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以多元课程为载体以自主体验为路径大力推进学校管理创新

时间:2016/5/16

课程是学校培养人的重要载体,是实施素质教育,学校管理创新的突破口。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坚持素质教育和学校管理从课程出发,从三方面入手,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统一目标与特色目标、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既保证了课堂的高效,又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地落在了实处。

    一、改造学科课程,夯实学校素质教育根基

    改革学科课程的基本诉求是实现“生本化”,即以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发展需求为本,对学科课程进行增补删减或整合重组。我们通过建设“引桥课程”、有效整合教材、开展“梯式练习”三条途径对学科课程进行静态改造,又通过构建自主课堂对改造后的学科课程进行拓展和深化。

    1.建设“引桥课程”,破解学习难点

    “引桥课程”是指为学生学习新知尤其是重难点的突破,做好前置知识或背景的铺垫。初一学生的小初衔接、初二学生的“两极分化”、高中学生的适应不良,都需要搭建引桥解决。我们构建的“引桥课程”包含:为初一新生实施的“入校引桥课程”,旨在帮助初一新生消除学习前置障碍,适应初中学习;为在校生实施的“难点引桥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破解学习难点,减少“两极分化”;为将来高中学习实施的“高中引桥课程”,旨在解决初高中学生在学科知识体系和学习方法上的衔接困难,为学生长远发展奠基。

2.有效整合教材,激发学习兴趣

    有效整合教材是指教师以选用教材为蓝本,整合其他版本教材中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情感需求、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部分,整体移植或借鉴,使学习内容更加适合学生。

3.用数据管理课堂,对流程微格研究

为使生本化的学科课程产生最大效能,我们探索“用数据管理课堂,对流程微格研究”的课堂研究方式,探索课堂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使课堂教学更加走向科学。

初中课堂的追求应该是“高效”而且“愉悦”。为寻找高效愉悦课堂的关键要素,我们在全校师生中广泛开展调研。上千个“数据”显示出,“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配合、教学方法”师生关注度最高,从而把这四个要素确立为课堂改革的关键要素。课堂改革有了着力点,课堂研究的指向更为明确。

各学科制定“学科教学规范”,把高效环节固化在规范中,删除无效环节,并形成了与此相适应的“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保证了课堂效能的最大化。记录流程、分析数据、透视数据、解决问题、探索规律,已经成为我们课堂研究的基本流程。

二、构建活动课程,助推学生自主特长发展

构建活动课程,是指将学生活动纳入广文课程体系统一管理,对学生参与活动情况实行学分认定,助推学生自主特长发展。

    1.学生活动“课程化”,提升课程价值,保障活动效果

调研发现,学生幸福感的重要来源排在首位的是“学校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坚持把学生活动全部纳入课程体系中,明确课程目标、实施方式、实施时间、实施要求、课程评价等,提升活动的价值,保障了活动健康有序的开展。目前,已构建起包含“入校课程、国旗下讲话课程、主题教育课程、班会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社团课程、‘节日’课程、阳光60'课程、演讲与口才课程、离校课程”在内的十大活动课程体系。

2.活动课程“个性化”,满足学生需求,促进特长发展

在推进方式上实行“主题引领,模块推进”,每项活动都由不同的课程模块构成,学生自主设计、自主选择、自主实施、自主评价和自主展示。每一项内容都是必修的,但参加何种具体课程模块,则是可选择的、个性的。在实施方式上坚持“自主参与,实践体验”,学生参与活动课程情况进行学分认定,活动课程总学分60分,完成60分方能毕业,学分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

例如,“综合实践课程”是学生喜欢但难以实施的课程。通过调研学生需求,我们确立了三大研究专题:初一“人与自然”,初二“人与自我”,初三“人与社会”。每学期,根据各学科共同涉及的内容,确定研究主题:如初一上学期“人与动物”,下学期“人与植物”。学生针对研究主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形成“小课题”进行研究。相同课题的同学组成研究小组,分工合作,学期结束时围绕同一主题进行的“小课题研究”成果展示,使学生真正实现了思想碰撞和成果分享。

三、创新学校课程,放大学校素质教育优势

这里所谓“学校课程”,特指学校基于特色培养目标而自主开发实施的课程。中小学校应该在国家统一培养目标指导下,基于学校自身的发展历史和社会需求,确立自己独特的培养目标,使之培养的学生具备一些与众不同的特质。这种独特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特色化的“学校课程”。

    广文中学有126年的发展历史,百年历史培育了陈少敏、秦馨菱等数十位卓有成就的人物,也有“世界大家”曾在广文工作和生活过。百年广文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与探究能力。由此,我们提出了“大家风范,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国际视野”的独特培养目标,构建起由“大家系列,文化系列,实践与探究系列”三个课程系列、14个课程门类、若干个课程模块组成的学校特色课程。

1.三大系列课程,帮助学生“实践大家风范,丰富人文素养,培育科学精神”

“大家”系列课程包括“广文大家”“中国大家”“世界大家”“大家作品”四个课程内容,“广文大家”是必修的,其他是可选择的。在实施要求上,有走近大家、了解大家、感悟大家、实践大家。各学科开发的“大家课程”与本学科紧密相连,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

 “实践与探究”系列课程与“综合实践课程”不同,它基于学科,超越学科,善于从生活实际中捕捉问题,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通过学科性探究,建立学科思维,培育学科意识,培养科学精神。

 2.三条开发途径,实现必修与选修有机结合,共性与个性互相促进

山东省地方课程被有效整合到学校特色课程中,作为必修课程予以落实。根据具体内容、实施方式和课程价值,进入不同系列。其中,《安全教育》《环境教育》课程进入“实践与探究系列”,《传统文化》是“文化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规划》作为“大家系列”的重要内容。

由学校集体开发的“广文大家”“广文精神”“广文诵读”等课程是必修的,由学科开发的课程是选修的。学校课程总学分40分,学分修习情况作为毕业的依据,进入综合素质评价。基于学科研发和实施学校课程,保证了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也使广文特色课程走向丰富和完善。

以上三所学校,分别针对自身学校实际,从不同的切入点,以不同的途径和方式,苦苦寻思,不断地获取知识,进行创新行动,找到了一条真正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生产出了自己特色的创新性产品。这说明,学校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断进行创新管理,学校才能适应社会变迁和教育改革创新的需求,学校才能谋求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