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的“活”与“乱”
时间:2016/3/18
其实,每一位教师都在积极地实践着新课堂所倡导的观念,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面,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尝试。但是,当理念与实践发生冲突时,却又很少去反思或寻求有效的教学行为,很容易在困惑面前选择一种“教师主宰下的、安安静静的、按部就班的教学” ,以求的现状的暂时改变。这种认识和实践的反差,时时困扰着每一位教师。
历来我们的教师都是教学的绝对支配者。在课堂上,老师站在讲台上耐心细致的讲解和示范,学生坐在位置上认真听讲和做笔记。老师讲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教师讲,学生听,课上练习、课后作业是通常的数学教学模式。课堂里的一切基本都围绕老师的教学计划进行。一切教学活动都由老师主导,没有这个主导,几乎学生的任何考试都肯定要失败。这种方式的长处是,学生能按知识逻辑序列比较系统的接受课本知识。而且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按教师意图展开,即使偏离也会被教师迅速纠正,有助于教师实现既定的教学计划。但是在这个过程里,学生付出的精力主要用于消化理解教师所讲的知识,学生头脑中复制的是教师的思想和语言,因此,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重活动,重合作,重实践,师生互动的教学理念之间存在相当大的距离。
实际上,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中是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索、实践与思考的学习过程。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创造的确是“教”不出来的,但是“活动”可以埋下发现的种子,形成创新的意思,有了这样的种子和意识,我们的学生早晚会站在发明创造的第一线上去。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对教师是一个挑战。教师进入新课程规定的新的课堂生活方式,暂时有些不适应和不知所措,也是正常的,这是挑战,更是机遇。恰恰需要教师的创造,需要通过多次、持续的调试,不断使自己的教学方式更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这一过程是教师自身得到发展的过程,教师未来的成长之路在很大程度上,应伴随着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研究,围绕如何适应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进行。其中,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作为学习的实际出发点,就有可能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不同的观点,并恰如其分的切入学生的争论,使组织的过程成为教师参与学生讨论的过程,就有可能实现在合作的过程中引导;特别是课堂的心理环境,包括情感环境、思考环境和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主要是通过教师来营造。
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氛围中,使学生更清楚的明确自己的思想,同时也有机会分享其他同学的想法。学生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而直至感到豁然开朗,这是学习的一个新境界。虽然教室还有些“乱”, “噪音”还要有,小组活动要更多,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教师的观点当场表示异议,但这种的“氛围”的形成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教学的面貌,改变学习的过程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