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班级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前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创设让学生张扬个性的文化环境,创设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及做好个别心理辅导等来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塑造者和维护者。作为班主任,能否以科学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教育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将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一、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环境
1.营造爱的氛围,让师生关系平等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老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才会有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收到“亲师信道”的教育效果。作为班主任,首要的是信任每一位学生,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哪怕是一个眼神,或是一个小小的手势,都让学生感到老师喜欢他们。如,平时见到扔在地上的垃圾,不是以命令的口气叫学生捡起来,而是自己亲手捡起。一个小小的举动就会拉进老师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
2.设置个性化的班级文化环境
设置个性化的班级文化环境,能让学生置身于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氛围中,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积极主动地发展。实践中我做了如下尝试:注重建立大众化的班级文化,每学期开始,让学生自己进行班级环境布置,共同经营这个大家庭,如共同拟定近、远期目标;讨论制定班规。以体现集体精神,赋予创造、体现班级文化建设特色。
3.优化评价制度,使每个学生相信“我能行”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深受家长、长辈的宠爱。在成长的历程中没有受过艰苦和挫折,养成个性强、娇气等现象。如何做好教育评价是班主任教育和管理的关键。处理得当能帮助学生发展个性、优化个性。我改变传统的评语模式,在撰写评语时,突出了“三性”,即激励性、针对性、生动性。学生读着这些热情洋溢的评语,得到的不仅是鼓励,而且是人格上的尊重和信任。同时在日常行为德育量化管理上要体现“三公”,即公正、公开、公平。严格执行班级制定的评价标准,让学生认真学习规章制度,遵守规章制度,使犯错误的同学能够有改过自新的机会。
二、收集资料,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心理教育必须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有关资料,及早纠正心理问题。因此,班主任应做一个有心人,多方面多角度收集相关资料。
三、创设条件,给每个学生成功的机会
1.让学生人人参与班级管理
干部轮流制。在常规班级管理中对班干部实行定期轮换,使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相对增多。班级干部上任前都要进行书面演讲,请全班学生监督,任职结束,要向同学们总结工作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并纪录班级成长日记。让每一位学生对班务管理都负有责任,开创班级管理崭新局面的同时也培养了班集体的活力和凝聚力。
2.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露一手”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教师应当体会其最大的丰富性和主动性,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班级有的酷爱体育运动,有的唱歌唱得不错,有的写一手好字……我利用班会给同学们展示才华舞台,推荐他们参加班际篮球挑战赛,校园歌手赛,参与手抄报比赛,使他们人人都有机会在同学面前露一手。
3.班集体设立“进步奖”
让班集体中每一个体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这才是成功的教育。为了让每一个学生不满足于现状,积极进取,我特设了“进步奖”。它不同于“三好学生”奖只鼓励少数优秀个体,而“进步奖”是面向全体,面向全面。“进步奖”的表彰方法是每月奖励一次。人人都有机会获奖,尤其是后进生也能从一个个小小的进步中得到成功的体验。设立“进步奖”,既能促进个体的发展,又能带动班级整体发展。
四、做好特殊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工作
个别心理辅导是以个别学生为对象,在尊重、信任他们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方法启发,诱导学生了解自我,发现自我,从而达到解决问题、完善人格的教育目的。具体做法:首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充分的了解,全面掌握学生存在的问题性质。其次,班主任应改变职业习惯,不要以一个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而要以一个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尽量多听少说。第三,班主任应重在帮助学生分析问题,重在与学生一起讨论,协商,而不要以过来人的身份给学生提供答案。
心理健康教育与班级管理相结合
时间:201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