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的和谐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帮助,相互尊重;班级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班级群体
中有着良好的沟通气氛和人际关系,班级成员在其中感到很融洽、很安全、很幸福,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重要。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
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产生的教育效果是不可估量的。一方面,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感情投资”,克服“保姆式”、“家长式”的管理方式,和学生建立朋友关系,让学生处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在班级管理中,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把“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优质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走上成功的道路”的教育思想落到实处,教师应该像母亲对待孩子那样,用积极、爱护的态度去了解和教育学生。
尊重学生。“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尊重学生是爱的前提。在尊重学生、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去关心爱护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过失,才会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会赢得学生的爱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学会宽容,学会换位思考。
信任学生。教师要以热情换取信任,以坦诚换取信任,以信任换取信任。这样,师生情感易于引起共鸣,也就容易实现心理沟通,学生才会各抒己见,师生关系才能和谐。
赏识学生。学生需要得到家长、老师的赏识,教育的奥秘就在于给孩子以信心,而老师的期待和赏识正是开启学生潜能之门的金钥匙。同时,这种期待和赏识也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赖。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期待和赏识的积极作用,认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不要因为自己的喜好给学生不公正的评价。
了解学生。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使自己变为学生,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在和他们进行交谈的过程中,提供给学生最有效、最充分的信息,从而使学生能够反馈更多的信息,使教师能够全面地了解学生。教师只有真正掌握了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时,才能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才会从心理上接纳,师生关系才会和谐融洽。
教师应该始终明确自己的身份是学生的服务者、学习的引导者和兴趣的激发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他们就会自觉地去学习,进而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
养培合作意识。一个几十人的班集体,每个学生的性格不同,行为方式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不同,所以学生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出现摩擦,甚至产生冲突。因此,要通过各种活动,教育学生同学之间应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此外,根据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任务,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享受合作带来的乐趣。
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良好班集体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班风,良好班风的形成离不开班级正确的舆论导向。健康的舆论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好人好事要及时宣扬,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让学生知道怎么做是对的,是受欢迎的;什么是错误的行为,是不受欢迎的。另外,还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班级管理氛围,实现学生与环境的和谐。例如,组织学生给班级管理、班级文化建设想点子出主意;把班级工作量化,做到班级事务事事有人做,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师生共同创造民主和谐的班级管理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
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和谐
正确处理好与学生家长的关系也是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孩子是每一个家庭的未来、父母的希望,而家长往往又会把这种希望寄托给老师,这无疑给教师增加了工作压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应主动与家长多联系、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在校内外的表现,才能真正全面地认识和了解每一个学生。同时,父母也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在孩子身上可以折射出父母为人处世的哲学和做人的准则。
教师和家长之间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希望孩子能够成人成才,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观念、方法等方面通过沟通是可以达成共识的。所以要经常共同探讨、研究教育孩子的最佳途径,使教师和家长的关系更加和谐。
构建和谐班级促进整体发展
时间:2016/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