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青岛大学附属中学跨越式发展之路

时间:2014/2/13

【导读】青岛大学附属中学是经青岛市教育局批准,由青岛市城投集团(原青岛华青发展有限公司)、青岛大学和青岛育才中学联合创办的全日制民办中学。自2003年建校至今,现已拥有49个教学班(初中40个教学班、高中9个教学班),2300余名学生、180余名教职工的青岛市最热点的民办学校之一。10年创造了一个教育品牌,青大附中人是怎样创造的这个奇迹?

开拓创新、整合资源,形成三方办学模式

  一所学校的发展、壮大、辉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决策者。从建校开始,学校董事长张镇安就前瞻性地提出:“用明天的眼光办今天的教育,用未来的战略做永恒的事业”。正是基于这个考虑,学校董事会从一开始就致力于强强联合、高起点的办学模式。

  首先,学校董事会把校址选定在优秀人才聚集、优质教育需求强烈的东部地区,投资建设了一座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综合教学楼,并按照省规标准配备相应硬件设施。同时,借助集团旅游公司资源,专门配备了有运营资质的学生班车,每天按时接送学生,既保障了学生安全,又帮助家长解决了一个大难题,目前,学校已有40部班车,30多条线路,贯穿青岛市区,这也成为学校办学的一个优势。

  其次,学校董事会与青岛市最著名公办初中学校——育才中学(现为青岛市实验初级中学)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青大附中成为育才中学分校;随后董事会又从全国各地招聘了一批优秀的管理人才和教师;2006年,在青岛市公办名校有着36年工作经验的现任校长王国利加盟青大附中,之后又有冯蕴冰、李振华等管理经验丰富的干部先后加入学校领导团队。名校、名校长、名师的倾力加盟,使青大附中各项教育教学成绩很快脱颖而出,令一些教育界人士感到震惊,6年中考成绩逐年提升,学校社会知名度日益增大。

  再者,建校伊始,学校成功与青岛大学牵手,被命名为“青岛大学附属中学”。此举不仅利用了青岛高校的品牌影响力,更得到高校丰富的知识资源支持。2008年,青大附中进一步加强和青岛大学的实质性合作,聘请了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学博士马勇军担任副校长,成为全省第一个拥有博士校长的中学。2012年,又聘请了青岛大学校长助理、师范学院院长钱国旗教授担任学校名誉校长。有高校教育专家的加盟,青大附中如虎添翼,教育科研引领下的教育教学及学校整体工作得到迅速提升。

  2007年,学校在初中部快速发展的同时,依托青岛大学国际交流平台,积极拓展,开办了面向国际留学和国内高考双重渠道的高中部。经过几年探索和努力,高中部现已与德国、日本等国高校签订了生源基地合作协议,几届毕业生国内外升学情况良好,社会声誉越来越好,生源质量不断提高,成为青岛市热点民办高中学校之一。至此,青大附中成为一所在青岛具有品牌优势的完全中学。

  集团办学、高校引领、名校加盟的“三方”合作办学模式,是青岛乃至全国民办教育办学模式的一种创新。

  立足校情、追求卓越,形成鲜明学校文化

  民办学校的办学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机制与公办学校不同,学校领导层从校情出发,确立了“要为学生当前服务,更要为学生一生负责”的办学思想。即,要在保持“高分”优势基础上走全面发展之路,“成绩”与“素质”,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2008年,根据学校发展历史、办学模式和发展现状,以王国利校长为首的青大附中新一届领导班子提炼出学校的16字办学理念,即“科研引领、优质轻负、守正出奇、自主多元”,形成了青大附中学校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

  2012年,王国利校长在从事多年教育管理工作基础上,提出“唤醒教育”思想,即对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多种潜能、个性发展和勇于担当的勇气;对教师激发职业责任、爱心、专业发展意识和研究能力。“唤醒教育”的提出,标志着学校个性的真正形成,为学校文化积淀指明方向。

  以生为本、全人教育,注重德育实效性

  几年来,青大附中办学声誉不断提高,成为很多家长首选的学校。为了不辜负家长信任和社会责任,学校确立了对学生“首先是做人,然后才是做学问”的教育定位。以生为本、加强德育,培养孩子如何做人,成为学校办学的首要任务。并逐渐在这种德育思想指引下,形成了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德育体系。

