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最近发表评论员文章,要求管理者“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文章指出:“有利益的表达才有相对的利益均衡,有相对的利益均衡才有长久的社会稳定,尽可能多地倾听社会各方面的声音,对于维稳大有好处。在众声喧哗中,尽可能打捞那些沉没的声音,是社会管理者应尽之责。”
作为班级管理者,班主任也不妨想一想:我的班上有没有沉没的声音?我该如何“打捞”那些沉没的声音?我该如何处理那些沉没的声音?
首先,班主任要广开言路,还政于“民”。也就是要让全体同学、家长、任课教师都拥有对班级管理的话语权。尤其要鼓励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散漫、性格内向、谨小慎微、沉默寡言的学生大胆表达;尤其要鼓励家庭条件差、社会地位低微、文化程度不高的家长踊跃发言;尤其要鼓励音乐、体育、品德、科学等所谓的非考试科目的任课教师建言献策。大至班规条约,干部任免,小至座位安排,卫生值日,均应该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其次,班主任要构建发言平台,畅通表达。让沉没者有机会、有平台真正自由地、真实地表达。除了常规的家长会、任课教师协调会、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等形式外,还应该积极铺设新的“民声通道”。例如:班级热线、班级信箱、班级日记、意见簿等。鼓励当面反映,也要为匿名表达提供方便。要千方百计使沉没的声音能够通过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渠道正常表达。
第三,班主任不仅要学会倾听,还要正确处理那些沉没的声音。科学合理,能够采纳或者解决的声音,要积极采纳予以解决,并大张旗鼓地表扬。基本合理,有部分可以采纳或者创造条件可以解决的声音,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者积极创造条件予以解决。对于那些无法解决或者基本不合理的声音,一定要把沟通和解释工作做到位。
当然,班主任要“打捞”沉没的声音,关键是要有全心全意为全体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德智体美劳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办事,尽最大可能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来促进班级和谐发展。坚决杜绝偏听偏信,杜绝听喜不听忧的陋习。只有如此,构建和谐班级、提升班级核心竞争力才有可靠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