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要老,教师要小”,这话有一定道理。医生老了,见的病例多了,临床经验丰富了,认病准,下药稳,治病快,患者爱。教师老了,思想老化了,观念陈旧了,思维迟钝了,说话啰唆了,学生不爱了。
我一直在读书看报学习,有机会外出听课、接受培训,自觉思想还算前卫,思维并没僵化。可是遇上当今课改,我们学校还没动静。在一次我校优质课大赛上,我用导学案指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上课。评课时,一位“专家型”的领导现场反驳,我感到很尴尬。她说的是:一是历史既故事,给学生讲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吸收知识;二是学习目标6“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以天下为己任、敢于探索整理的品质”没有生成;三是先复习旧课再上新课;四是三个问题分开讨论;五是导学案好像应试一样,咱们学校就你一人推行导学案,到底有没有效果,你得好好研究学情!六是............这位“专家”分六点对我进行了反驳,可是我一句都没辩驳。第二天听有的同事说,评课时你咋一句话不说呢!我说在场的人谁都知道正确的与错误的,因为她是“专家”,我不敢得罪她,否则有我的好果子吃!自己心里知道就行了,没必要辩解,口头上没有赢家。
一是“历史既故事,给学生讲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吸收知识”这是对的,但这样的方式用在小学低段可以的,因为小孩子就喜欢听故事,适合讲故事的教学方式,但是对八年级的学生就应该训练他们分析故事的能力,把故事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内容、结果、影响)理清。新课改前:老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新课改之后老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从这点理念出发,我的设计是对的。当学生把这六个要素理清,一个完整的故事就在眼前。传统的课堂就是老师讲故事,学生被动地听,但学生如何分析故事的能力没有得到训练!
二是学习目标6“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以天下为己任、敢于探索整理的品质”如何生成呢?我在课堂上举了这样的例:教室门上有脚印,说明个别学生进教室用脚开门!连自己的教室门都不爱护,谈何爱国!当同学们在班集体里发现有不合理的制度和现象,你敢不敢站出来纠正?当我在举这个例子时,听课老师是否认真听了没!
三是先复习旧课再上新课,这是传统课堂,这样的复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上越来越被动!新课改后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但仍然是个口号,因为老师的教学方式没变!对于旧课的复习,我设计了一道拓展性的问题,当学生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会主动复习旧课知识。
四是那三个问题分开讨论。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我设计了三个问题,十分钟后,进行自主学习成果交流,这时六个学生一组交流,这个环节有的老师就误认为是讨论环节。在传统课堂上,有的老师还算开明,幻灯片上一个问题出示,就让学生分组讨论,其实这样的方式一点讨论的价值都没有!因为学生连独立思考都没有进行!
五是导学案好像应试一样----新课改后备课提倡要备学生-,学案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的,学案导学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为在课改之初,导学案的作用不容忽视。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等情况决定了通过考试选拔学生进入高中和大学。比如说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清华北大,但是憎多粥少啊,于是存在高考------考试过关斩将;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地区二中或内高,同样的道理,中考出现了。 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学能力这就是素质教育理念的实践,课堂上老师讲的不管有多好,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学能力得不到培养和提升,这种讲也是白讲。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学能力这方面导学案优于教案,导学案是为了不让学生预习盲目而更好地指导学生预习。导学案最能兼顾素质教育和考试教学。一提到考试教学,有人会想到或认为是应试教育,中考和高考成了拒绝课改的理由或者是新课改失败原因的替罪羊。其实考试和应试是两个不同概念。考试的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考试的方式和内容。十年来考试改革了许多,现在的考试是素质的考试,素质是考试的素质,比如说语文阅读理解题有的不设统一答案;作文分值占40%,话题作文,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很大, 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个性化的创作的训练。政史开卷原因在把课本知识当做工具书去查阅来解决实际问题。其实我们的考试制度,正在逐渐的由单纯的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向考查素质和能力过度。我们改革不是不要分,我们要的是在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能力,形成优秀品质基础上的分。假如我们的学生形成了学习能力,难道还会没有分数吗?我一直认为,好的教育应该不怕任何形式的考试,自学能力强的学生是不会在考场上败下阵来的。
前几天我在上网时看到这样一条消息:一位老师在听杜郎口中学的课,发现课堂乱,学生满地跑,老师只在一旁指指点点,专家是这样给他点评的:你用传统的方法去听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就像三岁小孩看芭蕾舞一样,除了满堂跑还是满堂跑!
因此笔者认为任何一个老师如果没有学好新课标和新课改理念就别去听课、上课和评课,即使上了课也别给自己贴上”课改课”的美丽标签;课改中会有许多人在翻新花样挖空心思地搞教学创新,如果没有吃透课标要求,如果创新违背新课标的原则,创新多半属于瞎折腾;听了课也别急着发言武断评价;那些鱼龙混杂的专家们如果没有学好新课标,就不要拿课改说事儿,不要凭空喊高调儿,不要不懂装懂,也不要腰间别只死老鼠把自己打扮成猎人到处游说讲学混饭吃,免得害了我们的课改!害了我们的教育!害了我们的后代!
