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利用小组讨论达成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策略

时间:2016/5/18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讨论过程中的“过程”不仅是学习的手段,也是教学目标,即必须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活动中去“经历过程”、积极主动“参与过程”。接下来,我以初中数学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开展课堂小组讨论达成教学目标。

一、精准的问题设计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

课堂小组讨论的核心在于问题的设计,问题设计是否精准是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关键。在基于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来设计讨论的问题,问题需要有价值,可以是学生认识模糊的问题,可以是非唯一答案的问题,可以是有意见分歧、有争议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寻找疑点,精设问题,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

如在《二次函数的应用问题》中教学目标为“通过小组讨论完成例题,使95%以上的学生会用二次函数求实际问题中的最大(或最小)值”。
教学场景:讨论问题:

“在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内部作一个矩形ABCD,其中AB和AD分别在两直角边上。设矩形的一边AB=xm,矩形的面积为ym2,求y的最大值是多少?”。在分组讨论后,发现学生无从下手。我马上对问题进行调整,一个问题改编成两个问题:“(1)设矩形的一边AB=x m,试用x的代数式表示AD边的长度。(2)设矩形的面积为y m2,当x取何值时,y的最大值是多少?”这一次,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在合作中快速讨论得出正确答案。调整后的提问正好体现了讨论问题的设计应该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的教学规律,才有利于达成我们的教学目标。

二、灵活的讨论方式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

课堂小组讨论的方式很多,对于较容易,互相启发能得到答案的问题可采取同桌讨论;对于稍有难度,意见分歧较大的问题,可同小组内几人进行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问题,可采取组间讨论,甚至可以是辩论。  
如在《完全平方公式》教学中,确立了“使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能够利用几何图形证明两数和(或差)的完全平方公式”作为教学目标。在讨论方式的设计上,先让学生同桌交流,求出答案,几分钟后,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各自的观点,在进行总结时,所有小组都正确完成了证明过程。适时地选择讨论方式能够提高讨论的有效性,这样多层次的讨论方式,既能够让学生有充分独立思考的空间,又较好地发挥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恰当的讨论时机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

《论语》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选择小组讨论也是需要一定的时机,恰当时机的选择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方案选择性问题》的教学目标是“设置情景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归纳方案选择性问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场景:某中学的校长准备带领该校部分学生去北京参加夏令营。甲旅行社说:“如果校长买全票一张,则其余学生可享受半价优惠”。乙旅行社说:“包括校长在内,全体人员均按全票的6折优惠”。若全票单价为1 000元,问:哪家旅行社更优惠?学生看到这个问题时,有同学说学生人数都没有,这个题有问题?这时马上又有学生反驳说做得出来,没有问题。这时我看准时机,马上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大家兴趣浓厚很快归纳出了这类问题的解答方法。

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较大争议时,学生会产生对新知的渴求心理,往往会对自己的想法产生怀疑,希望从别人的想法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中验证自己的想法,更希望从别人的发言中得到启发,教师要善于抓住这种讨论的时机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四、平衡的讨论分组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

让课堂上每一个孩子都能动起来是小组讨论的重要目的,但是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是具有差异性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实施小组讨论前就必须均衡分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习惯、能力进行分组,对“学生资源”宏观整合,优势互补。
在《概率的意义》中我的教学目标为“开展掷硬币的实验,通过小组讨论知道通过大量重复试验时的频率可以作为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值”。所授课的两个班在达成教学目标上出现了明显反差。经过分析,我发现目标达成度较低的一个班是课堂临时性分组,小组存在学习基础、性格习性搭配不均的情况,而另外一个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的班是班级本身实行小组管理模式,小组成员优差互补,能力互补。均衡分组能够使小组讨论更有效,也更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判断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小组讨论是教学目标达成的途径之一,课堂学习需要合作,而合作则需要有效的讨论和交流。找准讨论的问题,采用灵活多变的讨论方式,选择恰当的讨论时机,平衡讨论的主体,使小组讨论更有效,促进教学目标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