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活动是一种能动性、创造性的劳动。作为班主任要经常性地读书,不断反思以获得可贵的启示。一些常见的管理学、心理学效应和定理往往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本文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与反思,浅析哲学效应在班级工作的启示。
一、不值得效应
不值得效应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哪些事值得做呢?一般而言,这取决于三个因素:价值观、个性和气质、现实的处境。因此,值得做的工作是: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适合我们的个性与气质,并能让我们看到期望。这在教育教学上对我们的启示是:
(一)思想工作是班级工作的灵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人的文化素养的核心,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它潜移默化地使人们认为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值得的,什么是不值得的。因此,无论何时,都要把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放在首位,使学生的价值观符合普世价值观,并树立为社会服务是值得的,也是光荣的思想。
(二)从具体的班级集体活动方面来说,要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调动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首先要对同学们进行思想上的宣传发动,统一同学们的思想,使其认识到这项活动的意义,同时在进行任务分配时,必须考虑到每个同学不同的个性特征,使每一个学生都体会到活动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是指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就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特别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可以。木桶效应对于班级工作的启示是:
(一)班级工作必须面向全体同学。要提高班级的整体实力,必须把“短板”补上,实现班级所有同学的全面发展。班主任既要关注优等生,又要对哪些发展存在暂时困难的学生,倾注更大的精力与智慧,来促进其能够赶上班级的其他同学。只有班级中每一个同学都有了发展,整个的班集体才能健康发展,欣欣向荣。
(二)必须引导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班级工作是由学习、卫生、纪律、文体、思想工作等各个方面所共同构成的。各个方面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任何一个方面做不好,都会成为班级的短板,影响整个班级的班风和竞争力。因此班主任必须全面抓好班级的常规工作,不出短板或对出现的短板及时补上。
三、鲶鱼效应
鲶鱼,一种生性好动的鱼类,而沙丁鱼,生性喜欢安静,追求平稳,在运输过程中常常大量死亡。聪明的渔夫利用鲶鱼好动的性格,把少量的鲶鱼放入沙丁鱼中,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的存活率。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鲶鱼效应”对班级工作的启示在于:
(一)班主任要善于营造积极向上、拼搏竞争的班级氛围。好的班主任就好比是聪明的“渔夫”,要学会运用“鲶鱼效应”,营造一种“比、学、赶、帮、超”的竞争氛围,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从而有效地激活班级管理,改变班级一潭死水的状况,提高班集体的管理效率。
(二)班主任要发挥榜样的力量,在班级中树立各种各样、各个方面的“鲶鱼”。在榜样的带动作用与其他同学学习榜样的过程中,所有同学的活力和热情也就被调动起来,只要每个同学都想成为“鲶鱼”,整个的班集体就会成为一只拥有无穷活力和无比竞争力的“大鲶鱼”。
四、破窗户效应
将两辆外形完全相同的汽车停放在相同的环境里,其中,一辆车的引擎盖和车窗都是打开的,另一辆则封闭如常,原样保持不动。打开的那辆车在3天之内就被人破坏得面目不堪,而另一辆车则完好无损。这就是著名的“破窗户效应”。破窗户效应对于班级工作的启示是:
(一)完善规章制度,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如果制度如果执行不力,也会造成破窗的连锁效应。为此必须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及时发现并修好每一扇破窗,特别是第一扇破窗必须给予严肃处理,以达到以做效尤的警示作用。这就要求抓好班级工作的细节,及时发现不良现象的苗头,并及时处理,从而达到防微杜渐的效果。
(二)营造良好的班风,使班级成为一扇人人自觉维护的“好窗户”。班级环境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营造好的班级环境氛围,如安静的自习课纪律使谁也不忍破坏,对学习标兵和先进学习小组的宣传表扬鼓励自然能激发学生的模仿,发挥了环境的教育作用,增强学生作为班级一份子的自豪感。责任感和自律意识。
五、边际效应
边际效应原本是一个经济学术语,它是指消费者在逐次增加一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当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不仅会出现单位效用的递减,甚至会出现总效应的递减。边际效应对班级工作的启示在于:
(一)教育活动要适可而止。苦口婆心式的教育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往往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在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次数的增加,教师对学生教育的效应逐渐降低,并最终达到一个饱和点。如果超过了这个饱和点,学生将会产生抵触心态,换来的也只能是学生的冷漠。也只能徒叹:我欲将心比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二)教育活动要善于把握时机,灵活多变。既然第一次或初始阶段,学生接受教育信息的效果最好,那么作为教师来说就要善于把握教育时机,抓住“多个第一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困难和心理需求进行教育,少进行针对单一现象的不厌其烦式的反复教育。这样就尽可能地避免了单位效应的递减,保证总效应的最大化,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总之,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哲学效应对于班级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在这些哲学效应的科学指导之下,班级工作就能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有序化,学生也能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成才。
活用哲学效应提高班级工作效率
时间:2016/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