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作为一个教学单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着突出的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工作的基本阵地,也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场所。由此可见,构建一个和谐的班级对于学生学习活动的进行、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整个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有效激励,建立和谐班级
所谓激励,是指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智力和体力潜能的方法。在班级管理中,要使全班学生都能朝着共同的目标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班主任要运用行之有效的激励办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竞争热情,更要在每学期给那些在竞争中表现突出的孩子以各种奖励。
1. 制订共同的奋斗目标。班集体必须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当班集体目标与学生个体目标产生共振时,班集体目标便会激活学生进取、发展、成功的需要。班集体活动是学生个体为实现共同目标而进行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自己设计、组织、管理、评价,通过诱发、培养、满足学生参与、表现、发展等需要来达到激励的目的。比如,学校组织的歌咏比赛,让每个学生都有争取优胜的信心,这样,全班同学就有了共同目标,通过大家齐心协力地奋斗,最终得到优异的成绩,就可以激发每个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2. 设立健全的组织。健全组织机构包括职权结构和角色结构。职权结构指正式组织,如班委会、少先队组织等。这些组织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纪律、活动、规章等手段调整学生个体行为,以实现教育目标。角色结构指非正式组织,所激励的方面比较广。如,设立值日班长,设立各科状元榜;每月评选一次“班级之最”,班级之最里可设有最有礼貌的同学、书写最认真的同学、上课最认真听讲的同学、劳动最积极的同学、最有责任心的同学、最受同学爱戴的班委、最敢抓敢管的同学、表现进步最快的同学、学习进步最快的同学、最乐于助人的同学等等。这些都会激励学生产生积极的角色行为。
3. 多表扬,少批评。心理学研究证明,社会的群体成员都有归属心理,其中包括我们的学生。他们往往强烈地需要得到老师的认可与赏识,赏识激励能较好地满足这一精神需要。
二、情感教育,构建温暖的班集体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也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热爱教育事业必须具体表现在热爱学生上,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架起师生间感情的桥梁,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教育好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必须重视情感教育,而爱心是班主任走近学生的法宝。爱心是情感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通过爱心去唤醒沉迷的学生,通过情感交流让老师获得学生的充分信任,让渴望理解又害怕理解的学生敞开心扉,找回他们的自信。
爱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真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利器。教师只有真正关心学生,学生就能从自己亲身感受的爱护和关怀中,学会如何去关心别人,如何为他人着想,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各种关系,形成班级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大大提高班级管理效果。
1. 必须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让学生认识到每一个班集体都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同学们都是兄弟姐妹,班主任则是家庭里平等的一员,在这个团结、互助、友爱的大集体里大家共同进步。
2. 在后进生转化工作中渗透情感教育。教师往往习惯赞扬品学兼优的学生,总是舍不得给后进生一句赞语、一声问候、一个微笑。后进生也有被称赞的地方,往往是我们忽略了他们被许多缺点掩盖着的闪光点。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差、爱和信任的缺乏,常会使他们自卑感增强。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他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到90%。可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表扬激励的运用也极为重要。后进生一旦从教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由衷的赞语、一下轻柔的抚摸中意识到被重视、被赏识,便会感到无限的温暖,如同饥渴的小苗吮吸甘甜的晨露,进而点燃希望之火。
构建和谐班级促进学生成长
时间:2016/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