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如何走出班级管理中“破窗效应”的误区

时间:2016/5/18
  新学期开始了,按照惯例,我校高二、高三仍然分了快慢班。领导用人有道,把高三(25)这个慢班交给了我,并美其名曰“这是领导对你的信任”!开学已经两个周了,据观察,我班的大部分同学对高三(25)这个普通班很不满意。通过学生抽查和家庭走访,确认大多数同学和家长认为我们班不是一个好班,至少是不被校领导重视的班——这是一个多么危险的信号。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一段时间内,整个班级处在一种浮躁与不安之中,甚至偶尔还能听见个别同学发出“我们班纪律是最差的”“我们班和别的班不一样”等怪叫。面对这样的混乱局面,我焦头烂额。在漫长的焦虑之后,我终于想起了世界著名的“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的理论来自多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的一项有趣的实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一辆摆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他把停在布朗克斯街区那辆车的车牌摘掉了,并且把顶棚打开。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放在帕罗阿尔托的那辆车摆了一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一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这辆车就不见了。以这项试验为基础,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衍。
  “破窗”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例如完好的东西,便没有人去破坏;而破坏了的东西,就会遭受更大的破坏。没有“窟窿”的时候,没有人去钻“窟窿”;而一旦有了一个“小窟窿”,就会有一群人一起去把它变成“大窟窿”。住宅区的草地上本来并没有路,后来有人从上边抄近道走。于是时间不长,这片草地就有了一条“小大路”。大街上摆放了很多的鲜花,也没有人去动;可是有一天,不知是谁搬走了一盆。于是一盆、两盆、三盆,无数的鲜花不翼而飞。一个班级如同一辆汽车,疏于管理尤其是那些凝聚力不强的班级,就如同那辆玻璃被敲了一个大洞又得不到及时维修的汽车,给人一种杂乱无序的感觉。久而久之,学校、教师、其他班级都会对它产生难以改变的不良印象,它自己也会逐渐认同自己在人们心目中的角色定位,日趋堕落。慢慢的,在这种氛围中,坏风气、坏习惯、坏思想就会乘虚而入,滋长蔓延起来。如果这些不良习气又得不到及时地纠正,就给人们造成一种更破更乱的感觉,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最后一发而不可收拾。相反,如果班级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如同把破窗及时给补上了,仍旧给人一种焕然一新、井然有序的感觉,坏风气、坏习惯、坏思想便无隙可乘,人们对它的评价会越来越好,学生的心理定位也会越来越高,班级风气、学习成绩也会蒸蒸日上。这样,就自然形成了良性循环。
  “破窗”现象的出现,助长了人们的四种心理:第一种是“颓丧心理”。坏了的东西没人修,公家的东西没人管,很多人对社会的信任度就会随之降低。第二种是“弃旧心理”。既然已经破废,既然没人管理,那就随它去吧!第三种是“从众心理”。法是大家的法,律是大家的律。别人能走,我也可以走;别人敢拿,我也可以拿。第四种是“投机心理”。“投机”是人的“劣根性”之一,尤其是看到有机可乘或者投机者占到“便宜”的时候。人们一旦形成了这种思维定势,其后果不堪设想。当然,假如真的有了这样的思想意识也并不可怕,只要积极面对。自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化腐朽为神奇。威尔逊和凯林在提出“破窗”理论的时候,就明确指出了它的必要前提。那就是“没有及时修复”。也就是说,只有在“破窗”没有得到及时修复的时候,“破窗理论”才会应验。如果对于这样的“破窗”啥时出现、怎样修复做到心中有数;出一扇,修一扇,把矛盾纠纷都消灭在萌芽状态。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根据“破窗效应”,针对班上的现状,我决定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狠抓班级管理:
  1 尽早制订严格的班级规章制度
  严格的班纪班规是防止“破窗效应”出现的重要保障。古语云:“篱牢犬不入。”只有用严格的规章来扎紧班级管理这道篱笆,才能有效防止坏思想、坏风气的侵袭、滋长和蔓延。因此,班主任上任伊始的首要任务,就是制订严格的班级规章制度,防止班级管理这辆“汽车”出现“破窗”。
  2 建立学生个人量化考核制度
  班主任应把学生的各项考核,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纪律竞赛、体育卫生等内容详细量化,折算成具体的分值,设计成表格,用加减分每天上墙公布,一周一小结,每学期期末汇总通报。只有这样,班主任才会发现哪儿出现了“破窗”。哪儿需要及时修补维护,问题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
  3 发现问题应及时“亡羊补牢”,有时不妨“小题大做”
  问题的出现就如同汽车的“破窗”,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处理,洞就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情况就会越来越糟。有“破洞”不要紧,重要的是“堵洞”要及时,对待问题不能心慈手软,更不能熟视无睹,昕之任之,最好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有时侯,对小毛病进行大维修,“杀鸡也用宰牛刀”,更能起到防微杜渐、震慑歪风邪气的作用。
  4 班级评价要以表扬鼓励为主
  一个班级如果老是被班主任和课任老师批评,整个班级就会有“我们是全校最差的班级”这样的心理暗示。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极不利于班级的健康发展。因此,班主任应以正面的表扬鼓励为主: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要大力宣扬,发挥其榜样和示范作用;对“问题学生”要尽力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表扬他们哪怕是小小的一点进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快乐的情绪中健康地发展,才会有一种成功感,才会更高更严地要求自己。
  5 努力促使后进生和问题学生的转化
  要防止“破窗效应”,首要任务是修好“破窗”。后进生和问题学生就是班级这辆汽车中最破的地方,只有把他们转化好了,班级才能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活力,才是一辆真正性能良好、运行正常的汽车。班主任应当花大力气帮助他们,可以利用“一对一结对子”、“补课”、“主题班会”等形式,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关心爱护他们,解其疑难,改其恶习,促其发展,最终形成一种良好的班风。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细管理,我们高三(25)班逐渐步入正规化轨道。半学期后,所有的授课老师都感觉到,这个班和开学初相比,无论课堂纪律,还是学习状态,都跟以前大有好转。由此看来,在班级管理中努力走出“破窗效应”的误区,可以使班级管理步入健康良性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