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让人性化管理理念在学校落地生根。校长要学会赏识,学会尊重、信任、帮助和引导教师,为教师成长与发展创造环境,搭建平台。信任、赏识,就是尊重,只有信任、赏识教师才能不断激发教师自身潜能,不断点燃教师教育激情,挖掘教师的创新与创造力。但如果,管理者高高在上,始终强加要求教师应该如何如何,不该如何如何,而不懂得人文关怀,人性化管理,始终以强加强压的方式管理教师,产生的效果就会恰恰相反。
如果校长能用“以人为本”的理念管理教师队伍,从关心、理解、尊重教师出发设进行管理,为教师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氛围,教师的教育激情,教育创造力就会被激发。
教师也是普通人,基本的物质保障是必须的。但教师又不同与普通人,必要的精神激励更加需要。与物质相比较,教师更加需要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不仅仅只是对教师生活上的关怀与照顾,而是要体现在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首先,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要在大原则下充分考虑到人性化关注。制定规章制度的前提与出发点必须是尊重,然后是规范。从尊重人、约束人、教育人、理解人出发,既要考虑到合理性,又要考虑到合情性,既不违反大原则过于松弛,又不能刻板教条过严、过死。在执行规章制度时,必须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其次,教师队伍的管理更需要思想引领。教师管理最忌讳的就是控制,而应注重思想引领。作为校长,要想方设法给老师减负增效,同样的工作,要讲求效率。切不可一股脑的给老师布置任务强加工作,而从不考虑老师的接受能力和承受能力。管理中要疏堵结合,重在疏导,贵也在疏导。
对于教师工作不到位的现象,重点不是去监管,去强令,去通报批评,而应该查问一下不到位的原因,重新明确一下他们所承担这份工作的重要性,以及他们的工作失误所带来的损失和影响。指导一下他们工作的方法,讲明工作的要求,并给与期望和鼓励。从根本上说,谁都想把工作搞好。我不赞同常去教师办公室督查、监控,且查出来问题也不去做疏导,而是登记、通报、扣罚,这样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会越来越糟糕。我认为学校领导到办公室巡视需要改变工作目的和方法,一是传达精神,二是交流思想,三是征询意见。对于巡查中发现的问题,作为校长一定要心平气和与当事人谈,先了解情况,再做引导,我相信,这样比通报和扣罚的效果要好。
笔者不赞同给老师记“黑账”。这是独裁统治的行为。今天给老师记一点问题,明天再记一点,到时候翻开本子要老师服你,这样好吗?别人从内心真的就服你吗?其实,发现问题了就和老师谈,和他们交流,一点一点的引导,谁没一个疏忽或者失误的时候。我反对老师的工作实行全过程的监管,更反对通过监控设备来监管。教育工作是有很强的独创性和艺术性的,完全按照统一标准程式化的要求和模式走,只能把教育带向死胡同。应该注重激发老师工作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尽可能避免,从早上出操就开始查,一直查到晚上。我认为,监管是有必要的,但不要做成管理的唯一手段。疏导和思想引领才最重要。老师心情好了,愿意工作了,愿意自我上进,不用你去管,他都知道工作该怎么样去干,该感到什么样的程度。即便是你给他减负,他也会自己给自己加负。
最后,教育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环境。不论什么工作,都要从大力营造良好的氛围这个基点上出发。和谐出成果,和谐出效率,和谐才有创造,和谐才能主动。抓不住这个根本,什么工作都不会干好,钉死看牢,围追堵截,强制管理,以权压人的结果只能是让消极情绪对峙和升级,出工不出力的想象加剧。
校长在管理中要想办法为教师营造民主、宽松的工作氛围和环境。真诚、真心地面对教师,让教师积极参与到学校管理管理中来。用沟通、合作、信任、支持、依靠来凝聚人心,凝聚人力。在现有的条件下,想办法给教师创造一个舒适的校园环境,让教师在校园中工作、生活的更加舒心愉悦。同时,要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会议、检查和评比。给教师余留出来更多的时间去潜心于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要彻底改变学校工作围绕上级检查而开展的局面。不论在会上,还是在工作布置中,都不能一再强调这一项工作上级要检查,所以我们要如何如何,那一项工作上级要过问,所以我们该如何如何。让老师感觉到,我们所做工作就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不是为了自己在工作。对于目前教育行政化的现状,我们当然无法摆脱上级的干扰,但要甄别对待上级的检查,尽可能减少这一方面的干扰和消耗。
对教师的人性化管理,就是要被解放、理解、尊重、信任和鼓舞。校长若是能真正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人性化管理工作举措,那么,学校的人文氛围就一定会形成,真正的优秀学校也会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