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规,是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依据和准则,没有切合学生实际的班规,班级管理就容易乱套;没有学生成长所必须的班规,班级管理就难出成效。所以,我认为要管好一个班,必须在充分掌握学生的具体实际后,拟定一个符合实际的班规,这个班规必须具有以下特点:
1 全面性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它必须能包容学生生活的基本内容;②它必须涵盖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等学生成长所须要的规章制度。比如我的班规,一方面涵盖了学生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区活动;另一方面它又是对《小学德育目标》、《规范》、《守则》、《预防未成年人保护法》、《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等法律法规政策和很多教育教学理念方法的整合,这样,学生在校内外的各种活动中都有了可以参考的言行准则,对其成长当然就大有裨益了。
2 针对性
这个班规是在充分了解学生成长经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符合这个班学生管理的实际。比如我这个班,学生多半来自城乡结合部的菜农和小生意家庭,由于家长忙于生计等原因,很少过问孩子们的事情,所以在学校里我们通常是一兼三职:既要完成教师的工作任务,又要当孩子的临时家长,甚至还要当他们的保姆。针对这种情况,我在班规中不仅对学生的在校行为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还从20个方面对学生在家的行为进行规范,甚至是把
我的家规印发给了我的家长,让他们参照着管理自己的孩子,这就大大地减少了家长对学生进行管理的难度。
3 导向性
这个班规要能让学生知道我们提倡他们做什么,反对他们做什么;准他们做什么,禁止他们做什么。我的班规就明确规定了学生在家里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在学校里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在社区活动中应该做什么,不准做什么等。学生牢记班规的相关条款后,不管在什么地方,他们的有所作为时就多了一份指南。这对他们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无疑是有深远影响的。
4 可接受性
就是学生认可,愿意入脑入心,愿意用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用它来培养自已的相关意识。我的班规中绝大多数的条款都是和学生一起商定(约定)的,很多本身就是学生对班级管理的建议,比如学生建议我给他们提供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于是我把一整套学习方法和学习理念写进了班规,很多学生平时就以这些内容为前提制定自己的学习策略。再如,有的学生就请我帮他们改毛病,于是其中有的内容也就成了班规。由于班规中的很多内容本身就是学生想要得到的东西,所以他们自然就愿意去记去用了。班规中有的内容甚至是家长的建议,因此也就能得到家长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了。
5 可操作性
就是容易理解,便于掌握,便于与学生的言行举止和思想意识形成关照。在我的班规中,所用的语言文字都十分通俗,学生一看就懂,所以操作起来很方便。比如“当天的事情当天做,不要拖延到第二天。”意思很明确,学生看了,就知道早上能够做完的事,就必须在早上完成。再如“不管做什么事,第一要好,第二要快。”学生看了以后就会明白,做事要讲效率,能够一分钟做好的事,绝不能用一分零一秒,做好以后就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在解释相关班规时,我就对相关活动的时间进行了限制:120秒钟完成体操队形,30秒钟做好课前准备,40分钟完成1篇作文,15分钟完成1次大扫除,……这样一来就大大地提高了班规的威力。
6 奖惩分明
就是该奖就奖,该惩就惩。由于班规表现的是教育者的意图和学生的成长所必须,因此,它一样需要分明的赏罚。在我的班规中,就对“思想品德方面进步明显的,进行创造性学习并且进步明显者的,在自己比较熟悉的地方做力所能及的好事的,对班集体贡献明显的,各学科成绩突出的”5个大类的行为进行双重鼓励。同时也对15个方面的行为进行处分。
这样拟定班规,因为来源于学生实际,又略高于学生的实际,为学生指明了成长的道路,为学生成长所必须,因此,必然会为班级管理带来诸多方便。
如何科学地管理班级
时间:201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