校之前的一次学生问卷调查中,超过四成的受访者认为班主任的作用在弱化。
有专家认为,在选课走班的形势下,过去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角色关系将被打破。行政班的学生只有一部分仍由班主任授课,班主任不再具备学科的高度,甚至容易被学生视为一个琐碎事务的管理者。另一方面,班主任会缺少课堂这个过去了解学生的重要渠道。班主任和本班学生之间的交流仅限于班会和自修,而这远远不够。
即使这样,杭师大附中办公室副主任董莉仍然看到了危机背后的机会。“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班主任和成长导师的角色印象还是有差别的。这两个角色的功能可以区分开,在不同层面上引导学生发展。”班主任侧重“管事”,成长导师侧重“管人”。而且班主任要多利用团队建设增强班级归属感和凝聚力。同一课堂上谆谆嘱咐的机会少了,学校就多开展以行政班级为单位的各类比赛,如跑操、合唱等,让集体认同感浸润在每个学生心中。
“长期以来,‘班主任负责制’让学生习惯了班主任的包办,缺少获取信息、自我规划、自我管理的能力。”董莉表示,现在说班级建设,更多是希望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素养,把班级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管理。我们选择保留班主任,并赋予它新的使命。
loading...
教师做学生的“大朋友”
杭师大附中的操场上,几个班级之间正在进行一场特殊的较量。大家比赛定位球射门,参赛的不仅有学生,也有各班的班主任。看着平日里严肃的教师们因为一脚球或惊喜或叹息,学生的情绪也被点燃起来。董莉透露,这样的活动就是为了拉近选课走班之后的师生距离。“其实教师不一定非要在这些活动中表现出绝对的优势,适当的‘示弱’反倒更好,如果学生看到教师不太擅长,但勇于拼搏,也会在心里佩服教师。长期以来,学生只能看到教师的‘一面’,如果能把‘另一面’也适当展示给学生,大家的心理距离就会近很多。”
做好学生的成长导师,也是把教师在课堂知识讲授之外的另一面呈现在学生面前。董莉说,导师要具备成为一个朋友所需要的特质,比如保密性、责任心等。张觉则表示,除了专业能力,导师还要做到“亦师亦友”,有爱心、学习能力以及管理能力。成长导师的引入,让传统的师生关系增添了新的活力。董莉形容,今天学生再找导师交流问题,可以打趣地说成是“去办公室找导师玩儿”。
赵其刚看到了导师制推广背后更长远的意义。“我们说‘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长期以来,‘教书’和‘育人’是脱离开的。教师们更多是通过课堂讲授做到了‘教书’,但‘育人’这一块一直有缺失。”他认为,现在通过教师们的角色转变,有机会把过去丢掉的“育人”部分重新拾起来。
新的形势还对教师们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杭师大附中高一年级导师制的工作重点是选课和生涯规划。导师要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而原先大多数教师都没有这方面知识,学校就安排校内具有国际职业规划师资质的教师给其他教师培训。
同时,有教师去校外参加完相关培训,也可以回校后和同事们交流心得。在嘉兴五高,除了引导教师转变观念的交流外,还进行了生涯测试软件的培训,以期更科学地对学生生涯规划做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