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结合德育新认知及实践经验加以探讨,以求进一步梳理我们工作上的困惑,提高教育效果。
教育是一门培育心智的综合艺术。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决定了它必须训:究思想、科学和艺术。讲艺术,就是要讲究方式方法,讲究教育的技巧,具有教育机智,具有灵活性。知道传授的渠道在拓宽。师生情感交流的渠道却在不断缩小的现象非常普遍。现实需要我们这些为人师者必须努力开启学生心灵的大门,这就涉及到一个方法问题,方法对头了,才有可能有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活动不仅需要高度发达的智力,而且需要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热情,需要坚强意志和毅力,远大的理想以及独立自主精神等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它在学习上具有动力、定向、引导、维持和强化作用。所以说,在现代教学中情感因素虽非智力因素,但它却能转化为积极的学习动机。“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集体中欢腾地流动时,知识才会成为信念,成为学生主观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在班级日常管理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智商,更要关注学生的情商,即注重情感因素,讲究教育的艺术性。
笔者从师范院校毕业以后,一直在一线从事教学兼班主任工作。多年来潜心措索,想打造出这样一把改善师生关系的“金钥匙”。我认为这把钥匙应该由四个部件构成:即自身素质+尊重学生+爱心+友之。
一、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1、学高为师,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笔者总是在接某个班级的开始就向学生坦白自己的历史:我们的各位任课老师都是大学本科毕业,在初中阶段各个都是前三名。很多老师都在孜孜不倦地寻求更多的知识,学校里很多老师都是在读硕士。“学士”、“硕士”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很遥远的。也是很神圣的、不得了的。让他们知道他们身边的老师个个都是这么厉害,他们自然就会凛然起来。打心底里会对各位老师产生一种敬佩之情。自然的对老师就尊敬起来,这就为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打下了基础。
2、身正为范,教师应该为人师表。初中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同时分辨能力也是很差的,往往会见样学样。但是,很多教师在办公室里甚至在课堂上往往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脏话、粗话张口就来。举止动作粗俗,毫不在意。试问一个学校的老师都是如此的素质,这些老师教出来的学生素质能高到哪里去呢?笔者作为班主任总是这样教育自己班级里的学生:你我是我们班级中的一员,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代表着班级。各位同学包括老师都应该以班级的荣誉为重,不可做出破坏班级荣誉的事情。这时候学生就会表现出班级主人翁的态度,对班风、学风的建设有很大的作用。
二、尊重每个学生,寻求教育的切入点
1、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关键体现在细枝末节中,哪怕是一个细小的失误,都有可能给我们的工作造成巨大的影响。记得有位教师讲过一件事情。她一赢把差生称为“垃圾”。甚至有一次在课堂上指着几个学生说他们是“垃圾学生”。其后果是严重的——教师在学生面前,很可能会失去教育的基础和权力。师生关系就可想而知了。
教育家爱默森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爱生是教育者必备的条件,尊重则是教育者实施教育的根本前提。2002年4月9日新华社消息中曾报道过这样一个故事。在课堂上,一个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举起手要求回答老师提的问题。可是当老师问到他时,他却答不上来。感到奇怪的老师后来问他为什么不会也举手时,这个学生哭着说:”老师,别人都会,如果我不举手,别人会笑话我。”老师由此感到了学生有一颗强烈的自尊心。他私下里告诉这个学生,下次提问时,如果会就举左手,不会就高举右手。此后,每看到他举左手,老师都努力给他机会让他答,举右手时则从不让他站起来。一段时间后,这个学生变得开朗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于是老师悄悄地把这个方法也告诉了班里其他几个学习不好的学生。结果,他发现整个班都变了。
这位善良而富有智慧的老师,能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并善于进行“心理移位”,设身处地体察学生的心理、处境,关心学生学习的细微变化和点滴进步,及时地加以引导、鼓励,使学生逐渐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切感、安全感,自然也就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2、更要尊重后进生。善待后进生,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尊重学生,一定要平等对待学生,特别是学困生。
学困生是校园里的弱势群体。由于种种原因部分教师对学困生缺乏应有的耐心,挖苦、讥讽、责骂他们,必然会使学生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几经挫折,失去信心,仅有的一点兴趣也消失了,厌学情绪自然也就乘虚而入了,学习上的困难者很快就变成学习上的落后者。牛顿、爱迪生小时候曾因学习成绩不良被拒于学校门外,后来都成了世界上著名的人物。作为教育者绝不能盖棺定论,把学业暂时落后的孩子称为差生。孩子在各个阶段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屡遭挫折后,他们是很需要得到同情和帮助的,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所以,教师要充满爱心。
教师要把爱心落到实处。在课堂上,不要怕耽误事,多提问、多让他们演示,尽量为他们创造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以便从中发现问题,并在课后进行必要的辅导。给予必要的学习方法的推荐和指导。指导“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他们按照预习、听课、复习及整理笔记、作业、小结等步骤进行学习,要经常检查和监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个细节,使之保持正常状态。指导听课方法,关注其听课的注意力,用信任的目光多注视,适时地提出适度的问题请他们解答使之体验成功。
三、走近学生,与学生为友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在家中是备受宠爱的独生了,小皋帝,由于受到了不科学的家庭教育,导致他们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人际相容性差,对父母的依赖性强,感情脆弱,心理承受力差等问题。
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班主任除了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生活外。还要多与学生多交朋友,用教师自身及身边的实例教育学生,与学生推心置腹,以心交心。我们要通过不同时机。积极找学生沟通。班级里有位男生,学习突然一下子一落千丈,原本乖巧的他也不大遵守纪律了,了解了后才知道这些都跟他的家庭情况有关。他的父母虽然没有离界,但是跟离异差不多。妈妈嫌弃爸爸赚的钱少,丢下儿子丈夫离家出走,到外地去赚大钱去了。这件事情对这个孩子的影响很大,他说他非常怀念小学时候的家庭。家里虽然赚的钱不多,但是很幸福。这个孩子说到这里,泪水差点流出来。我听到这里,泪水已经出来。我当时哽咽着对他说,越是这样,越要坚强,越要考出好成绩回报给爸爸。这个时候,我与这个学生已经不仅仅是师生关系了,我们是知已。
这件事,使我增加了这样一个认识,老师找学生谈话,要注意谈话的形式与场合,就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不愿意被老师叫进办公室谈话的。在众目暌睽之下,他们有的紧张恐惧,有的情绪对立,淡话时,往往老师一方苦口婆心,说得口干舌燥,而学生一方无动于衷,更谈不上帮助学生提高认识了。反之,老师找学生谈话不拘形式,注意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场合,笑对学生,学生的心里是不会壁垒森严的。老师的情、理也就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使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
社会日益物质化,正突显了我们在工作中加强情感教育之迫切和可为之处。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学生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使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独守一方心灵的热土,孜孜不倦。
谈在班级管理中如何改善师生关系
时间:2016/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