“医生要老,教师要小”,这话有一定道理。医生老了,见的病例多了,临床经验丰富了,认病准,下药稳,治病快,患者爱。教师老了,思想老化了,观念陈旧了,思维迟钝了,说话啰唆了,学生不爱了。
我一直在读书看报学习,有机会外出听课、接受培训,自觉思想还算前卫,思维并没僵化。可是遇上当今课改,我们学校还没动静。在一次我校优质课大赛上,我用导学案指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上课。评课时,一位“专家型”的领导现场反驳,我感到很尴尬。她说的是:一是历史既故事,给学生讲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吸收知识;二是学习目标6“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以天下为己任、敢于探索整理的品质”没有生成;三是先复习旧课再上新课;四是三个问题分开讨论;五是导学案好像应试一样,咱们学校就你一人推行导学案,到底有没有效果,你得好好研究学情!六是............这位“专家”分六点对我进行了反驳,可是我一句都没辩驳。第二天听有的同事说,评课时你咋一句话不说呢!我说在场的人谁都知道正确的与错误的,因为她是“专家”,我不敢得罪她,否则有我的好果子吃!自己心里知道就行了,没必要辩解,口头上没有赢家。
一是“历史既故事,给学生讲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吸收知识”这是对的,但这样的方式用在小学低段可以的,因为小孩子就喜欢听故事,适合讲故事的教学方式,但是对八年级的学生就应该训练他们分析故事的能力,把故事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内容、结果、影响)理清。新课改前:老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新课改之后老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从这点理念出发,我的设计是对的。当学生把这六个要素理清,一个完整的故事就在眼前。传统的课堂就是老师讲故事,学生被动地听,但学生如何分析故事的能力没有得到训练!
二是学习目标6“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以天下为己任、敢于探索整理的品质”如何生成呢?我在课堂上举了这样的例:教室门上有脚印,说明个别学生进教室用脚开门!连自己的教室门都不爱护,谈何爱国!当同学们在班集体里发现有不合理的制度和现象,你敢不敢站出来纠正?当我在举这个例子时,听课老师是否认真听了没!
三是先复习旧课再上新课,这是传统课堂,这样的复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上越来越被动!新课改后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但仍然是个口号,因为老师的教学方式没变!对于旧课的复习,我设计了一道拓展性的问题,当学生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会主动复习旧课知识。
四是那三个问题分开讨论。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我设计了三个问题,十分钟后,进行自主学习成果交流,这时六个学生一组交流,这个环节有的老师就误认为是讨论环节。在传统课堂上,有的老师还算开明,幻灯片上一个问题出示,就让学生分组讨论,其实这样的方式一点讨论的价值都没有!因为学生连独立思考都没有进行!
五是导学案好像应试一样----新课改后备课提倡要备学生-,学案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的,学案导学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为在课改之初,导学案的作用不容忽视。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等情况决定了通过考试选拔学生进入高中和大学。比如说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清华北大,但是憎多粥少啊,于是存在高考------考试过关斩将;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地区二中或内高,同样的道理,中考出现了。 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学能力这就是素质教育理念的实践,课堂上老师讲的不管有多好,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学能力得不到培养和提升,这种讲也是白讲。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学能力这方面导学案优于教案,导学案是为了不让学生预习盲目而更好地指导学生预习。导学案最能兼顾素质教育和考试教学。一提到考试教学,有人会想到或认为是应试教育,中考和高考成了拒绝课改的理由或者是新课改失败原因的替罪羊。其实考试和应试是两个不同概念。考试的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考试的方式和内容。十年来考试改革了许多,现在的考试是素质的考试,素质是考试的素质,比如说语文阅读理解题有的不设统一答案;作文分值占40%,话题作文,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很大, 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个性化的创作的训练。政史开卷原因在把课本知识当做工具书去查阅来解决实际问题。其实我们的考试制度,正在逐渐的由单纯的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向考查素质和能力过度。我们改革不是不要分,我们要的是在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能力,形成优秀品质基础上的分。假如我们的学生形成了学习能力,难道还会没有分数吗?我一直认为,好的教育应该不怕任何形式的考试,自学能力强的学生是不会在考场上败下阵来的。
前几天我在上网时看到这样一条消息:一位老师在听杜郎口中学的课,发现课堂乱,学生满地跑,老师只在一旁指指点点,专家是这样给他点评的:你用传统的方法去听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就像三岁小孩看芭蕾舞一样,除了满堂跑还是满堂跑!
因此笔者认为任何一个老师如果没有学好新课标和新课改理念就别去听课、上课和评课,即使上了课也别给自己贴上”课改课”的美丽标签;课改中会有许多人在翻新花样挖空心思地搞教学创新,如果没有吃透课标要求,如果创新违背新课标的原则,创新多半属于瞎折腾;听了课也别急着发言武断评价;那些鱼龙混杂的专家们如果没有学好新课标,就不要拿课改说事儿,不要凭空喊高调儿,不要不懂装懂,也不要腰间别只死老鼠把自己打扮成猎人到处游说讲学混饭吃,免得害了我们的课改!害了我们的教育!害了我们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