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巧用问题教学法,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时间:2016/4/25

濮阳县推广的“四步探究教学法”,是濮阳县中小学教研室集中全县教师的智慧结晶,是对五年课改的整理和升华。它的具体操作流程如下:创设情景,点燃激情;阅读质疑,自主探究;多元互动,合作探究;训练检测,目标探究;迁移应用,拓展探究。整个流程反映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它的精髓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基本任务,创新能力是人们通过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经过重新组合和探索,获得新知识和新发现的能力。“四步探究”教学法就紧扣一个“探”字。也正是这一个“探”字,使课堂的一开始就是学生阅读质疑,提出问题,用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通过探究来持续推进课堂教学的进展。语文教师从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彰显着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在实践四步探究教学法过程中感到阅读质疑这个环节是难点,突破质疑难点的策略应该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学生为主题彰显学生的创新能力。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得更生动形象,他在一首诗里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观念,使学生敢问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为学生质疑创设宽松和谐的情境氛围。(一)、是正确的师生观。教师要正确定位师生之间的关系,要准确把握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的关系,创造轻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顾虑,使他们敢问。(二)、是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要尊重所有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对每个学生的问题都要从正面予以积极的评价,要遵循延迟判断的原则,不能过早的盖棺定论,允许“百家争鸣”,鼓励有不同的见解。切实保护好学生的问题意识。(三)、是正确的课堂观。教师要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要认识到问题意识不仅有助于克服教师的满堂问,避免“繁琐的分析”,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深思善问的能力和习惯。学生奇妙的问题,还能补充教师备课的不足,加大课堂信息量,增强课堂学习气氛。其次,也要教育学生转变观念。(一)是自卑、怕受嘲笑的观念。对自己缺乏信心,对自己的问题意识持怀疑态度,怕老师和同学的嘲笑;(二)是依赖、事不关己的观念。不愿积极动脑,即使有疑问,也既不探究,又不求教,抱着教师反正讲的观念。对于学生诸如此类的观念,教师要凭借具体的教学环境,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去引导、去改变,鼓励他们走出自我,大胆提问。
    二、激发兴趣,使学生爱问
   “敢问”只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前提,敢问并不代表爱问。我们还应多法并举,激发兴趣,使学生爱问。保护好问的天性和率真,切忌一棒打死。问题意识其实是不需要培养的,可以说它是人的天性,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们的教育只不过是保护和发展这种天性。但在“教师问问题,学生答问题”的传统教育模式影响下,学生的问题意识日趋退化,甚至丧失,想象力也越来越少。也就造成了当今不少学校越到高年级举手提问的人数越少的尴尬局面。因而教师一方面要顺应形势,积极改革,主动进行“问”和“答”角色的转换,大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要切实保护好学生好问的天性和率真,教学过程中,保持相当的宽容,对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及时肯定鼓励,对于学生提出的没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应予宽容,不必求全,更不可责备。其次,要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明白问题意识的作用,让他们知道古今中外名人对问题意识的看法,让他们切身体会到问题意识对自主学习的帮助,激发他们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主观能动性。此外,我们还可以开展一些活动,通过一定的形式或载体直接去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爱问。               
    三、教给方法,使学生会问
    学生有了爱问的习惯之后,教师要及时地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使他们会问,从而使问题意识真正得以培养和发展。在阅读质疑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具体方法:
   (一)初读课文时教给学生自问法。 1、文章题目自问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围绕课文题目,仔细琢磨,能悟出些什么,还有哪些疑问,把问题梳理后做为自学的目标。 2、文章定式自问法。引导学生对文章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提出疑问。主要看:①文章写了什么?(内容),②是怎样写的?(形式)③为什么这样写?(作者的意图及思路)等方面去产生疑问,然后逐个击破。 3、学习目标自问法。从单元说明,课文的教学目标、预习提示(自读提示)中去发现问题。在教材的这些说明与提示中,蕴藏着丰富的信息,为学生发现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中提炼问题。
   (二)重读课文时教给学生词语探究法。 1、反复处探究法。课文中常有一些词语多次反复出现。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引导学生加以探究,问题意识必会由然而生。如《星星变奏曲》一文中,诗人反复咏叹“星星”寄托了作者渴望是什么?2矛盾处探究法。课文中有些词语之间看似矛盾,但却是作者的巧妙安排。围绕这些词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文中的“焦急而又耐心”;《穷人》文中的 “温暖而舒适”。 3、重点词探究法。课文中有些关键词是理解文章,读懂课文的突破点。引导学生在关键词处质疑,将会事半功倍。如理解《詹天佑》一文中2、3节,只要抓住“阻挠”和“要挟”就会迎刃而解。
   (三)精读课文时教给学生质疑法。 1、诵读质疑法。学生读完一篇课文之后,对文章的重点在哪里,基本上是有数的;对一些含义深刻的重点句子也是有直觉的。此时,引导学生对这些重点部分反复诵读,是提出高质量问题的一种有效办法。 2对比质疑法。现行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章前后段落之间或内容或形式上相对照,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盼于勒和躲于勒,《登山》中两次通过危险的小路的描写等。如能引导学生前后对比,发现异同,高质量的问题定将脱口而出。 3、以疑质疑法。精读中教师针对性的提问,在激发学生探索问题兴趣同时,也能引发他们新的疑问。有的课文中有些词句,学生认为理解得差不多了,没有什么可问的了,阅读时常常一带而过,而这些又往往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所在,或者是理解时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故意以疑生疑,效果就非常理想了。比如在《傅雷家书》两则一文中,理解两封信中的“坚强”。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并且还有待于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和总结。掌握方法,循序渐进,在实施“四步探究”教学法的课堂中,我们不断努力追求课堂生成的精彩,才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新的教育形式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