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脑这部机器应该分为两部分,动力部分和工作部分。”
——《魏书生文选·第一卷》
大家都知道,任何一台机器如果没有动力系统就不能持续运转,慢慢的机器就将停滞工作。同样道理,任何一个人缺乏没有内在的“动力系统”,思想就会停滞不前,行动就将缓慢甚至最终停止。一个班级如果没有潜在的动力“设备和机制”也很难激发大家努力向前。因此,让班级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够主动地前行,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幸福地前行,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持续不断地前行,这就需要我们给班级安装一台能源源不断提供动力的“发动机设备”和相应的机制。
一:建立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
百度这样解释道: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
俗话说得好:亲其师才会信其道。是呀,假如学生和老师之间关系僵持的话,那么,这必然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和前进,孩子及整个班级肯定也会缺乏一种前进的动力。孩子们会因为对老师的畏惧或不满而产生厌学等情绪,继而出现心中的学习之焰被浇灭。
我们实在很难想象,当我们面对好动、爱说、不太守纪的幼儿园学生嘴上粘上胶布的时候,孩子们的心中还会大胆的攀登知识的高山?当我们举起高高的教鞭狠狠地抽打在孩子们的屁股之上的时候孩子们还能开心地探寻知识的宝藏?当我们冷嘲恶讽、厉声呵斥的时候孩子们还能“肆无忌惮”地遨游于知识的海洋?
恶劣的师生关系肯定是阻止孩子主动学习通道上的一块块顽石;僵化的师生关系肯定是泼灭孩子们积极学习的一盆盆冷水。
不过,自古以来,我们的教育先辈们就很注重师生之间健康和谐的关系。
春秋时期,孔子同他的弟子的关系,便是中国古代教育师生关系的优秀范例。他热爱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学生对他尊重景仰,亲密无间。战国时期,荀况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比喻学生可以后来居上,超过老师。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些事例都给我们诠释了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其实他们难道不也是今天我们和谐师生关系的楷模吗?
正是在这种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之上,学生们的求知欲才会被引发,探求欲才能被激发;主动积极性才能被唤醒。
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成功教育的基础,也是孩子们主动、幸福前行的前提。
二:培养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我们干任何一个职业,如果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的话,那么就是再忙也不会感到苦和累。如果做的不是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么即使再闲也会感到无比的疲惫。可喜的是干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可悲的是干着自己内心非常不情愿的事情。
可以这样来说,兴趣是一切动力的源泉,没有兴趣就会失去做事的所有动力。
然而,在一个班级那么多的有个性的孩子当中,大家的家庭背景不一样,活动的环境也不一样,受到的影响也不一样……正是这些多方面的因素参杂在里面,所以形成了一个个独特的个体。当然在这些不同的个体当中必然会存在不一样的爱好和兴趣。那些喜欢学习的学生很显然能够自己动起来认真地学习,而关键就是那些不爱学习的孩子缺乏一定的学习动力,我们往往束手无策或行之失策。
碰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凭靠老师或家长的“严防死守”来让孩子学习,这当然会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绝对不会达到最佳的效果。其关键就是没有调动孩子的内在动力,他们的学习靠的是外部力量存在而推进。况且老师和家长也不可能时时处处来监督他们,当孩子们不在老师或家长的监督之下的时候,他们就会像脱缰的“野马”那样无拘无束。一旦失去了控制,一旦缺乏了约束,他们就会四处闲走,漫无目的。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个词语:培养兴趣。这个词语意思就是没有兴趣,我们可以慢慢培养出兴趣来。
这个词语在我们的各行各业中通常都能见到或听到。我们任何一个干工作的人不一定就预先就对所做的工作非常有兴趣,往往都是在做的过程中慢慢给培养出起来的。同样道理,我们每个学生也不可能一开始都对学习非常感兴趣,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途径来慢慢培养。一旦学生的兴趣培养起来了,学生就会自己主动地去探索,去深思,去钻研……
当他们会自己主动去吸取书中的营养,攀爬学习的山峰,遨游知识的大海时,他们的内在兴趣就像一台“发动机”一般,不断地促使他们自己前进,前进,前进……
正如卢梭曾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又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吧,那是学生不断学习,不倦学习的一股强大的动力。
三:逐步完善系列激励、鼓舞等机制。
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其实这句话又何尝不能应用到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呢?教育的艺术不应是对学生的严管、压制和批评,而应是激励、唤醒和鼓舞。
1:励志教育。
我们都知道,每个学生在学习成长的期间都会出现一些倦怠,这些倦怠或长或短,或多或少。每当此时,我们对此进行不断的励志教育,他们内在的活力可能就能再次被激活,内在的能量就能再次被释放。
励志的形式可以多样:可以是理智的小故事;可以是励志的好歌曲;可以是励志的优秀文章;可是励志的经典影视……
理智的时间可以灵活:可以在一周伊始,可以在一周结束;可以是上学期间,也可以布置在假期里面;可以在学习紧张期间,还可以是在休闲轻松之余……
励志的地点可以变换:可以在教室里面;可以在教室之外;还可以在学校里;也可以在社会中间……
对学生不断进行励志——这是为了激活他们内在的一种强大的力量。
2:鼓励机制。
郑渊洁曾讲述了三个关于鼓励的故事:鼓励的胜利;老吊车与二踢脚的人生;瘸鸽夺冠。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同样一个道理:鼓励的力量是无穷的,他能激发出一个人意想不到的潜力。
美国有家名叫福克斯波罗的公司,创业初期在技术改造上遇到难题。一天晚上,一位科研人员兴冲冲地闯进正在苦思冥想的公司总裁的办公室,说他已经找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总裁听罢他的陈述,觉得构思奇妙,非同一般,便想立即嘉奖他。但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东西,后来在抽屉里找到一根香蕉,躬身递给了这位科研人员。这位科研人员十分高兴地接受了。从此,“金香蕉奖”便诞生了。用一只香蕉奖励作出贡献的人,在常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但这正体现了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其实教育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给学生合理实用的鼓励、奖励措施——这是鼓舞他们的树立成功的信心。
3:榜样效应。
大家都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塞·约翰逊曾说:榜样具有良好的感染力。
一个榜样的影响有时候是无声的,但却是最有感召力的。我们可以给同学们树立一些名人的榜样来引领他们,我们也可以给大家树立身边的榜样人物来带动大家。如果说名人的榜样是最典型的话,那么身边的榜样便是最真实的了。
有了榜样的示范,他们体内的能量就会被激活,心中的动力就会慢慢被提升,潜在的优势就会逐渐充分地发挥。
让学生树立一个心中学习的榜样——这是给学生一个不断追求的奋斗目标。有目标才会有追求,有追求才会有动力。
一湖死水唯有被外部的风所吹动,才能泛起层层涟漪,一旦风儿停止,湖面又将恢复平静。条条奔流不息的河流,终会永不停歇的流动,无论春夏还是秋冬。一个班级唯有属于自己的“动力系统”方能不断前进,充满活力,永葆青春。
给班级装上一台“发动机”吧,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基础,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前提,系列激励、鼓舞等机制是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带动整个班级不断运转,给学生提供无穷的动力,为学生小憩之后提供能量,继续前行,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