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班级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层次性,明确每个学生和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班级的建设发展和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其实班级中人人都是管理者,也都是被管理者。也就是说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管理着自己的班级,也被班主任管理着。班级中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制约的,班主任必须依照一定的规范和要求行使自己的权利。学生也有管理班主任的权利,因为学生是班级的主人。只靠班主任的管理毕竟是有限的,需要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民主是主流,班主任只有充分发挥民主,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
现在,许多班主任开始把目光转向“人”、“情”和其他非理性因素,把理性管理和非理性管理相结合,既有严格的制度管理,又重视师生情感的交流。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情为主进行非理性管理,高度重视非理性因素——情感、意志、心理等,高度重视人的情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强调学生的协作和参与意识。这种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无为而治”。这种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依靠学生的“情”、自觉的“意”等非理性的内在力量和班级的无形制约。这种管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要措施如下:
第一,把情感看作一种力量,自觉地应用自身的这些因素去激发、感染、影响全体学生,形成巨大的推动力。班主任要善于利用情感的叠加性,以激励人的情,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每一件小事都渗透健康积极之情,不断的强化班主任和学生的互促性、内聚力和凝聚力。班主任要以真诚的微笑去面对每一个学生,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用和蔼的态度去对待学生的每一个问题。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要耐心地去倾听,把学生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而不是当作被管理者。
第二,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学生内部参差不齐,班主任要做全体学生的仆人,不能对任何学生有偏见。后进生由于各方面表现较差,普遍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和自暴自弃的想法,与班主任之间有着无形的感情上的鸿沟,对班主任往往采取回避甚至敌对的态度。如果对他们即使和其他同学一样要求,可能认为班主任会有偏见。如果严加管教,往往会加重他们的逆反心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班主任在一视同仁的同时,也要多给这些学生爱,信任他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教育好的。在具体工作中,要以人为本,尊重后进生,消除后进生的疑惧心理,在尊重人格的基础上,向他们伸出温暖的手,注意倾听他们的心声和苦衷,尽量采取他们的合理化建议。
第三,要充分发动每一个学生,为培养班集体荣誉感而努力。首先要使学生对这个集体有荣誉感,有一种家的感觉。如我在接任新的班集体时,往往先给学生说:“班级是一棵树,每个同学是树叶,老师愿意提供阳光、水分和养料,使之枝健叶茂,长成参天大树。”这样学生对班集体有了较好的印象,再通过以后的工作,逐渐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第四,还要注意情理相容。“没有规矩,难成方圆”,非理性管理并不排斥理性管理。为了教育的目的实现,还必须以理为主。对于规章制度和学校的决策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原则。但对违规者要讲艺术,动之以情,不照搬制度生硬处罚。重在严而有格,严而有情,要触及灵魂。班主任要抓住学生重情意,不喜欢压服的特点,从情入手,理为基础。这样既执行了制度,又创造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总之,以人为本、以情为主,理为基础、情理相容,才能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才能提高情的境界,更好地发挥非理性管理的作用。当然,在班级管理中还有许多有效的方法,但此方法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班务管理中的情理交融
时间:201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