  2008年,王国利校长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率先提出“同窗六比”的学生德育指导思想,即“思想上比进步,学习上比刻苦,知识上比丰富,生活上比简朴,交往上比互助,目标上比高度”的主旨要求,引导学生健康“攀比”。并按学生不同年级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主要任务进行合理分解,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使得“同窗六比”成为每个班级的教育导向,甚至成为很多学生家中的“座右铭”。

  2009年,王国利校长在“同窗六比”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对“人”的培养,提出了学生德育培养目标——“现代君子、淑女”。学校组织每届新生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学习领会,不仅在全体师生会上对“现代君子、淑女”进行深刻解读,还组织学生进行“现代君子、淑女”标准的大讨论、专题板报比赛、“现代君子、淑女形象大使”的评比等,使得“现代君子、淑女”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自觉形象追求和特质目标。同时,学校还通过讨论,自下而上形成了学校精神,并由学生创作了校歌。经过四年的努力,全校学生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现代君子、淑女”培养目标的确立,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文明素养,带动了学校全面育人工作,成为青大附中的德育工作特色。

  专家引领、课程领导、创新教学教研模式

  自2008年,王国利和马勇军等校级领导带领教师,深入班级听课、召开座谈会等,充分发挥了专家和名师引领作用,在学校课程与教学领域展开了持续的“课程领导”行动研究。“课程领导”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学校课程的整体规划;二是以“单元核心课集备改革”为中心的对课程内容的二次开发;三是对课程实施方式的创造性探索(即课堂教学模式的校本创生),三者共同形成一个多层级动态运行系统。

  1.统筹规划,充分发挥校长课程领导力,构建学校课程新体系。

早在2007年学校就定于每周一下午第四节课作为学生选修课时间,实行“走班教学”,形成人文、科技、体育、艺术四大板块。2012年,针对学生人数增加、已有学校课程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需求的状况,学校又创造性地构建了选修课与学生社团并行的新体制,形成了独立性社团、社团性选修课、专业选修课与普通选修课等四大类型的49门课程活动。小语种课程(目前开设有法语、德语、日语、韩语、俄语、西班牙语等口语课程)形成特色。学校自编的四本校本课程教材获山东省首届优秀课程一等奖,两本校本课程教材分别获青岛市优秀校本课程一二等奖。其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各个年级主要任务、结合上级主管部门的德育要求,对校会班会、升旗仪式、各类学生教育活动的目的、内容与活动方式进行积累式的整体构建,逐渐形成学校德育类校本课程体系。再其次,在已有的体育节、艺术节大型活动之外,又重点创办了科技节,并使“三节”成为一种稳定化的大型活动性校本课程。另外,学校把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作为隐性校本课程来建设,对学生成长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目前,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共存,学科课程与活动性课程互补,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互动、显在课程与潜在课程呼应的学校课程体系已经形成,实现了“守正出奇、自主多元”的办学理念。多家媒体对此做了专门报道。

  2.唤起教师课程意识、支持课程内容整合,实施“单元核心课集备”改革。

  为解决教学任务重,教师教材整合意识欠缺、整合能力和集备实效性不强的问题,自2008年,学校实施“单元核心课集备”改革,即倡导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从学科体系中的基础性、典型性和代表性及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出发,考虑学生发展的意义、与社会生活的关联度、考试重难点、个人教学经验等方面因素,在每个单元(章)选取1个核心教学内容,作为“单元核心课”,精备细讲,并对单元其他部分产生统整和迁移作用。

  在校领导专业引领下,经过4年多探索和完善,“单元核心课集备”模式逐渐成熟,促进了集备实效性,提高了教研质量,锻炼了教师队伍,形成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单元核心课集备”模式不仅在2010年学校教学年会上进行了展示,并在2010年青岛市教学年会上也作为典型经验交流,受到了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和好评,《青岛日报》等媒体对学校“单元核心课集备”改革经验也多次给予报道。

  3.追求高效课堂,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实现“教学模式的校本创新”。

  学校反复强调“优质轻负”的教学追求,2009年起,进行“教学法校本创新”行动研究。一是通过博士副校长的理论讲解和组织教师有目的参观学习,让教师理解教学模式的内涵、要素及其创新策略;二是通过对在教学法创新方面长期探索且有成效的教师进行精心指导和大力扶持,树立改革典型;三是为调动教师积极性,设立了优秀教学模式专项研究课题,对优秀教学模式进行奖励;四是在学校优秀教学模式被广大教师接受、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融合其他学校有效做法,提炼出一个适合学校生源特点、适用于不同学科、具有很强操作性的教学模式——“竞争合作、主动愉悦教学模式”,并逐渐在各个级部推广。这种教学模式采用异质分组、合作竞争的方式,不仅关注了学生差异,实现了分层次教学,而且把差异变成了一种资源,通过团队合作与评价激励,达到自主愉悦的学习状态。

