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日益深化,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有悖教育规律的现象。我们需要静心思考,仔细分辨。
课堂教学是否可以随意发挥
语文课堂教学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游离课本,随意抓取。有时一节课真正与教学文本有联系的时间和内容常常只占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有时甚至更少,很多教学时间浪费在教师的随意拓展之上。比如教学一首诗,再引入两三首甚至更多的诗,这些诗之间只是表象的联系。读了几篇写母爱的文章,然后就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母爱的文章。这样的课堂,成了一类文章或读写结合的大超市,对文本的解读浮光掠影,更无法谈到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与阅读品味了。教材文本变为课堂上的点缀,仅仅成了引入话题的引子。虽然目前人们对教材的崇拜程度大大下降,但是教材并不是可有可无,甚至可以弃置不顾。无论选用哪套教材,教师都应该让学生学有所得。
热闹的课堂一定是优质课堂吗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李政涛曾说过:“如今的教育可是太喧闹了,走进学校,满墙的标语、满园的横幅、满耳的口号……这一切已经远离了真正的教育。”一些学校倡导小组学习、自由讨论,学生也可以随时跑到黑板前讲课。有些学生乱跑乱讲,七嘴八舌,教室变得像超市和农贸市场一样。有时这种课堂“活动”完全成了学生的肢体活动,缺乏思维参与。某些优等生讲课也不过是鹦鹉学舌、重复累赘,下面的学生难以专心认真地听讲。吵闹嘈杂的课堂上,学生难以独立思考。这样的课堂看起来很热闹,教学效果却很可疑。
对学生是否只能“赏识”教育
在赏识教育的背景下,如今的课堂,教师的微笑多了,对学生的表扬更多了。但有些教师对学生不着边际的答案也予以表扬,表扬话语成为了教师的“口头禅”:“回答正确”“这么回答有新意”“这样回答富有创意”,等等,这类表扬明显言过其实。更有甚者,一些班级要求,某一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其他同学齐声鼓掌,做着整齐的手势,同时高呼“你真棒”。一堂课下来,不分青红皂白全是表扬。其实,表扬并非多多益善!要让学生知道教师所表扬的是什么,值不值得表扬。换种形式也许更为理想、更为含蓄,效果也许更佳。比如教师一个信任的点头,一个由衷的微笑,一个亲切的关爱动作,其所蕴含的表扬常常更加充满感情,更加切合实际。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机制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出发点,而不是廉价的、笼统的、不着边际的表扬。后者对学生的发展恐怕没有什么积极作用。
学生能够无师自通吗
课堂教学的三角形理论认为,任何课堂结构都是以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相关教科书的“书”为三条边的三角形,三角形中心点即思维,简称“思”。这三条边可以彼消此长,但绝不能完全取消任何一条边。没有“书”不是课堂教学,那只是茶馆或咖啡馆;没有“学”也不是课堂教学,那只是超市或农贸市场;没有“教”也不是课堂教学,那只是散放羊群。没有“思”,更不是课堂教学,那只是肢体活动罢了。课堂四要素“书、学、教、思”如同三条边构成的三角形及其中心点。它们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构成一个统一整体即真正的课堂教学。课堂四要素又是客观独立存在的,不容许任何人主观片面地取消某一个要素。“学”是永恒的课堂过程和步骤;“书”是必要的内容载体和例子;“教”是不可或缺的课堂平台和桥梁;“思”是至高无上的课堂目标和灵魂。因此,“无师”的“课堂”令人费解。
教学只需要形式创新吗
教学、教研、教改的目的,应当是实实在在地提升学生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经过课堂教学改革,学校应该有三个最明显的变化:减轻学生的经济和学业负担,即少补课少交钱;解放教师,让老师少一些补课,多一点休闲;提高教学质量,当然也包括考试成绩。鉴于此,教师对于任何观点思潮、模式做法应当慎察,要经过思辨之后进行过滤、消化。不要成为别人观点的扩音器。鹦鹉学舌,人云亦云,最终只会让自己在教学争论的漩涡中迷失方向,找不到出路。更何况任何一种模式都有其自身局限性,不要听到别人说竹子可以吃,就把自家的竹凉席放进锅里煮还添油加醋。教师应当学会独立思考,面对各种教改花样,自己做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