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班级管理中的心理效应

时间:2016/5/28

1 、角色效应

现实生活中,人们以不同的社会角色参加活动,这种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为变化被称为角色效应。人的角色的形成首先是建立在社会和他人对角色的期待上的,由于许多班主任对学生的社会角色的偏差而给学生成长带来消极影响。例:好学生就是学习好,学习好就是成绩好。所以,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地确定学生的角色,以利其发展。

2、暗示效应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或行为产生影响,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例,好的班主任经常运用表扬,讲故事或手势,眼色,击桌,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声音等暗示学生,都起到了好的作用。

3、门槛效应

心理学家查尔迪尼在替慈善机构募捐时,仅仅是附加了一句话“哪怕是一分钱也好”就多募捐到一倍的钱物,这就是著名的门槛效应。它的基本内容就是由低要求开始,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分析认为;人们对简单的要求难以拒绝,否则怕别人认为自己不通人情。当人们接受了简单要求后,再提出较高要求,人们为了保持认识上的统一和给外界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心理上就倾向于接受较高要求。
这一效应告诉我们对学生要求应少一些,小一些,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4 、奖惩效应

奖励和惩罚是对学生行为的外部强化和弱化的手段,它通过影响学生的自身评价,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心理学实验证明,表扬,鼓励和信任,往往能激发一个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但奖励学生的原则应是精神奖励重于物质奖励,否则易造成“为钱而学,为班主任而学”的心理状态。同时,奖励要抓住时机,掌握分寸,不断升华。当然,没有惩罚就没有教育,必要的惩罚是控制学生行为的有效信号。惩罚时用语要得体,适度,就事论事,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受罚和怎样改过。同时还应注意的是奖惩的频率,心理学研究认为,奖惩比例为 5 : 1 时效果最好。

5 、拆屋效应

鲁迅曾说:“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一定出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这种先提出很大要求,接着提出较小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这一效应在成人多见,但也有不少学生也学会了。如学生犯了错误离家出走,班主任很着急。几天后,学生回来了,老师也不去追究了。这就是拆屋效应。因此,老师教育学生方法要得当,同时,对学生的不合理要求绝不能迁就。

6 、链状效应

有一句俗话“进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链状效应。它是指人在成长过程中的相互影响作用。利用这个效应可让不同性格的学生在一起互相影响取长补短。

7 、名人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在给大学生讲课时,向学生说请到举世闻名的科学家。然后,这位化学家开始讲课。大家特别爱听。其实只是从外校请来的普通老师。这种由于接受名人暗示而产生的信服和盲从现象被称为名人效应。这就要求班主任为学生选好名人,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8 、刻板效应

生活中常可见到这样的例子:青年人往往认为老年人墨守成规,而老年人往往认为青年人举止请浮。教授总是白发斑斑,文质彬彬,工人则是身强力壮,举止好上爽等。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固定印象被称为刻板效应。这一效应在群体心理中比较多见,在一些班主任心中也存在。例有一位成绩平时不好的学生因近一段时间刻苦,在期末考试中成绩突出,班主任会说:成绩不错,作弊了吗?这种偏见就是刻板效应。既伤了学生自尊也影响了班主任形象。

9 、鲶鱼效应

沙丁鱼捕捞后如果没有刺激和活动,很快就会死去,挪威渔民每次从海上回来,为了不使鱼在海上死去,都在鱼仓里放几条鲶鱼,以挑起争端 ,使大量沙丁鱼在紧张中不断游动 ,其结果不但避免了沙丁鱼因窒息而死亡,而且还保证了它们一条条活蹦乱跳地抵达港口。这种现象后来被人们称为鲶鱼效应。它给人们的启示是: 1 、在适度紧张中才能更好的发挥能力。因此,班主任要给学生创造适度的紧张氛围,以利发展。当然不要过分。 2 、要充分利用本班的鲶鱼,班级中常常有这样的一些学生,他们成绩一般,可能量很大,特别活跃,有号召力,他们在一定 程度上影响着班级的纪律和学习。如果不好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则常常起到相反作用。在班干部设置上若能把他们提到适当岗位上,就会起到鲶鱼效应,班级活动易开展,班级体建设更为顺利。

10 、自己人效应

自己人效应就是说要是对方接受你的意见,观点,态度,你就不惜同对方保持同体观的关系,要把对方于自己视为一体。管理心理学中有句名言:“如果你想要人们相信你是对的,并按你的意见行事,那就首先需要人们喜欢你,否则,你的尝试就会失败。”因此,班主任要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11 、超限效应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里听牧师讲演。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决定拿出所有的钱捐款,过了十分钟,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过多刺激或时间过久,会引起不耐烦 或逆反心理现象。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在批评或表扬学生时,要掌握一个“度”。否则会出现一些反作用。

12 、首因效应

它是指第一次接触陌生人或事物形成的印象,起到了先入为主的作用。他给我们的启示是: 班主任刚接班要全面了解学生,尽量避免第一次留下不好的印象。

13 、半途效应

指在激励过程中,达到半途时,由于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导致的对于目标行为的一种负面影响。大量事实证明,人的目标终止期多发生在半途附近,在人的目标行为过程的中点附近是一个极其敏感和极其脆弱的活跃区域。导致半途效应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目标选择的合理性,目标选择越不合理,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二是个人的意志力,意志力越弱的人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平时多注意学生的能力培养,同时多注意进行意志力的磨练。行为学家提出了“大目标,小步子”的方法,对于防止半途效应具有积极意义。

14 、马太效应

圣经中“马太福音”一章里有一句名言:“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有的也要夺过来。”美国著名哲学家也发现同样现象即荣誉越多的人,授予他的荣誉越多,而对于默默无闻的科学家做出的成绩往往不予承认。这种现象叫“马太效应”。在好的班级里,好学生往往“爱”过剩,而“爱”过剩则好学生往往对表扬变得麻木不仁,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这种优越的社会心理环境会使他们在成长中变得非常脆弱,经不起挫折。而另外一些学生仅仅因为分数不高,成为被关爱遗忘的角落,这种人为造成的恶劣的心理环境,将会使他们情绪偏激、行为带有触发性和冲动性,这样必然引发学生心理障碍。

15 、情绪效应

开展“微笑服务”,目的是取得良好的情绪效应。例班主任多给学生以笑脸,给学生以信任,为学生成长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

16 、南风效应

有一则寓言,讲北风南风打赌,看谁能把行人大衣脱掉。结果,北风越吹,行人越把大衣裹紧。而南风徐徐,轻柔温暖,使行人自觉把大衣脱下。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他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使人的行为变为自觉。这称为“南风效应”。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尊重学生人格,讲求方法,关心人,容忍学生缺点,客观,理智。科学的处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