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研,发轫于课堂,聚集于课堂,是教学研究的连锁过程。它视教师同伴的教学表现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课程资源,强调互动的品质和质量,以教师内化为归宿,必然地推动学科共同体的建设。
如何课研呢?笔者在教学实践和管理中总结出“听课”“评课”“写课”和“查课”四部曲。
听课:需要“丰富的安静”
以一种什么样的听课观去听课,直接关系到听课的姿态。心不在焉地坐满一节课,然后拍拍屁股走人。这种听课,是灵魂不在场的听课,不是我们所倡行的听课。我们所需要的听课者,不是居高临下的审判者,不是冷漠的旁观者,而是真诚的欣赏者、积极的学习者、执著的探讨者和勤恳的反思者。坦诚和自由,是听课的精魂。学习和发展,是听课的主旋律。尽量多听课,智慧听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内需和幸福之旅。听课者和开课者,都能放下拘束、担忧、不安,共享课堂教学和教研的苦乐之美,把听课境界从被动提升为自觉,从行政任务提升为自由“玩课”。
听课,需要有备而来,有问而来。要上什么内容,可否先研读下相关材料,可否试着想想要是“要是我来上……”,有没有什么疑困或期待。在课堂现场,也要多问为什么,上课老师为什么要设计这么个环节,有没有更好的设计,这个问题这么引导好不好,有没有更好玩的有效的办法。学生的课堂反应,怎么解读?“要是我”该如何机智应对?……听课,就是不断困惑和发见的头脑风暴的过程。
听课,需要速记。听课,是个动态过程,你激情投入,情意激荡,恐怕认认真真记就跟不上趟了。因为检查逼近,便抄来抄去,再怎么认真,也是浪费时间。那些龙飞凤舞、圈涂满面的记录,再怎么丑和乱,也让人觉得真和美,因为有种东西在里面游走。那听课需要记什么呢?我认为,在尽量记录详细和做好简评的基础上,尤其要重视个人的反躬自省。上课要有重点,听课也有,重点就是因某种机缘偶遇,引发了你情意起兴,那涟漪和浪花就是记录的重点。只是机械地记录教学过程,没有听课生成,其实意义并不大。
听课,还需观和思。听课,也可称之为观课或思课。观察什么?观现象或细节,观群体或个体。思考什么?基于听和观,多些刨根问底和“剥洋葱”追问,尤其是多些观念思考。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细节背后的观念,这是课之门道,最需要审视和体味。
评课:真诚,直到永远
听课是第一幕,基本是个体行为,而评课则是第二幕,是集体活动。评课是听课的自然延伸,是让听课的体验和思考活起来,在共鸣、碰撞和吸纳中提升。没评课,听课就有残缺。
评课,到底怎么评?评课,自做冷板凳,灵魂不在场,不深入交流,或仅在平面上滑行,甚至有的充满了吹捧,不是我们所需要的评课。评课,重形式,轻内容和实质,停留于统一下进度,安排下作业,分分工,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研共同体,不是真正的评课。
评课,要少点“捧”。笔者参加某次语文学科骨干教师教研活动,时隔四五年,记忆犹新。评课时,主持人先尽地主之宜,主要说好,又点了点开课的“自己人”的瑕疵。然后有位男老师登台赞了四点,具体内容不记得了,就是说好。再往后,大家就缄默了。主持人只好点兵点将。被点的有男有女,皆唱赞歌。我越发感到不解和憋气。问题是再明显不过了,为什么大家偏偏就掖着藏着不直言呢?用好听的话捧来捧去,怎么对话碰撞呢?我一直没被点到,看架势主持人要画句号,大家也急着就午餐了。我不管不顾,忽地把手举得高高的,主持人只好让我说。我说,对《项脊轩志》语言不敏感不深味,即便其它教学活动的设计再有新意,活动再热闹,也会显得中空无物。我说的是常识,评课主要对象不是上课的人,而是所上的课。值得学习的、值得商榷的以及值得改进的,都可以说,大家不能光说好,不好的话不好意思说,反而就不真诚了。“巧言令色”和“狂轰乱烂”当然都不妥当,都易引发人的厌烦,但不易察觉的倒是这清一色的捧,用鲁迅先生在《捧与挖》里话说,大家都想着做个“伶俐的人”。谨慎取代了直言不讳,捧哏抹煞了交流碰撞,熨贴代替了内省,似乎与评课的初衷渐行渐远了。
