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以和谐教育理念管理班级

时间:2016/5/20

[摘 要]和谐教育是一种提供适合孩子天性的教育,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发展创遣适的环境。因而,必须从观念上完成从“孩子适应教育”向“教育适应孩子”的转变,着眼于儿童整体性发展和独立人格的形成,处理好教育教学关系。
  
  从社会学角度看,和谐直接表现为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使社会共同体处于融洽状态。就教育系统来说,和谐体现为一种教育生态的平衡,它至少涉及校园内外两大系统要素。就内部环境来说,体现为校园内的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和谐相处。就外部环境来说,学校应与家庭、社区和谐相处。就教育本质来看,和谐教育是一种提供适合孩子天性的教育,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
  班主任是学生德育教育活动的重要组织实施者,更应以和谐教育的理念来管理班级、教育学生,感染、引导学生以和谐的理念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从而促进校园和谐乃至社会和谐。
  
  一、让教育适应学生实际
  
  小颖(化名)是我班的学生,她考上了大学,填报志愿后,她来到办公室,送给我一个包装精美的小礼物。惹来同事们的一片啧啧声,要知道,我们学校学生毕业时鲜有给老师送礼的,我高兴地收下了,打开看,哦,一支漂亮的签字笔!乐得我象得了奖品一样。
  高二我接手这个班的班主任后,小颖的学习成绩跟高一时一样,鲜有及格的。在遵守学校纪律方面表现也不好。每次与她家长交谈时,她家长总是忧心忡忡:“这样的成绩到高三如何考大学?”要求我替她找些家教老师补补功课。其实我一直在观察小颖,也找她谈过心,发现她各科成绩都不好,自己也很灰心。硬逼她把成绩赶上去,应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我发现她很喜欢画画,总看到她上课走神时在草稿纸上画画,画得还不错。于是我建议家长让她学画画,高三时报考美术专业。家长很疑惑:都高二了,才去学美术,还来得及么?这个我也没把握,但与其让孩子顺着大人的意志去学习,要“孩子适应教育”,还不如切合她的个性特征,选择“教育适应孩子”。
  到了高三,小颖第一学期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外学习美术,考完美术科后第二学期才回到班上继续学习文化科(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学校对那些学美术、音乐、体育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义务开文化课补习班,补习第一学期撂下的课程。不收费的,条件是术科要上了专业本科分数线。圈出的名单中没有小颖。小颖毕竟起步晚,只上了术科专科线,这对她和家长来说已是天大的成功了。但若文化科上不了线也上不了专科学校。小颖的文化科仍是较差的,她就找到我,说她想进补习班。我看得出她的确很想学习的,同意帮她去争取。
  可小颖在级组老师眼里,印象很差。她们说她在高一高二时是如何如何的不守纪律、不听话,受过学校的处分。“进补习班一定是来凑热闹的,想跟某某一起玩,不是想学习的。”她们说。可我觉得即便是以前表现不好,可她毕竟是学生,还是个孩子,可塑性很大的。只要她想学,还是应该给她一个机会。于是在开班前,我找级组长争取。级组长说要副校长说了算。我又找副校长争取,直到最后说他没什么意见了。可下午开班时,小颖还是没有获准进入补习班。
  以后几天,我极力在级组长处为小颖争取,在小颖作出遵守纪律和努力学习的承诺后,级组长终于同意她进入补习班。以后的补习班课,小颖都参加了。在补习班里小颖表现还是很出色的,成绩进步很快。但数学赶得很吃力,我就要她周末到我家来,我义务抽空给她补习一下。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如愿考上了美术专科学校。
  
  二、为学生学习生活创造适宜的环境
  
  一次,我带学生到韶关马坝学生实践活动中心参加军训。他们都兴奋地来到活动中心,可是才军训一天,面对严格的教官,又远离父母,许多学生因过分紧张、焦虑引起恐慌心理,吃晚饭时有几个学生说身体不舒服,要求中断训练回家。晚上就寝前,我到学生的宿舍与他们谈心,看到他们一个个灰头灰脑的,我说:“想妈妈了,在这里,我就是你们的妈妈,想妈妈时就想我。”他们一下就哄笑起来(注:我是男教师),还有学生当场就喊我“妈妈”。气氛一来,马上就有学生诉苦:“教官好凶,板着脸,动不动就罚人,我们好怕。”我说:“你们才与他相处一天,因为不了解才感觉他“凶”。军训当然是严格的,这是他的职责。但休息时,我可以让他给你们笑,你们自己也可以。“你能么?”他们不相信。我笑着说:“军中无戏言。”给他们一颗定心丸。第二天一早,又有了变化,一个更严格的教官换到我们班,正因为严格,他在原来训练的班与学生闹僵了。本来就有恐慌心理的我班学生,更是一脸的惶恐。吹哨休息时,我来到我班的队伍前,与教官打招呼握手,然后对学生说:“教官辛苦了,我们唱支歌来给他听,好么?”于是有几个大胆的学生开始到前面唱歌,教官还是一脸严肃的在旁边看着。接着,学生要我唱歌。我说:“我唱歌可以,但有一个条件,那就是我唱的过程中你们不许笑。”学生都答应了,更有大胆的说:“教官在这,谁敢?”于是,我开始唱:“小白兔,白又白,两支耳朵竖起来……”,边唱边做动作。开始学生都绷紧脸,接着有学生紧捂嘴巴,最后大家都忍俊不禁,大笑起来,都说“老师真逗”。连不苟言笑的教官也笑起来。我停下来,说:“你们破坏条件,我不唱了。你们看,教官笑得多甜,我们的李教官,训练是以严格要求著称,在休息时,他就是你们的朋友,你们应该请他与你们一起放松娱乐,我们现在请他来一个节目,好不好?”“好!”学生一起回答。在我们的要求下,教官打了一套军体拳。接下来的训练,那些有恐惧心理的学生就自然多了。也没有学生再闹着回家。学生训练时都严肃认真,休息时欢声笑语,他们缠着教官唱歌、讲故事。军训结束时,我班在汇操比赛中荣获第一名。喜不自禁的学生们突然围过来,把我和李教官都抬起来,抛向空中。
  