  经过4年多实践探索,“竞争合作、主动愉悦”教学模式不断成熟,形成了80句操作要诀和课堂评价新标准,学校课堂状况有了明显变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开始成为课堂主旋律。通过对学生的调查,绝大部分学生反映对新模式教学非常认可和适应,学校各年级教学成绩都有显著提高。2012年青岛市市南区教学年会在学校设立了初中现场会,进行了“竞争合作、主动愉悦”教学模式的课堂展示和典型经验汇报,得到领导专家高度认可。由于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成果显著、影响颇大,学校在2012年荣获教育部组织评选的首届“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加强师训、规范管理、用教学成绩说话

  多年来,学校教学工作的定位就是“安安静静抓教学”和“踏踏实实提质量”,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在落实上狠下功夫,突出抓了三项支柱性工作。

  1.把教师培训作为学校最大福利,让教师队伍“活”起来。

  学校非常重视教师培训工作,王国利校长给教师提出了一个理念:“培训是最大的福利”。学校排除一切困难,让教师多参加区、市教研活动,争取机会聆听高水平教育教学讲座。特别是2008年以来,学校更加重视校本培训和师资队伍培养,安排由博士校长专门负责校内师资培训。同时,每年学校都拿出30万元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并重视寒暑假专项培训和对外参观学习。近几年,先后邀请十几位专家到校进行讲座和指导,组织教师参观了青岛育才中学、杜郎口、洋思、潍坊广文、即墨28中等山东省内外初中名校,2011年学校教师又走出国门参观了新加坡立化中学,还有6位英语教师随学生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游学,这些不但开阔了教师的视野,而且对教育教学也提供了很大帮助。2009年,学校还出台《教师教科研奖励制度》,对教师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多项荣誉进行较大力度的奖励,调动了广大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教师在专业培训方面从被动消极应付转向主动热情地投入,整个教师团队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活力。在连续3年的山东省暑期教师培训中,作为民办学校的青大附中,其教师团队综合表现排名均名列全市前茅,受到上级领导重点表扬。近几年,学校开始出现国家级先进个人、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市教学能手。教师在各种专业活动方面不断创造着新成绩、新纪录,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

  2.把“教学反思”作为教学工作的后续环节,让思维“动”起来。

  反思是教师成长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方式,关系到从“实践”到“认识”过程的一次飞跃,教师只有养成反思的习惯,才能实现专业快速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为此,多年来学校以各种方式支持和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学校每学期都会安排“视频反思课”,即派专人为教师课堂进行录像,然后用于组内或个人事后观摩研究。视频反思课促进了集备效果,提高了讲课质量,促使教师进行有效反思。另外,学校也积极倡导把个人反思写下来、相互借鉴交流。现已编辑出版三本教师论文集《教海拾贝》、《我思故我在》和《行动与变革》,多篇教师论文分别在省、市、区教育科研成果比赛中获奖,整体成绩突出。

  3.把制定的规章制度用起来,让教学常规“常”起来。

  10年来,学校十分重视教学常规建章立制工作,先后制定了《青大附中集体备课制度》、《青大附中听课制度》、《青大附中关于批改作业的规定》、《青大附中教学质量分析制度》、《任课教师教学工作职责》、《师徒结对制度》等。为把这些规章制度转化为全校教师的“教风”和每位教师的自觉行动,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冯蕴冰不仅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各项规章制度,还加大检查力度,并定期进行反馈和评价,强化教师的“常规意识”。正是缘于学校多年的坚持,才能逐步把书面的制度落实在教师行动上,沉淀为学校稳定的“教风”和工作作风。

 在教科研有效推动下,在扎实的教学管理下,学校自2006年以来的七届毕业生,教学成绩每年都保持着市、区领先地位,特别在2012年中考中,优秀率、合格率均创历史新高,在全市名列前茅,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科技创新引领、素质教育全面抓、学生成果多元化