彼此尚不熟识,或许存有几分顾虑,但问题是,我们平常在校内组里评课,不也是这样吗?如果是有些资格的老师的课,大家就纷纷竖大拇指叫好,除了好,什么不好也没有;如果是资质弱点的,大家也非费些功夫恭维一番不可。若论不足,那简直是资格老的权利,资格老的说的话包装得好,委婉动听,就是有点触及不足的地方,也不会有什么风险。评课,大家自觉不自觉地喜欢上了说好话,相互捧,且心照不宣,这不能不说是个坏风气。
写课:走好最后一公里
课,听完了,又评完了,是不是完事了?我看最好不要,还需要“写课”。写,是最好的反思手段。听课和评课,只是一时心动,再激动再美妙的想法,也容易随风而逝。不能等,不能靠,少点借口,先写起来。写,就是反省的最好方式之一。要写,就得及时写,写得自由而真实。
写课,需要多些课程意识。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既要跳出本课,还要超越本课。哪怕就是评课后,还要主动交流探讨,还要主动去查读相关资料。
写课,是为今后留下丰厚的教研资源。听课本应成为个人课后思考探究的好帮手,日子越久,越有价值。把听课、评课,看成是一种难得的机遇,看成是新鲜的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资源,去珍惜它,去提炼加工它,就会有更高的含金量。
写课,写什么呢?一是写听课和评课的后记。记课堂故事,记质疑,记反思,什么触动你,就记什么,联想到什么,就记什么。这就是阅读课堂。这后记,要常反刍,常前后勾联,令人怦然心动的“伟大发现”常在沉闷许久后降临。二是要写论文。写论文一是需要慢火温火熬和煨,但很多时候需要趁热打铁。有次开公开课,课题是《雅舍》,在评课基础上,我一口气写了五篇论文《课,活在生活心里》《追求语文课堂的大境界》《追求文本的“高附加值”》《因文悟道贵在导》《让文本精神内核光耀课堂》,收获很大。对听课和评课的资源浪费严重,是很痛心的事。第三是通过写,从这些课堂和教研资源中,淬炼出自己的理论来。当然这需要时间的积淀。
查课:要重“里子”,轻“面子”
查课,查什么?学校一般是查听课的数量和记录的认真程度。听了多少节课,在某种程度上当然可以反映是否好学谦逊和教研的姿态,但是,课听得越多并不就意味着越好。你要检查,我可以凭空编造,可以把同事的教案拿来编制,可以把同事的听课本拿来略加改造。查记录的书面,那更是表面现象。写得仔细有条理,该写的都写了,就可以评个“优”吗?最关键的是听课过程的质量。听课和评课的质量只看外衣,不看里子,如此评价,只会误导教研走向空洞的热闹。到底如何既科学又不失人文的评价,的确是个棘手的问题。
查课,还需要指导。学校教务部门,要转变职能观念,变结果检查为过程指导,变终结性评价为发展性培训。从目前来看,只检查不培训现象,并非少数。
不过,现在的记录本,本子小,而且“教学过程”部分占页面的大部分,旁边的“评议”局促得很,最后“总评”是狭长的一小溜。用起来不舒服,不给力。这既不利听课记录,也与听课目的和课程理念相违背。除了用大开本,如果把“教学过程”和“听课点评”占的空间比例设为是3:7,是不是会好些?再说了,课堂实录除了文字记录,不是还可以用手机、用录像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