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要加强师德建设。”教师的师德决定了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又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因而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师德修养,才能做到与时俱进,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
提升自身师德修养的重要一点就是要富有一颗爱心。教师的人生就应该是一部爱的经典,爱教育,爱学校,爱岗位,爱学生,只有倾注了全部的爱,师德修养才能在爱的奉献中得到提升,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 一、爱岗敬业,奉献教育事业
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既然选择了教师作为终身的职业,就应当充分认识到肩负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振兴中华的重任;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就应当有一种奉献教育事业的爱岗敬业精神。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指出,爱岗敬业精神是师德的核心内容。高尚的师德来自于坚定的教育信念,这种信念是教师的精神追求和奋斗目标,具体体现在对教育事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在工作中能够以身作则、严谨治学、乐于奉献、为人师表。一个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决不会做到爱岗敬业;一个仅仅将教书看成是一种谋生手段的教师,决不会成为一名好教师,更谈不上有高尚的师德。
诚然,教师的职业是平凡的,教师的生活也是清苦的,但是只要有着对教育事业深深的热爱,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对民族和未来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就会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的职责,并从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就会在平凡的教学工作中勤奋求实,兢兢业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我,在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实现人格的升华,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从而适应时代的要求,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
★ 二、热爱学生,教书育人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美德,是教育教学的前提。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信任学生。只有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信任学生,才能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才富有实效,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学生。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说:“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师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严在该严处,爱在细微处。”
只有热爱学生的教师,才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并努力去实践。具备了这样的师爱,就一定会在教学实践中满腔热忱,真正与学生交流、交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把学生有力地吸引到教学过程中来,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教育的目标。同时,在这爱的交流互动中,教师的师德修养也会得到提升。
只有热爱学生,并渗透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全过程,才能贴近学生的心灵,与学生进行感情的沟通,进而教育好学生,培养学生健康成长。有的学生缺点比较多,甚至是所谓的“差生”,当他们犯了错误时,能否真正与他们交心,或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其实,所谓的“差生”更需要理解和关爱,“差生”并不差,而是老师对他们的爱心不足,没有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没有找到有针对性的方法,没有做到因材施教。真正热爱学生,就不会出现体罚学生、歧视学生、挖苦学生的现象。为什么有的学生犯了错误却不肯接受批评?是因为老师没有真正的爱护他、尊重他、理解他,因此导致了学生“不买帐”。
教育需要爱。在教育过程中,无私地奉献师爱,既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又是衡量教师师德的重要内容。高尔基说:“只有热爱孩子的人,才能配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只有热爱学生的教师,才能成为师德高尚的教师。因为,为了学生,教师必然注重和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会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职业道德标准,会自觉地做到为人师表,从而树立起良好的师德形象。
★ 三、热爱生活,塑造人格魅力
人格的魅力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充满了爱,就会乐观地直面生活的各种困难和挫折,使人生充满激情、充满理想、充满活力。用健康、向上的思想教育学生,以高尚的品德和言行感染、影响学生,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所在。
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倍受学生的喜爱。他们的一言一行,他们的品质,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一名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件事,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教师要塑造人格魅力,就必须富有进取心,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身上总是洋溢着乐观向上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成绩面前不陶醉,在挫折面前不消沉,始终充满着激情与活力,善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育人环境。学生与这样的教师相处心情是愉悦的,心理是健康的,能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使个性得以张扬,智慧得以放飞,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教师要塑造人格魅力,就必须懂得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不同,成长经历不同,因而有着不同的性格差异和各自的优缺点。作为教师不能因学生家庭的贫富、门第的高低而有远近亲疏,更不能因个体的差异而区别歧视,要以博大的胸怀容纳下性格各异、兴趣不同的学生,要针对不同的个体特点因人制宜、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与此同时,也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如果出现由于学生不喜欢某位老师,而导致不喜欢其所任教学科的现象,不能不说是老师人格魅力的丧失。只有赢得学生尊重和爱戴的老师,才是真正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教师要塑造人格魅力,就必须做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是知识的化身,做人的榜样,最值得信赖和尊敬。老师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会刻意去模仿和学习老师的言行举止和生活习惯,无论老师的主观意识如何,老师的思想作风、学识才能、言语习惯、举止风度都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我们的教育一再强调,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为人师表。作为一名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一定要为学生做出表率。一名经常迟到、早退,违反校规校纪的老师,又怎能在学生面前有说服力呢!
做教师,无小事。必须从小的细节做起,从言谈举止、衣着仪表到气质形象;从兴趣爱好到为人处事;从校规、校纪、社会公德到法律、法规,无一不体现着教师的道德水准和思想境界,而这一切教师都应做出表率。一名能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的教师,才是学生效仿和敬佩的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就是一个富有强烈的人格魅力的人。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去贴近学生、走进学生、感召学生,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润物无声的熏陶,使学生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具有昂扬向上的精神。
★ 四、精心施教,严谨治学
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知识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教育事业是培养人才的事业,只有做到精心施教,严谨治学,才能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一是要紧跟时代步伐,教到老,学到老。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作为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新时期的学生知识面广、信息量大,获取知识的来源、渠道广泛,掌握的知识种类繁多,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而每个教师所掌握的知识总量是有限的,原有的知识结构也会落后于实践。只有通过刻苦努力的学习,不断补充和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增加知识总量,优化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时代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二是要不断地钻研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同样的学科、同样的教材、同等的教学条件,甚至是同样的学生,不同的教师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这就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施教水平和治学能力。因此必须时刻关注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了解掌握学生的特点,认真研究教育教学艺术,做到因材施教。
三是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一个好的教师,每一节课都是全新的、富有创造性的。学生变了,教案不变;时代变了,模式不变,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一名好教师。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都要严谨求实,一丝不苟。必须做到精心备课、认真讲授、因材施教、悉心辅导,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精益求精,求实创新。
常言道:“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而要将经师和人师两项任务都很好的完成,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水准才能达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只要真正做到精心施教,严谨治学,就一定能够用自己严谨的学风带出学风严谨的学生,用渊博的学识培养出学识渊博的学生。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只有具有献身教育事业的崇高理想和道德追求;具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道德情操;坚守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道德规范;树立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的道德形象,才能成为师德高尚的人民教师。
邯郸市第一中学 贾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