  三、引导学生和谐处理事情,促进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
  
  小欣一天早上迟到了,眼睛红肿还一脸的沮丧。我找她谈话:“平时很准时的啊,今天怎么迟到了?”她不说话,只是流眼泪。我以为她因内疚而流泪,就说:“没什么大不了的,以后吸取教训不迟到就行了。”不料她说:“老师,我是故意迟到的,您处罚我吧。”这让我很是诧异,“为什么?”“我爸送我上学,我从他车上跳下来,自己走路到学校,就迟到了。”我感觉到了这个家庭的不和谐,先稳定她的情绪后让她回班上学习,下午放学后去她家家访。
  家访中,我了解事情的原委:前一天傍晚小欣骑了家里的助力车去学校晚自习。在校门口附近碰到几个在外校上高中的初中同学。他们借去她的助力车,说好下晚自习时送还给她。可下晚自习时,他们却没来,只打电话来说车坏了,在修理。小欣就在学校里等,没给家里打电话,她爸的电话也不接(后来她解释是怕挨骂)。晚上十点半,她爸到学校来找到她。当时可能很生气,他不相信女儿说的车是被借走的,就打110报警了。接着父女俩被带到附近的派出所作笔录,又到借车的同学家里,再到
修理店,证实车是被借的且坏了。一直折腾到晚上十二点多,当时小欣还哭着不肯回家,是被他爸强行拉回去的。回去后小欣还哭了一晚上。于是就有了第二天早上的迟到。
  我真是惊讶,就这么一件借车的小事,竞被这一家人折腾成这样。这显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它折射出家庭生活严重的不和谐。不和谐的根源是父女间缺乏最基本的信任:女儿在车没还回时不敢接父亲的电话,父亲怀疑女儿车不是被借的。女儿不敢把车被借去没还的讯息及时告诉父亲,造成父亲生气、怀疑和误判,父亲的误判报警则直接造成一家人折腾。相互不信任是平时缺乏沟通、缺乏理解积累而成的。事实也是这样,小欣的父亲平时忙于生计,很少与女儿有话说。发现女儿出事,小则训话,大则打骂,使得父女间的隔阂越来越深。
  我建议小欣的父亲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对女儿多些“宽容”:对孩子思维方式和特殊行为的宽容,对孩子情感的宽容。通过一些父女共同参与的活动消除女儿对父亲的心理恐惧,尊重孩子的人格,试着与孩子平等地交流思想,给小孩畅所欲言的机会,允许孩子提出不同于自己的观点,从而发展孩子健康独立的人格。
  过了些天,小欣爸打来电话,说小欣近来每天回家都能主动跟爸妈打招呼了,他也试着与女儿谈谈心,感觉家庭气氛好多了。
  但我想,一个家庭多年的氛围不是我一次引导就能完全改变的,何况这样的家庭在别的学生中一定也有。我有意把引导做得更宽更深些。
  我上了一堂以《理解、沟通一构建和谐家庭》为主题的班会课。先向全体同学发出通知,邀请学生的家长都参加。通知向同学们说明活动的目的,并要求在活动时能说心里话。我以“世上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也从来没有不爱父母的孩子。”开场,引导双方讨论:(1)你感受到哪些父爱、母爱?(2)为什么会形成代沟?(3)如何增进与父母的理解、沟通?
  在轻松的气氛中,大家畅所欲言:第一问题,许多学生举出了父母对自己关爱的事例,表达出感恩父母的心情。第二个问题争论就热烈起来:家长说:“孩子越大越难‘侍候’。”觉得孩子和自己不像从前那么亲了。他们有时会和您拌嘴。有时会和朋友玩得很晚才回家,自己看着长大的孩子,竟变得对家这样冷淡,真是孩儿大不中留啊!第三个问题学生都谈了各自的看法,我引导学生归纳为两点:家长要耐心而平等地对待子女。子女要感恩、要主动去跟父母沟通。
  最后我用幻灯片打出事先准备好的照片——一些学生小时候的家庭照:他们有的趴在父亲的背上,有的搂着妈妈的脖子……我说:“多幸福的家庭啊,小时候我们与父母多亲热,常在父母身上爬上爬下。可父母把我们抚养大了,我们懂事了,身体却疏远了父母,不应该啊。我希望子女们主动地去拥抱你们的父母,就在现在!”学生陆陆续续走向家长席,拥抱家长。有些家长开心地大笑,有些则激动地流下热泪。可小欣低着头,依然没动。在我与同学们的鼓励下,她终于起身缓缓走向父亲,喊了一声“爸”就扑在父亲的怀里。班上响起热烈的掌声。
  以和谐理念管理班级的实质就是要体谅、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欣赏学生,诚心诚意地去帮助他们,鼓励他们,激发学生的思想火花,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师时刻对学生充满信心,通过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满意的微笑、一种鼓励的安慰,让学生能经常感受到老师的爱,培养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班集体中形成一种相互支持,充满爱的和谐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