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式管理”创和谐校园
时间:2016/3/3
但也会听到另一种声音:现今听领导论治校,要么理念,要么制度,个个在行;听老师谈学校,要么考核,要么测评,人人自危。老师工作有点滴疏漏领导可能立马知道,老师带病工作、倦怠无比往往无人问津。
谁不想把工作做好,领导也不例外。我们有理由要求,但也要有耐心等待,有平常心接纳。当然,从领导的角度,我们也不妨问问:是否我们的良好初衷被误解了?或是我们真的没摆好关心工作和关心老师的关系?
我们一心想把工作做好而忽略了工作的人也是可能的。原因有二:要么迫于现实,任务急重;要么是领导认识有误,主观上就没把人摆在第一位。
理念可以引领学校,制度可以保证运作,方法可以提高效率,这当然没错。问题在于理念是什么理念,制度是什么制度。如果它没与人的需求相吻合,违背了老师的基本意愿,不适时、不适事,那就是歪理,就是无度。
退一步,理念是好理念,制度是好制度,可老师已不是“好”老师——身体不好,心境不好,精神萎靡,怨言满腹,那么再好的理念制度都会贬值。老师工作已疲惫不堪,听领导论道自然心不在焉;老师内心都已失衡,看学校规则就会全是绳索。
我们说“以人为本”这个“人”字不应只是学生,更不只是领导,应是全体。自然,实施教育教学任务的老师是根本。
美国心理学家布来克和莫顿将“关心工作”与“关心人”作为两个维度创造了管理方格论,把领导者的管理风格分为四类:低工作、低关心人,称为贫乏式管理;低工作、高关心人,称为俱乐部式管理;高工作、低关心人,称为任务式管理;高工作、高关心人,称为团体式管理。他们的研究表明,一个有效的领导者应该是既关心工作又关心工作人员的人。关心工作的领导有助于工作群体的目标得以实现,而关心人的领导容易使下属感到某种程度的满意和保持较高的士气。因此,四种类型中团体式管理最为理想。
如今一些学校说的是“团体式管理”,行的是“任务式管理”。因事失人也就在所难免。
我们说,教育是艺术。既然是艺术,它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既要创新,就要热情与心情,而好的心情从何而来?从他的工作环境中来。因此,说教师的工作不同于一般的劳动是不为过的。既然如此,对教师的管理就有别于对企业职工的管理,将工作与老师置于同等位置上,关心就不是老师的奢望而是学校的需要了。
关心老师并不难。校园、食堂见面,少点肃然,多点笑容;少说工作,多问身体。把“班上学生怎么样”改成“家里小孩怎么样”,无形中就少了压力多了亲切。不要总说“你们应该怎么样”,问问“你们感觉怎么样”,尊重之意毕现。考虑工作,制订规则,多换位思考,多理解信任,多欣赏激励,让“人人自危”变成“人人自励”,使老师既勤勉又乐业,那么和谐校园大概也就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