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以“先学后教”为特点的“高效课堂”像一阵旋风,刮进了一批又一批有名的、无名的中小学,在高效课堂的建设活动中,有的学校“立竿见影”取得成效,但是还有很多学校在实施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尤其在推进之初阻力重重、怨声不断,更有讥讽在其中:“你们不是在打造高效课堂吗?怎么还没有效果啊?”这是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祟,高效课堂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行为,不是今天说了明天就能实现的,不是这周行动了,下周就可以看见显著成效的。高效课堂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至少要经历三个阶段才可能达到较好的实验效果。
第一阶段:构建生本课堂
这是最艰难的一个阶段。
陶行知先生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而现实的课堂是怎么样的呢?袁振国先生在《课堂的革命》中阐述:“传统课堂造就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动的,是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是服从者。教师、学生、家长以至全社会都有一种潜意识:学生应该听从教师,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教师应该管住学生,不能管住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甚至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探讨科学知识。”传统的课堂是有序的,也是有效的,但其弊端显而易见,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忘记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在造就一批高分低能的“知识容器”的同时,也抛弃了大部分学生,实现的是精英教育。
在高效课堂建设活动中,第一步应该是从思想和行为方式上逐渐转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的学习还给学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课堂学习不围绕“主人”转,主次颠倒了,哪来好的效果呢?
此实施阶段旧的课堂模式被打破,新的课堂模式未能建立,教学环境变了,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同了,学习方式和以前不同了,学生动嘴了、动手了,课堂活了,但也乱了,此时学生还不具备独立学习和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不会阅读、不会展示,面对新的课堂,想说、要说却不敢说,说也是胡言乱语不到要领,无所适从。而教师对新的课堂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不到要领,因为在高效课堂的实地观摩和学习活动中,教师们看见的是别人成功的课堂,别人课堂的核心技术,比如学习型小组的建设、学生的培训等工作,这些复杂的工作观摩者无从看见,这是高效课堂建设最困难的时期,教师在自己转变和摸索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告诉学生怎么学、怎么说、怎么思考、怎么展示、怎么质疑,指导工作异常艰巨。这一阶段的教学可能是无序的、低效的,因此要求应该是低层次的,只要教师能够放弃传统的以我为主的教育思想、学生开始积极主动地学习,就达到了实验目的。
此阶段,仍然有不少学生、教师处于怀疑和观望之中,学生观望老师,老师观望领导,毕竟要改变十几年几十年的习惯,教师、学生都不适应,不少教师表现为走两步退一步,课堂上唯恐自己讲的不够多不够深入,不敢放手把时间交给学生自由支配。
此时最大的成效就是转变了师生的教与学的思想,并部分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这是教师最吃亏受累的时期,教师要革自己熟悉的教学方式的命,还要承担指导学生改变课堂行为方式的任务;这是家长最反感的时期,家长还可能会到学校提建议和意见;这也是学生最混乱的时期,原来的学困生亢奋了,身动了,心不一定动,只是认为课堂好玩了;原来的学优生反感了,认为打乱了他们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这一时期至少要将近1个月的时间。
第二阶段:建立生命课堂
此时新的课堂模式基本建立起来,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课堂逐渐有序了、有效了,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引导进行有的放矢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此时学生敢说、能说、会说,课堂模式逐步步入正轨。
此时学生的独立自主的预习和合作探究为学生课堂上的精彩展示奠定了基础,课堂上学生之间交流合作,小组之间竞争,每位学生都有机会走向讲台把自己的探究成果展示给大家,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惑让大家一起帮助你解决。“我的课堂我做主”的学习主人翁意识已经树建,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已经搭建,此过程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自豪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无形中也加大。一部分对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在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带动下也能慢慢地进入学习的状态。此时的学生身动了,心也动了,课堂中出现了生命的活力,不再是教师一言堂的舞台,呈现出万紫千红、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课堂氛围。
学生的青春在课堂上大放异彩,在课堂上绽放生命之花,没有生命的课堂是没有效果的,此阶段的最大成效在于让“成长中的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精彩。
第三阶段:形成生态课堂
生态,顾名思义:生长的状态。卢梭说过:“教育的过程就是生长的过程”。新课堂的建设在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练习和引导,课堂气氛活了,学生有事干了,不少教师无所适从,在学生的欢呼雀跃声之中,不少教师落寞了,好像没有事情做了。在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后,教师去干什么呢?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堂是师生共处的地方,光有学生的“高效”的课堂不是高效课堂,课堂的最高境界是师生和谐相处、教与学相长。新的模式一旦建立,不少教师又成了新的模式的守护者,将模式制度化,此时在于破除模式的束缚,如何破除模式化成为第三阶段的重要任务。
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对于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等等方面起着极大的作用,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教知识、教方法,给重要的是给学生心灵的慰藉和思想的解放,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学习状态,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题意识和主题精神。师生在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中,有愉快的情感沟通和智慧交流,课堂里充满欢乐、微笑、轻松、和谐、合作和互动,有平等的对话和协商、有爱的交流与合作,课堂始终洋溢着动人的真情。
如果说第一、二阶段,课堂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第三阶段在于关注所有的人,让进入课堂的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共同享受教育的快乐和幸福,也就是“我快乐着你的快乐,幸福着你的幸福”,这才是高效课堂建设的最终目的。
“高效课堂”建设三步曲
时间:201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