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和谐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和谐的教育首推和谐的班级管理。君不见,课堂上,学生和老师僵持不下,陷入不应该有的尴尬。办公室里,怒气冲冲的班主任和桀骜不驯的学生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个别学生甚至一时冲动,离家出走,带给家长和老师的是慌张与迷惘…… 这些不和谐的现象势必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关系到德育的成效。师生渴望和谐的共同发展,时代呼唤和谐的班级管理。笔者做班主任已有十多年,一直在探索和谐治班的方法和途径,略有所得,愿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班级管理的基础
温总理在最近的关于教育的谈话中说,“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爱心。一句话,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对孩子、对学生要关爱,要宽容,要耐心,这样才能体贴入微,把他们教育好”。班级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艺术的管理,它应该是在人文的方式下构建愉快的、师生能产生共鸣的氛围,让学生在关爱的氛围下心情愉悦地去学习、去合作、去探究。学生偶犯小错时,课后悄悄递给一张纸条:“你刚刚的表现有损你的形象,老师希望你能三思”“老师希望你的课桌下方能保持干净,为班级卫生作出贡献”;批作业时,随后附上悄悄话:“某某同学,你在努力地改变着自己,老师看到了” “某某同学,最近老师感觉你的自控能力有所下降,可以来和老师聊聊吗”--- 寥寥数语,却如山间小溪,沁人心脾,学生心领神会,和谐教育的效果水到渠成。每逢寒暑假,或节日问候,或询问作业进展,或畅谈假期里的思想发展-------电话的两端,既如朋友,又像兄长,既督促,又关怀,学生惊喜之余,还会感激在心,自我教育的潜能也得到了和谐地激发。
马卡连柯认为,德育工作中尊重信任要与严格要求相结合。诚恳而又严格地对待学生,换来的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换来的是学生对班主任教育的配合,和谐班级管理就有了稳固的基础了。
二、积极的班集体—— 和谐班级管理的平台
班集体是班主任进行和谐教育的阵地,班级管理的最终目的是班主任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对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而班集体就是这种影响的载体。马卡连柯很早就提出了 “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理念。新班级组建初期,班主任需努力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力求班风正,学风浓,让每一个同学感觉到“班级很优秀,我不能格格不入,拖班级的后腿”;班主任要让全体同学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从班规的制定到学生的学期评价,从卫生的处理到纪律的监督,学生的“身影”应无处不在,以此来优化学生的行为,强化他们的主人翁意识。笔者曾在接手一新班后不久就观察到学生在自习课上的自控意识不强,总有几个同学找借口聊个不停,纪律委员对此束手无策,其中一个叫宋田的同学“表现”尤为突出,起了很坏的带头作用。经进一步了解后,笔者得知这个同学在初中时就已“名声在外”,纪律意识不强。班会课上,笔者通报目前自习课纪律的同时表明了自己的担忧,随后话锋一转:考虑到纪律委员一个人工作繁忙,想在班上选一个协助纪律委员的助理,这个人选可以是纪律上应加强的同学,以实现个人、班级都有提高的目的。投票下来,宋田同学高票当选。班会课后,笔者立即与他分析当选的原因:1、同学们的眼睛是雪亮的。通过一段时间观察,同学们都认为你爱讲话,影响了他们。2、大家选你是因为希望你能改进,希望你能自我鞭策。一番谈话后,宋田同学表示接受,并“走马上任”。一段时间后,同学们反映,宋田同学能管好自己了,班级自习课纪律也明显好转。一箭双雕啊!这种利用集体的影响力来教育学生,即避免了教师——学生单方面教育的枯燥性,又利用了学生“融入群体”的个人意识,产生了水到渠成的和谐效果。
三、健康的班级文化——和谐班级管理的催化剂
班级文化不是简单的教室装饰,而是一种“软文化”。它就像一个磁场,吸引着学生;它又像润物的春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成长和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班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制度文化指的是班规,力求班级管理在“人本”的基础上实施“法治”。社会、人生、价值的种种观念则形成了观念文化,这种文化非同小可,存在于班级的各个角落,是学生行为的内心驱动力。积极的或消极的观念文化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一旦形成,将很难改变,因此这是班主任应着力打造的一个方面。每逢高三,学生万般努力之时,有倦怠,也有迷惘。为了鼓舞学生,黑板角落上的专栏应运而生,或贴合实际的名人名言,或情感丰富、积极向上的小诗,或带着鼓励的个人随想。当学生浮躁时,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当一次模考结束后,新的征程即将开始时,有“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当学生抱怨时,有“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日积月累的鼓舞使学生的意志愈加坚强,目标更加明确。观念文化随时间而演变成行为文化,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处处以高素质青年学子的要求来对照自己。总之,优秀的班级文化一旦形成,它就能时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规范着学生的言行,塑造着学生的灵魂,和谐管理也就结出硕果了。
