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上师大附中)是上海市教委与上海师范大学双重领导的市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人民日报海外版曾经先后以《难在宏观控制,益在个性张扬》和《名校做‘明’事,名校走‘明’路》为题,报道过该校的持续“发展教育”。校长严一平带领学校管理层,克难求进5年,终使该校“发展教育”空间升级,取得这种变化的做法,就是以发展来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下文中,校长严一平用“传信息、解难题、找留念”三个关键词对“发展之后再努力”的探索,看似语言朴实无华,实际上他的每一句话,都蕴含着“发展教育”深深的内涵,他讲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教育人对追寻教育发展梦的那份执着和深情。
严校长介绍说,今年学校的55周年华诞,我们决定不搞大型庆典,发展教育内涵的研讨,将成为校庆主题。
第一,组织一个国际研讨会。
时间定在11月20—24日(国外知名中学正值寒假,届时将有法、美、英、澳、日、韩等国的多所学校或学术机构的师、生来我校做校际交流),上海会邀请附中的一些姐妹学校和有关方面的专家和有关部门来参加。
研讨的主要内容是学校课程设置和学生的生源以及将来的去向。实际上,上海的基础教育对高中的改革,一是在课程设置方面,二是在评价上面都值得反思和探讨,这两块是相关连的。这两块如果铁板一块,基础教育高中阶段向内涵发展比较困难。
严校长说,教育改革进入深层次以后,实际上无论是课程建设还是评价,最终的落脚点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学校的育人目标应该从深层次的角度,来思考未来的社会需求,而设置一些课程,现在国际课程进入国内,一种是以升入国外大学为主要目标,有它积极的一面,为中国学生建立了另外一个升学通道,但它的不足是功利性较强;另一种做法,就是通过对国内国外课程进行比较,并加以引进和借鉴,以此来促进改善和优化我们国内课程的设置,我认为公办学校可能在这个方面应该更出众一点。
一是课程设置的比较。近年来,上师大附中在全面推进学校工作的同时,更注重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学校提出以“现代素养”的培育为功能导向,致力于个性化与品牌化的课程建设。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我们特别关注公民素养、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国际意识、创新精神和生活志趣等现代素养的培育。在“健全人格+现代素养”育人目标的引领下,“十二五”期间,学校将着力建设能够体现学校价值追求的特色课程和品牌课程,并以育人功能为核心,形成一些彼此关联、互相弥补、相得益彰的“课程群”。因此不一定讲国外的课程都比我们的好,但至少可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比较一下利弊。这个研讨会,我们将围绕“文化交融 课程创新”这一主题,通过交流,拓宽我们教育的国际化视野,既可以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又可以传承和发扬我们基础教育的传统优势,我们希望建立起能促进师生和谐发展的中西文化融合的课程体系,提高学校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综合效益。
二是课程评价的比较。国外多是分等级的评价,等级相对讲是既精确又模糊的,剑桥就分A、B、C、D、E五个等级。每个等级可能在一个区段内,而我们国内多是以分数评价,一分之差也许就是一本分数线和二本分数线差距的鸿沟。实际上,这个一分之间并沒有太大的区别,说不定这个差一分的学生在其它方面,要比多一分的学生更为优秀,但考试有很多偶然因素存在。这个评价弊端就是为了一分的竞争,让学生拼命地重复题海训练和做些无效的重复劳动,弄得苦不堪言。这种评价机制如果不改变,很难把学生负担减下去。
三是教学方法的比较。国外学校非常注重动手实验,他们理科的实验课程比我们要多很多。他们对实验的更求更为规范,探究过程更加联系生活实际,他们关于实验的知识內容比我们要深很多,有一些是大学的内容和知识,和我们的轻实验重教材正好形成倒置……
严校长说,上海基础教育将来如果要实现在全国领先的话,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站在为未来社会发展,为未来人才培养的需求的高度来考虑对课程设置、评价、方法进行一些有效改革,这个研讨会,我们不想把它弄成搞虚的形式,多点务实的介绍与交流,再请一些华师大、上师大的专家来点评,从更高的理论角度发表他们的一些看法。这样,研讨会既是校庆系列的主体内容,也同时是为上海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积聚智慧的文化沙龙!期盼它能对上海基础教育改革有所启示。
据严校长介绍,在校本课程建设上,上师大附中着眼于未来人的需求,借鉴剑桥思维,近年来先后设置和启动了创造力培养课程、公民公益实践课程和科学实验课程三个主要项目,并投资创建了相应的实验室和实验基地,学校的陶艺、动漫、金融(模拟投资)和网络等实验室先后投入使用后,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迄今为止,该校化学实验己经成型,物理、生物实验逐步普及……
严校长表示,上师大附中新的校区,在如何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这方面,校方还会进一步加大投入和栽培力度。
第二,以教研组为单位,对课堂教学进行探索。
严校长说,课堂现在提法也很多,如美国的翻转课堂(学生的主要学习在课外,教师在课堂里面主要是答疑解惑),作为一种新的课堂探索一种想法,在现代信息高度发展的社会,我认为有它的可行性,但是我认为,课堂教学改革不是根本性的,它实际上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怎么认识课堂之间的师生关系,怎么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这样一个特点,来看待和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这个我觉得大家可以进行探讨,我们提出以“实践教学民主,革新教学方式”的课堂教学方式的探索与革新,特别想在课堂教学上做些探索。希望把我们的课堂建设成“生命课堂、思想课堂、个性课堂”。但整个课堂教学改革的难度还是比较高的,特别是基础课的改革,我想通过探讨,使课堂更民主一点、更和谐一点,要按我教的专业来讲,更生态化一点,所谓生态化就是:环境中,不管你是小草还是小树、大树,都能得到充分的阳光和水分,都能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