  1.科技创新教育一马当先

  近年来,学校把科技创新教育作为学校办学特色。一是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了选修(校本)课程结构,专门设置了“科技”模块,增设空模海模、科技发明、自然与健康、趣味实验、物理与生活等校本课程;二是由博士副校长亲自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动员,讲清科技创新意义,通过具体案例进行科技创新的方法与策略指导,并且把科技创新作为寒暑假每个学生的必做作业,开学后对有价值的创意进行重点指导;三是聘请专职科技教师,建立了多个科技兴趣小组和科技社团,成立了学校“少年科学院”,出台了《科技创新奖励条例》;另外,学校自2009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四届科技节,全员参与其中,创意新颖、场面热闹,有20多项科技类竞赛和展示活动,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现场讲座和指导,这不仅是学校科技办学特色的集中展示,还成为了青大附中学生最盼望的盛大节日。

  由于导向明确、思路清晰、组织得力,学校科技创新活动硕果累累。近四年来,已经累计有343人次获得了区级以上科技创新方面的奖项,有117人次获得市级奖项,有36人次获得了省级奖项。历年来学校被市南区推选到青岛市参加科技发明比赛的学生人数占到全区所有初中学校的三分之二,被青岛市推选到省级科技发明比赛的初中学生几乎被青大附中独揽,在2012年底中国少年科学院组织的全国小院士论文答辩中,更有12人获得小院士称号,11人获得助理小院士称号,14人成为小研究员,在全国同类学校中成绩优异。学校先后被授予“青岛市科普教育基地”、“青岛市知识产权试点学校”、“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技博览》特约编委校”、“青岛市海洋科普基地”、“青岛市知识产权示范学校”和“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教育基地”荣誉称号,多家媒体对学校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做过专门报道。

  2.素质教育全面开花

  在艺术教育方面,自2005年成立了80多人的管乐团以来,历年均获青岛市文艺汇演一等奖;2010年,在青岛大学剧院举行了建团5周年专场演奏会;学校合唱队多次在青岛市中小学生艺术节中披金摘银;学生在各级各类书画比赛方面成绩突出,2010年学校获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颁发的“组织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还被青岛市宣传部评为“青岛市儿童科普动漫大师孵化基地”;多名同学获青岛市、山东省、全国各级主持人“金话筒”大赛奖项,学校荣膺最佳组织单位奖。

  在体育方面,先后夺得市网球赛初中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市羽毛球比赛团体第一名、市OP级“市长杯”帆船比赛团体总分第一名、市中学生男子篮球赛冠军、全国中学生拉拉操大赛华东赛区第一名、市健美操比赛冠军、青岛市帆船船模一等奖,学校被青岛市命名为首批“青岛市帆船特色学校”。

  在学科竞赛方面,获语、数、英全国能力大赛特等奖6名,一等奖80名,是青岛市优秀组织单位;特别是在2009年ACT全国英语口语大赛中,摘得全国唯一特别金奖;在2009年全国英语电视大赛中四个不同学段的总决赛中,分获初中、高中冠军,引起社会和媒体关注。

  在社会活动方面,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捐赠、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优秀学生的事迹频频见于报端。2008年奥运会上,学生李嘉铭成为全市唯一初中生当选为奥运火炬手参加火炬传递;14岁的学生曾月被市奥帆委聘为年龄最小的奥帆赛志愿者。2009年青岛市“十佳美德少年”评选中,学生刘慧雪以全市最高票当选,并代表全市入围的30名中小学生做总结性发言。2012年,学校“爱心义工团”组织的学雷锋活动被中央电视台报道;另外,学校自闭症志愿者“飞扬义工队”成为在全市慈善机构注册的年龄最小的组织。

  10年来,青大附中教育教学成绩斐然,素质教育成果捷报频传。学校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广泛赞誉,先后被评为全市民办学校唯一的“青岛市5A级办学单位”,“山东省先进民办学校”,“全国AAA级民办放心学校”、“全国民办教育百强学校”、“中国(青岛)最具社会责任教育品牌”、“全国素质教育示范单位”、“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先进单位”等30多项集体荣誉称号,学校还通过了市教育局“青岛市规范化学校”和“青岛市标准化学校”检查验收。

  “办好群众满意的教育”现已是青大附中人的最高追求,在学校即将迎来10周年校庆之际,董事会又提出了“办百年名校”的长远发展目标,学校领导一班人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坚持16字办学理念和“唤醒教育”的办学特色,不断创造新的辉煌,追求青大附中人的一世教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