四、充分的信任激励—— 和谐班级管理的动力
温总理说:“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激励理论也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激励和鼓励。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渴望被肯定,被表扬,渴望成功,尤其是所谓的“差生”。笔者一直信奉这样一个理念:把学生看成优秀,他就会优秀。鼓励的眼神,信任的话语,给学生带来的是希望,有希望才会有成功,有成功才会有成就感,有成就感才能使学生产生自尊和自信,而自尊和自信又可以使学生拥有最积极的心态,最终形成良性循环。笔者曾有一学生个性孤僻,从不把学习当一回事,家长老师都拿他没有办法。但他动手能力极强,劳技课上制作的航空模型班上无人能敌。 “手巧”的同学应该也会“心灵”吧,只要引导好,这个孩子会有希望。在他的周记评语中,笔者表达了作为老师,渴望了解他的愿望。面对老师的善意,他“受宠若惊”,无形中和老师一贯的敌对情绪慢慢淡化,为以后的教育作了良好的铺垫。以后的一次次有意无意的鼓励,和风细雨,循循善诱,让他感到老师是看“高”他的,他开始努力。一段时间后,他的成绩果然有明显的进步,这让他看到了希望,于是更加努力。良性的循环开始了。最终,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高等学府。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的教鞭下有瓦特,教师的冷眼里有牛顿,有爱迪生。其实,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都有其闪光的地方,班主任应抱着“每个孩子都是一座宝矿”的心态去热心地发现学生的潜在优势,并创设条件鼓励战胜自我。教育是慢的艺术,在班主任的真诚鼓励下,和谐教育之花定能在某一天绽放。
五、合理的竞争机制——和谐班级管理的突破
没有竞争的班级是潜能受到压制的班级。和谐和竞争并不矛盾,和谐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死气沉沉,缺乏生气并不是和谐班级的特征。相反,有序合理的竞争能使班级迸发出更和谐的气氛,使和谐更有活力,更具有发展性。竞争能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激发学生的潜能,形成一种“比、学、赶、超”的竞争圈,从而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益。担任班主任多年以来,笔者一直有意地突出学生在学习、班干部职位、思想品德方面的竞争,从两个层次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一是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二是按照某一标准划分的小组之间的竞争。个人之间的竞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赶超的目标,并为之付出努力。学期初,可让学生确定拟赶超的对象并私下里和教师交流,在以后每一次考试后和竞争对象进行合理比照。一旦赶超成功,学生可获得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又能激励他继续付出更大的努力。如果没有成功,因为是和老师私下交流的,学生不会感觉丢面子,而会重新调整目标和策略。由此一来,班级里每个同学感觉既有压力,又有动力,浓厚的学习氛围就容易形成了。小组之间的竞争以小组内的合作为前提,让每个同学感觉到他是小组缺一不可的一员,并积极完成小组已定的目标和任务。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间的评比,以此树立典范,促进全体。这种方式在班级卫生,互助学习,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上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当然,竞争应该是充满温馨、和谐、浓浓情感的携手合作式竞争。在鼓励竞争的同时,班主任要适时引导,及时消除不和谐因素,杜绝学生嫉妒心理的产生和小组间不正当手段的运用。
六、温暖的家校联系——和谐班级管理的延伸
家庭是教育的主阵地,是班级管理的大后方。一段时间以来,家校联系变成了教师向家长告状的单向活动,使学生心生“恨”意,家长心起“怨”意,家校联系变了味,作用甚微。如果失去了这样一个大“靠山”,和谐班级管理也就是“水中月,镜中花”了。怎样让家校联系发挥作用?定期的家长会是一个方法。而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会,当着家长的面表扬孩子的优点,肯定孩子的进步,则能使家长会成为“和谐之会”。对确实有“问题”的孩子,坦诚而又委婉地批评,既照顾到孩子的面子,又帮助他认识到存在的问题。不定期的电话联系是家校联系的另一常用方法,但很多班主任会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打电话给家长,进行一番批判。对此,笔者持有不同看法。与其引起家长的反感,不如给家长送去快乐。笔者始终坚持在学生取得进步时及时与家长联系,家长们得知自己的孩子表现不错时都感到很欣慰(哪一个家长不希望听到自己孩子的好消息啊),学生回家后,家长和孩子一交流,孩子觉得自己表现好了还可以给父母带来无尽的快乐,以后表现就更好了。这样不仅班级管理和谐了,家庭教育也得到了和谐的效果。两者相辅相成,一举两得。
和谐就像跳跃的音符,悠扬的乐章,让人愉悦,让人陶醉;和谐在班级管理中是情感的砝码,是师生精诚合作的最佳氛围。在班主任工作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我们有责任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和谐发展,让美好的师生关系变得更加和谐通畅,让繁杂的班级管理工作在和谐中得到升华,让辛勤的班主任在和谐的氛围中享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