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卓越课堂”建设:且行且思考

时间:2016/2/18
重庆市“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实施近两年来,可以说,每一个区县都行动起来了,对本区县课程改革进行了规划、提供了支持;每一个学生和教师都行动起来了,师生关系和师生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我们既要看到大家的行动,也要不断总结经验、反思问题,用最近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且行且思考”,避免“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从理念认同到具体实践
“突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是“卓越课堂”行动的总体目标,也是国内外中小学卓越教育行动改革的一致追求。我们很欣喜地看到,“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启动以来,无论是每个区县“卓越课堂”建设的顶层设计,还是学校特色课堂的构建,无论是校长的工作汇报,还是教师的评课说课,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言说“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可以说,这一核心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区域教育整体设计、学校特色课堂打造、教师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亟待从理念认同深入到具体实践中,那就是至少需要更深层次地思考这样几个问题,一切是什么?发展什么?谁来发展?仅仅是教师吗?怎么发展,仅仅是学校和课堂吗?如何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体现教育公平?这些都需要在顶层设计和具体实践中,结合区域教育和学校的特殊性不断追问和凝练。
 
二、师生学习共同体:从师生关系到知识话语权
共同体的原意是“community”,可以理解为“社会”“社区”“社群”“团体”等,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其本意是“成员之间由于共同生存的地域、一脉相承的血缘、相同的劳作方式、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共有的理解’ 或‘共享的思维’”。在教育学中引入“共同体”意在强调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合作互动、和谐融洽。从当前来看,全市上下都在积极尝试和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将其作为改变课堂文化的重要抓手,如学校根据班级的实际状况,建立各具特色的学习小组,如马蹄形、长条式(大班额的情况下)、丁字形等,在课堂上,教师还给学生更多学习和探究的空间,转变角色,师生相互尊重,关系和谐融洽。在课堂观察中,我们也发现师生学习共同体还停留在师生关系上,需要更深层次思考的问题是,知识意义的建构是课堂的核心,在多元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的话语权如何体现?在建构知识的意义和表述方式的时候,学生的话语权有多少?
 
三、课程领导力:从行政管理到学校教育哲学自觉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载体,校长则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首要领导者。在“卓越课堂”行动中,不仅提出课程建设计划,还提出课程领导力计划。在近两年的实践中,开齐开足课程成为对所有学校的基本要求,许多学校开设了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课程特色明显,为学生的特长、兴趣和个性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实际上,课程领导力计划意在强调校长要从外在的行政管理,走向以课程建设为抓手的学校教育哲学自觉,实现教育家办学的良好愿景。所以,在课程领导力建设中,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学校教育哲学自觉,即校长对学校教育的理解和追求,以此开展课程建设,而不能为课程建设而开设课程,造成课程的重复性、随意性和盲目性。在课程建设中,一是要明确自己的学校教育哲学,即明确学校的使命、愿景和育人目标,核心是 “培养什么样的人”。二是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三是要以学校教育哲学为指导系统设计课程,而不是因为有什么样的师资就开设什么课程。
 
四、小组学习:从失范到规范
课堂形态的变化是“卓越课堂”建设的主要内容,无论是总目标,还是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中,都明确提出了课堂形态的变化。小组学习作为转变传统课堂教学形态的重要方式,得到学校和一线教师的普遍重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衡量“卓越课堂”建设的重要方面。学校中呈现出各种形式的小组学习,从外在形式上看,有马蹄形、U 字形、长条式、圆桌形等。教师普遍重视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小组学习的习惯,给学生更多的表达交流的机会。但是,也有一些学校出现了小组学习的失范,具体表现为,一是不遵循学生的认知活动特点,形式化地分组;二是不分课型、知识特点等,都要求学生之间小组学习,造成小组学习的失范。
转变学习方式的实质是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卓越课堂”建设中,在重视小组学习的同时,还要规范小组学习的实施。一是要明确秧田式和小组学习形式的优缺点。秧田式的课堂,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较少,有助于讲授知识,但不足之处是不利于学生的相互交流。小组形式的课堂更有利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不足之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较大。二是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一年级、二年级的学生因为还没有足够的自我意识,而应当使用同桌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三年级以后逐渐转向小组活动的形式。三是要根据内容确立是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正确处理好小组讨论和独立思考的关系,既重视小组学习,也要明确独立思考的价值和作用。
 
五、课堂开放:从家长义工到课程开发者和实施者
长期以来,家长被排斥在学校之外,造成家长对学校教育状况的陌生和误解。“卓越课堂”行动提出课堂开放计划,让广大家长、社会团体等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参与教学活动,感受新课改理念。积极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配合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同时,把课堂向校外、社会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许多学校,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开设“家长讲堂”,邀请各行各业的家长到校授课,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增长见识。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家长体验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和职业的难度。
实际上,学校教育仅仅是教育的一个方面,还有社会教育、环境教育、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等,所以,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学会教育孩子极为重要。在进一步的开放活动中,一是要重视家长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引导家长理解学校教育,提升对教育的满意度。二是要尊重家长的身份,让家长从义工变成学校建设者,特别是课程建设共同体的重要成员之一,成为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实施者。三是将家长作为学校师资培养对象,在发挥其专业特长的同时,还要教会家长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重庆市以“卓越课堂”为抓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建设、师生学习共同体建设、课堂形态变化以及课堂开放等方面取得明显的成效,但是,这还不能说明“卓越课堂”建设已经达到了目标,还有亟待研究和反思的问题,需要我们以取得的成果作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实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