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的重点是阐明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诠释什么是班级文化,什么是班级物质文化、班级行为文化和班级精神文化,分别论述了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精心布置教室、规范着装发饰、保持整洁环境三方面)、班级行为文化建设(明确礼仪行为、内化礼仪内涵、养成礼仪习惯三方面)、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开展集体活动、召开主题班会、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发挥班主任的表率作用四方面)的途径和方法。
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从班级文化建设入手。本文重点从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途径和方法方面浅谈个人的认识。
一、班级文化的内涵
究竟什么是班级文化?各种提法都有。我认为,班级文化是在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指引下,班级所有成员在班主任的具体引导下,在朝着班级共同目标不断迈进的过程中,用智慧和实践所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班级文化按照层次可分为班级物质文化(表层文化)、班级行为文化(幔层文化)和班级精神文化(深层文化),其核心是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是指通过肉眼能直接观察到的东西,是有形的,如桌椅摆放、教室布置、内务整理、学生着装等。它靠行为文化维护,是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
行为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班级日常生活中以具体的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教育培养目标方向发展,既符合个人利益,又符合班级群体利益的具体行动。行为文化是良好物质文化的保障,是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
精神文化:是指在实践过程中被班级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理想信念、生活态度等意识形态的东西,它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学生个体发展需求和社会对人才标准的要求,是一个朝着理想目标不断接近的过程,是无形的,也是最核心的,它是班级全体成员思想观念的集中反映。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班级文化建设应围绕着物质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三个层面来进行,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很多,关键在于有教育性和实效性。
1.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是构建良好的教育教学外部文化环境,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给学生增添学习生活、健康成长的乐趣。
第一,精心布置教室。教室布置是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重点,要能营造出和谐优美、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使之成为学生的知识集散地、人格熏陶地、心灵归宿地,使学生在良好教育环境的熏陶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教室布置的途径和方法有:张贴发人深思的哲理名言;张贴集体奋斗的班训班风;布置丰富多彩的学习园地;设置催人上进的评比栏坛;悬挂令人敬仰的名人画像,书写寄予期望的班主任寄语,开辟充满理想的学生寄语;摆放赏心悦目的常绿花草;张贴可供欣赏的名家书画;设立散发书香的图书角;设立清洁整齐的卫生角等,使其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第二,规范着装发饰。学生应有学生的服饰和打扮,不能穿着打扮成社会人员的样子,要体现出符合学生特点的外表风貌。学生应衣着朴素整洁,得体大方,不穿奇装异服,有校服的尽量穿校服;女生不烫发染发,不描眉画眼,不涂口染甲,不佩戴首饰;男生不留长发,不理奇怪发型,不蓄小胡子。
第三,保持整洁环境。学生持之以恒地做好前两项工作的巩固工作。学生应讲究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创建并维持良好的教室环境,做到物品摆放有序,桌凳摆放整齐,窗明几净,地面洁净,保持舒心的教室环境。
2.班级行为文化建设
班级行为文化建设具有统一性难和反复性强的特点,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难点。
第一,明确礼仪行为。在班级行为文化建设中,有的同仁认为重点是制度建设,我认为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靠生硬的条框来约束学生,形同于用绳索绑住学生的手脚,用抹布堵住学生的嘴巴一样,不仅使学生难以认同,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反抗,不仅起不到正面的约束作用,而且更主要的是不好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最好的办法是把各类生硬的规章制度变成富有人性化的礼仪规范,从尊重人的另一个侧面来要求学生。我们可以把诸如班训班规、学习制度、考勤制度、卫生制度等换个角度变成进校礼仪、尊师礼仪、上课礼仪、卫生礼仪、集会礼仪、就餐礼仪、同学礼仪、家庭礼仪、社交礼仪等礼仪规范,这样便于学生理解、认同和遵守。
第二,内化礼仪内涵。一切规章制度,要使其变成人人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必须使行为者理解其内涵,成为行为者自身发展的内驱力。正面引导是内化礼仪规范的主要方法。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而深刻地认识为什么要这些礼仪规范,这些礼仪规范在人类社会有序化过程中能起什么作用,在一个人一生中有什么重要作用等问题,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分清道理。只有学生认识清楚了,规范才能起到真正的约束作用,变成自觉行为。反思感悟是深化内化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礼仪规范;感悟别人的礼仪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好处,鞭策自己取长补短,努力做到言行文明,礼貌待人。
第三,养成礼仪习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通过建立适当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作用,不断矫正自己的言行,使学生的礼仪认识不断深化,礼仪行为不断规范,不断巩固,最终形成班级共有的良好行为习惯。
3.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建设的内涵深厚,范围广泛。我们应把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升华为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能体现和反映班级绝大多数学生共同认可的观念、精神风貌和理想信念等。诸如,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对他人、对集体的责任感、义务感,热爱集体、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探索精神,正确的审美观等。
第一,开展集体活动。班级文化建设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应注重集体教育的效果。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竞赛和班级组织的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增添学生学习生活志趣,开拓思维和扩大视野,增强班集体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集体力量的伟大,在活动中受到教育,树立个人服从集体、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集体主义思想观念。
第二,召开主题班会。根据学生行为表现中存在的问题和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适时地、有的放矢地召开主题班会,有重点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促进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内化巩固行为文化建设,提升精神文化建设。
第三,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用“心”建立师生关系,密切生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交往技能。用“情”打造教育环境,尊重学生的意愿和情感,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使学生在团结友爱,互助合作中构建和谐的关系,体会和谐的愉快。
第四,发挥班主任的表率作用。班主任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导者,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不仅要言传,而且要身教,要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期望,用自己的语言美、行为美、外表美、人格美来感召学生、影响学生。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能使其在构建和谐校园、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途径和方法
时间:2016/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