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对传统、常识、常规与秩序的超越、完善、纠正和发展。其成果应是新的、有用的 、进步的。所以,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坚持进步性原则。 坚持这一原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全面提高素质,特别是在班级管理中竭力树立创新意识,培植创新精神,实施主体性教育,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第一,树立创新意识,培植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一个现代人所不可缺少的动力源泉。少年时期正是形成创新基本品质的最佳时机。为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充实知识,改进方法,使教育由“时间型”向“效益型”转变。同时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不仅要提高学生文化知识教育,更要加强德育、法制教育、自我教育等,且要寓教育于乐学之中,递进式地落实内容。在教育中不要一手硬一手软,要多管齐下,形成校内外、课内外的创新教育大体系,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然,创新意识包括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全面发展意识、健康意识等,在培植过程中要多元化、多层次地来衡量,多激励性评价,以此倡导创新,塑造创新型集体氛围。这样,师生“双边共振”,才能催化促成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的产生。
第二,实施主体性教育,挖掘管理潜能
班级管理必须解放学生,充分开发他们在管理方面的发展潜能。这就必须重新认识学生,重新审视班级管理的模式行为:学生在管理中究竟应该处于什么地位?是否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束缚了学生的发展?针对当前存在的无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学生的情感需要,教师作用“越位”,学生被动,管理效率低的种种弊端,我们实施了主体性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是班级的主人,应发挥其主人翁作用,使之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实行学生自我管理的模式。
班干部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是班主任工作的协助者。班干部的管理方法对于整个班级来讲至关重要。他们应注重处理问题的效果,注重方法和效果的和谐统一。即:对工作要热心,发现问题要细心,处理问题要精心,思想工作要耐心,做事要用心。在班级管理中,引导学生自选强有力的领导核心,让学生讨论自订班规,自发组建学习、纪律、卫生、安全等检查纠察小组,培养小助理,轮流值日,让他们做主人,享受管理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由单纯的“被管理者”变成“管理者”。这样既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又发展学生个性,很好地挖掘其管理潜能,激发创新欲望。
第三,实行自我教育,培养良好习惯
叶圣陶说过:“学习语文养成好习惯一辈子受用,坏习惯一辈子吃它的亏。”班级管理也是同理。学生一旦养成良好习惯,那就达到“不管”(即“自管”)的目的。然而,习惯的养成并非靠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要经过不断的反复、肯定等“疗程”。首先,就要教会学生自我教育。它是调动学生进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内在动力。其次,应以班会的形式让学生明白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燃起学生立志养成好习惯的火花。再次,应经常寻找契机,明示好习惯的内容,养成凡事认真的执着劲。还应推行激励机制,以表扬代替批评,以理直气“和”代替简单粗暴,善于去发现闪光点,及时肯定鼓励。
第四,尊重热爱学生,达成融洽和谐的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见,尊重、关心、爱护每个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师爱同样又是对学生的鞭策和鼓励,它能很好地推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要把爱心倾注到每个学生身上,尊重和信任学生,管理时创设民主、宽容的教育气氛,减轻心理压力,平等对待他们;反之,如果发现学生屡屡犯错或成绩差,就恨铁不成钢地一味训斥,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其产生逆反心理。我们要坚信学生都是向往进步、能够进步的,多鼓励,多谈心,和他交朋友,倾听心声,多引导而诲人不倦。通过我们的感化,他定会“亲其师,信其道”的。这种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的和谐关系,定能有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有助于提高班级管理效益。
第五,做好心理辅导,使之丢包袱轻上阵
随着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但对社会复杂性缺乏认识,对自己缺乏客观的评价,往往造成理想与现实、理智与情感、交往与闭锁的矛盾,在加之这个时期易出现青春焦虑症、恐怖症等,这就需要班主任适时采用多种方式灵活地进行心理辅导。可用周记中赠言、平常谈心等方式,理解他们的感受,分担他们的压力;激励与帮助学生纠正不正确的认知方式,使其最大限度地挖掘、发挥自己的潜能,认识自己,提高自信,从而健康乐观地对待人生。行之有效的心理辅导,能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努力学习,无形中为提高班级管理效果注入一针创新的强心剂。
探索是无止境的,班级管理也是无止境。只有我们不断地学习、创新,才能顺应时代潮流,成为时代的精英。作为新时代的一名人民教师,我甘愿做铺路的泥土和沙石,做造就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