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这个词对于我们班主任来说是一个高频词,然而正是这个高频词在很多人眼中却是一个“高大上”的代名词。“班主任每天做着传话筒、消防员、医生、警察已经苦不堪言了,哪还有时间做德育,这不应该是专家、学者、专业人士所做的事情吗?”有人这样抱怨道。然而,或许你不知道正是因为我们遇到问题总是采取粗暴、武断的方式处理,忘却了做德育,我们才会一直在处理矛盾、解决纠纷、分身无术。
那么应该怎样做德育呢?
我们要了解各类学生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景
如:各种调皮学生的恶作剧、中上等学生的心理问题、贫困学生的关爱问题、心理问题学生的处理、单亲家庭学生和伤残学生的心理问题等等;同时也涉及了各种常见事件,如:学生的早恋和师生恋问题、偷窃问题、考试作弊问题、离家出走问题、课桌文化问题、追星等,真可谓是包罗万象。我们要明白“德育不是空讲,它体现在事事、处处、时时。”
班主任绝不能只做教书匠,一定还要做育花人,在孩子们的心中栽下知识的花蕾,也要播下真善美的良种。这就需要我们做到宽容、尊重、智慧、用心和永不放弃。
宽容是教师不可或缺的品质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为师者都要忘却“师道尊严”,能帮则帮,能拉则拉,不可一棍子打死。特别是面对后进生时,要坚信他们“就像一个个不起眼的‘洋葱’,虽外表粗糙,可是内里依然晶莹剔透,只要你小心翼翼地一层层地把它剥开,总有一片让人流泪,让人心动。”
尊重是教育的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要做到这一点当然离不开尊重。“教师是行走在学生心尖上的人”,教师的每一次疏忽、怠慢、冷漠,都有可能在学生的心上戳一个窟窿,无法修补,教师的行为有时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的心就像一颗易碎的“玻璃”,纤细敏感,这更要求我们要自觉地尊重他们,更多地关注他们的“内心情感体验,小心翼翼地去触及那些稚嫩的心灵”,激励、鼓舞、唤醒他们,遇事切莫简单粗暴的批评教育。
栋是我接班时前任班主任千叮咛万嘱咐要重点关注的“特殊分子”,逃学、上网、和同学闹矛盾是家常便饭,早恋、打架、勒索低年级同学、顶撞老师也时常发生,老师们对其“严盯死防”也是治标不治本。这不,我穿着刚买的风衣,在班里上完第一节课后,腰带上就被圆珠笔写上了“王八”。回顾在班内的上课情况,自己只背靠着栋的课桌辅导过学生,毋容置疑,这又是栋的“杰作”。是严加管教还是怒而不发、借此机会“和平演变”?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我来到教室,“栋,我得谢谢你!”看着大家疑惑的眼光和栋惊奇的眼神,我接着说:“你看,你在我风衣上写上‘王八’,这不是在祝我健康长寿,活过一百岁吗?”在同学们的哈哈大笑声中栋的脸变红了,“不过,下次再想祝福我,要当面说。你看我这么漂亮的风衣,第一次穿回家就得洗,我会很心疼的!”也许是我的说笑让他始料不及了,或者是他很少享受到犯错时没有“暴风骤雨”,以后的日子他安静了很多。在一次次和他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实际上是一个认真且责任心很强的男孩。于是,我让他接管了班级的卫生监督工作,当然他也没让我失望——每周的班级卫生评比都名列前茅,同时他也顺利的走过了迷茫期。今年的教师节又收到了他的微信祝福:老班,教师节快乐!我现在在学厨师,有空请你吃饭,尝尝我的手艺!
“教育虽无痕,但教育也应该随时创设情景”——这就需要班主任的智慧
像万老师(《今天怎么做德育》的作者)在记录网瘾学生的转化过程中所使用的“淡化处理”,在处理“尖子生班”的骄傲自满、没有集体意识时所使用的“体验式教育”,在学生的理想出现偏差时的故事疗法,在处理班干部辞职事件中的“三步走”(即:第一步,缓兵之计,稳定情绪;第二步,趁热打铁,坚定信心;第三步,赠送卡片,真情挽留)都体现了班主任的智慧。智慧无处不在,只要开动脑筋,总会“计上心来”。
每个班主任都会遇到一些特殊学生,这就需要我们用心接纳他们,并且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无言放弃。每个学生都会开花结果,只是花期不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块璞玉,只是有些还未经打磨。
德育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努力挖掘生活中的德育点;它也需要我们有信心,只要有信心,才会有智慧,才能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当然它还需要我们有良心,因为教师本就是一件“良心买卖”,我们无论何时、何地、何处都要做德育的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