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零距离
时间:2016/3/28
班级管理要有艺术,艺术管理在于营造气氛,拨动心灵的琴弦,创造心灵的共振,给予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做好空间的文章;以学生为本,追求行动的创新,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做好效益的文章。为此必须注重管理中的几个“零”概念。
一、情感交流零距离
案例1:多年前我班的一个学生偷了农家的西红柿,被农民发现后告到了学校。校长要我处理此事,我采用了“冷处理”,把这件事压了下来。从自己曾有过的类似经历中,我意识到偷西红柿只是学生的偶然行为而非习惯或品行。一天以后,那位学生惴惴不安起来。到了第四天,我才在他的耳边悄悄说了一句:“哎,西红柿好吃吗?”如今这位学生已经成年了,我们见面谈起他儿时幼稚的错误时,他真诚的说:“谢谢老师当时既给我面子,又使我无地自容。”
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很多老师把犯错误的学生叫到办公室,义正词严,容不得学生有半点解释的机会,学生却很难听进去,更别说惭愧或内疚了。教师若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采取迂回的“沟通”方式,反可以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案例2:一位刚调入我校的女教师,每当有学生问好时,她不仅很有礼貌地向学生点头微笑,而且回敬一句“你好”。这时的学生喜不自胜,那表情似乎在说“老师对我还挺有礼貌呢!”大多数老师面对学生的问好,只是报以点头微笑。我们教育学生要有礼貌,让学生一点一滴养成良好的习惯,而我们却对种种细节“不以为然”。
思考:以身作则是一种可能影响学生一生的事情。我们教育者要时时刻刻铭记自己“为师者”的身份,让学生做到的,我们自己也要做到(即使做不到,也要给学生一个值得信服的回答)。
案例3:下雪后,我布置学生清扫教室前的积雪,学生对与其他班级交界处的雪,扫得可谓“界限清楚”,铁锹划了一道显眼的“分界岭”。我采取提问式而不是直接命令的方法请同学们回答一个问题:“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们迅速领会,不再界限分明地扫雪。
思考:我欲擒故纵,是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一下子缩短了,这比严厉批评,刻板说教,没完没了的责备的效果好多了。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在班级管理的实践中,班主任学会艺术管理,以真情呼唤真情,以心灵辉映心灵,以生命感召生命,将美好活化在学生的头脑中,使之产生内心体验,形成正确态度,并付诸于行动。
二、管理评价零功利
案例1:学生琼是一个聪明单纯的女孩,但管不住自己的嘴,上课爱说话。一天下午放学我送学生出门时,悄悄地把一张纸条塞进了她的手心:“你单纯、聪明,但你自制力差,影响了你的进步。希望你不要被缺点牵制!”当晚她的妈妈就打来电话,说女儿很受感动,决心不辜负老师的期望,早日改正缺点。
思考:魏书生曾经说过,师生心与心之间的呼应就像人们在群山之中得到回声一样,教师对着学生心灵的深处呼唤:“我尊重你,我理解你,我关怀你——”,学生便在心灵的深处呼唤:我尊重你,我理解你,我关怀你——”。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暗示教育法,没有命令和强制,通过形象生动直观的心理暗示,避免了受教育者理性和感性的矛盾、认知和意识的失调,使二者和谐统一起来,育人于无形之中,如同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评价一个班级的管理时,人们往往喜欢用完美两字,这也成为班主任追求的最高境界。其实,管理是很难完美的,其中会出现的情况也是很难预料的,你又怎能事先把一切设计的天衣无缝呢?衡量管理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的积极性能否调动起来。一切制度,都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既让学生觉得很宽松,又能激励他们积极向上。其实,管理就像一条奔波的大河,河畔有鸟语花香,有支流蜿蜒。所以说,管理应统而不活,活而不乱。这样的管理可能会不够完美,却是有生命活力的。
基于这样的管理观念,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必须去除单纯以“等级”划分的功利色彩,强化评价的及时分析判断和及时反馈的功能,使评价成为因材施教的调节手段。在评价既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又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评价学生应已发展为宗旨,构建开放的评价体系,努力做到全员评价、全程评价、全面评价,形成零功利。
三、放扶结合零脱节
案例:魏书生老师在班级管理中,让学生自己参与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参与班级的实际管理,引导学生为班级做实实在在而又力所能及的事。魏书生老师一直主张,凡是班干部能做的事,老师不做;凡是普通学生能做的事,班干部不做。他说:“一个当老师的剥夺了学生做事的权利,剥夺了他努力能够做到的机遇,就等于和不让他吃饭一样可怕。人家能够吃得了,干的了,你不让他吃,不让他干,当然学生的体力会下降。”
思考:现代的学生,特别是青少年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希望能体现自身价值,会对过多的干涉不满。班主任若还保持权威形象,对学生规定这个,指挥那个,老牵着鼻子走,不让他们有个性发展的空间,那么学生对管理的态度就可想而知了。
《老子》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辱之。”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好的领导,应是让下属“不知有之”,即学生不知道班主任的存在,而班主任的影响又无处不在。这就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淡化”班主任的指挥作用,怎样巧妙处理与班干部以及其他学生的关系,突出他们的主体意识。班主任应是学生良好生活、学习条件的创造者。给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感觉不到班主任要他们工作、学习。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醒,自身的价值也就凸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