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配合”不得
观摩公开课、比赛课、优质课,课尾时,上课教师常要很真诚地说一句:“谢谢同学们的配合!”大概是借班上课讲礼仪之美的缘故吧。但我想,“配合”一说,实乃狗尾续貂画蛇添足。一“配合”,本是主体的学生岂不个个成了配角?一“配合”,课岂不有表演之嫌?这不是瞎抬杠。就是一句口头禅,恐怕也要细掂量——在潜意识里我的教学观是不是有问题?潜意识对言行的影响,很大。改变潜意识,好难。 观课,察细节,读细节,悟细节背后的启示,内修观念,外衍行为,如此可有大进步。
二、“重复”不得
今天课,这么个上法,明天课,还是这么个上法,后天还这么个上法,总是唱“同一首歌”,再好的上法,学生岂能不腻烦?
课怎么上,最重要的,莫过于找到学生学习需求、教学内容特质、教师教学个性三者之间的最佳契合点。三者彼此肘制,矛盾动荡,正因此,才会萌生鲜活的适宜的那个契合点。每节课都应是独特的,每节课都有活泼泼的生命。如果在课堂上惯用一种模式,岂不会把教学内容的鲜活气息给封闭了?把学生的学习激情给压抑了?因循守旧,味同嚼蜡,何其苍白惨淡。这是教学观念问题。另外,老师也要敢于自我否定,勤于动脑,甚至逼逼自己。我们要意识到,客观而言,老师在教学上易形成惰性,教的时间一长,就会形成一种个人的课堂模式和教学文化,它会给你提供心理安宜舒适的心灵温床,麻痹你的创新神经,因为文化有黏性和惯性。大胆尝试新课,上有思想有态度的课,如探险,有激情在,有好奇在。所以,建议先把原备课本“封杀”,把教参抛弃,把网络断绝,“裸”备课,“N”次备课,非备出新激情新内涵不可。
三、“很好”不得
学生回答问题,为什么那么多老师总是回应说“很好”呢?
这看似寻常,实不正常。学生当然有很圆满地回答的,但如果这样,就说明问题设计有问题,学生已懂,再问何益?这样的圆满多了,就有表演之嫌。另种可能就是,学生回答得似懂非懂、似是而非、大而化之、肤而浅之、有待商榷甚至是完全错误,而老师偏大赞其“很好”。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问题一提出,老师就撵着学生回答,不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时间,但更多时候,恐怕还在于“很好”背后的心理和观念问题。“很好”不是真正的鼓励和表扬,而是“别生乱子”的不自信,是献媚,是失职,其着眼点不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而在于寻寻觅觅于已预设好的答案,眼里有问题没学生,结果思维潜深不了,碰撞不了,课堂对话只在平面滑行,课堂如赶场子一般。
不断发现并引导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契机通过课堂对话提升学生思维精神,才是正途。师生对话中,要特别留意学生表达背后思维的碎片化问题。比如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老师问百草园有什么特点?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是乐园”,然后坐下,另个学生站起来说“很大”,然后坐下……如此东琢西挠,东拼西凑,只言片语,只见树叶树木,不见森林,无甚章法。老师要敏锐意识到,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方法亟需规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完整性要加强。另外,敢于评说不好之处,是种课堂生命的真诚,善于把不好之处启悟得好,是种职业素养。现在这种真诚和素养恐怕少了些。
四、“温柔”不得
学生回答问题时声音普遍不高,而且,年级越高,声音分贝整体似乎越小。老师似乎多不在意,好点的就“鹦鹉学舌”,再向全班重复一遍学生刚说的。最窝心的就是不重复,且师生二人声音都轻且细,你一言我一语,聊得让其他所有学生如坠五里雾。也有反反复复提醒学生大声点的,而且急红眼训人,但学生多应景地提提嗓门,然后就焉巴了。任尔东南西北风,且奈我何?当然,也有微笑着变着法子激励的,但人家不大买你的帐。且为之奈何?小孩子逐渐长大,心里藏着的“怕”也会长大。守着这么多同伴,说错了,出了丑,颜面会扫地。如果他很肯定自己的答案,可能分贝会提高点,但问题是,他就是知道答案,声音也怯弱无骨。最难耐的是细皮嫩肉或五大三粗的“伪娘”,总是轻声细语,近乎柔媚。此番阴功,此种气场,一拨一拨,一茬一茬,一届胜过一届,且为之奈何?
“温柔”的声音背后其实交织着很多东西。一是教师要有激情,语言、表情和动作有真诚而富有感染力,老师声音响亮而富有变化,不然半死不活咿咿呀呀,就易让学生觉得没精神没意思。二是教学设计也要来点陌生化,能搔到学生学习痒处,让学生保持新鲜感、满足感和成就感。这里边有个观念和机制的问题。观念就是变老师的“教”为学生的“学”,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变学生学习“需求”为“诉求”。有这种观念,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就具有了现实的教学价值,学生就有了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班级就易于形成热烈发言氛围,“小大炮”“小钢镚”“小锣鼓”就容易涌现。机制就是运用最适宜的活动和手段,使面前的学生全身心投入。尤其要善于借力用力,就是通过声音响亮的多与声音柔弱的接接火,对对话,同伴(尤其是异性同伴)的影响作用很大。三是变“温柔”为刚劲,恐怕不是一日一课之功,非要有个相应的班级文化才行,这个班级的任课老师也有个协调一致的问题。四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也要区别个性心理与声音高低关系,并不说只有高嗓门才是好的。
五、“真实”不得
两则小片断。
课堂上教师问一年级小朋友,“冰花”是怎么来的啊?小朋友个个说得很认真:是妈妈趁我睡着时画上的;是奶奶绣上的;是花姑娘吻上的。老师说,其实啊,是因为室内外温差……
课堂上老师教孩子如何用“它”。老师说,没生命的东西,要用“它”,比如动物和植物。学生很天真地质疑,老师,大熊二熊就有生命。马上小朋友们纷纷说,狮子王、黑猫警长、汤姆猫和杰克鼠、葫芦兄弟、孙悟空……也都有生命。还有的说,我家的小乖乖狗狗怎么会没生命呢?我们家里的花长着长着,就开花了,也有生命啊。
第一则,孩子们的想像充满童趣,非常动人,而教师却将其“科学”得没一点诗意了。第二则,教师完全以一个成人世俗的狭隘无趣的眼光看待事物,与孩子们构建的神奇的童话国王之间,似乎形成了一种深刻的矛盾。 以神圣教育的名义,以真爱的名义,以师道尊严的名义,把自然而活泼的生命,丰富溢趣的想像,美妙动人的关怀,眼睁睁地毁灭给你看,这是不是我们教育常做的事?现在基础教育很大的问题,我觉得,是教育成人化横行。从课程到课堂,从校园到家庭,哪一个方面不是在催熟孩子世俗,缩短他们的童年期呢?教师可以很轻易地误导、伤害甚至摧残孩子们天真幼稚的心灵。他们的心灵就像绿叶上的水珠,你得小心呵护,你得真正蹲下身子,先化成他们中的一员,走进他们的童话世界。就像呵护绿叶上的水珠一样,面对小孩子少些自上而下的理直气壮,多些谨慎和反思,虚心向孩子们学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