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是学校教导工作的基层组织,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校工作的成败。“班不好带,管理学生难”已成为眼下许多教师的普遍心声。究其根源,一方面,由于信息载体的日益增多,学生获取知识已不仅仅囿限于课堂,教师“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传统权威正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学生自身“人格化”意识日益增强,要求教育者必须“目中有人”,讲求艺术。班级群体也已经不能仅靠管理者简单、古老的指令正常运转了;再次,由于应试、升学教育的负面效应在学生身上长期沉淀,及社会不良现象的侵蚀,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意志薄弱,胸无大志,不求上进。
因此,如何有效地搞好班级管理工作,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如何增强师生感情的亲融性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认真探讨的课题。笔者在本职工作中尝试“德、情、理、章、志”班级管理五字诀收效良好。
“五字诀”是指:
以德示人 教师之天职在于教书育人,要教育学生有道德、有理想、有社会责任感和进取精神,逐步培养、形成其良好的道德、生活、学习习惯与品质,它对学生个性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尤为重要。“身教重于言教”,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师德和教师的人格力量不可忽视。教育者力求用高尚的品德感染人,顽强的毅力启迪人,崇高的精神鼓舞人。以德示人,以德育人,事实证明,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良好效果,也是学生亲师性的有效媒体。
以情感人 班级群体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每个人都是一本书,一个丰富的世界,要求教师必须耐心、细致地研读。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何开启学生心灵之窗,融洽师生关系,促进双向情感交流,是管理成败的关键所在。我的做法是循循善诱,以师生之“情”构筑教书育人的桥梁。教师脸谱不宜是一副冷峻的面具,而是自信、生动、亲切,并是传递关怀、爱心的使者。教师要用心去认识、理解、关怀学生,做到一言一行总关情。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教师要把自己的生命放 到学生的生命里去。
以理服人 不同的学生,其个人经历、家庭背景不同,年龄、个性又有差异,各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不可能一样。如何用不同“小家”的小成员来营造班级这一“大家”的和谐统一,将他们不同的意志、理想、言行、心理纳入正常管理轨道上来呢?理是关键。教师在对学生动之以情的同时还需晓之以理。在思想工作中,在对违纪学生处理时不能简单用“你必须怎样做”,“你不应该那样做”之类言词草草了事,而要依据当时教育的不同内容,学生的个性差异、师生情绪状况等,找准切入点,以理服人。当年诸葛亮力排众议,七擒孟获的故事,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服其心,而非仅服其身的成功范例。
以章律人 讲究德、情、理,并非放弃原则,恰恰相反,在管理上要严字当头。中学生正如纯净水,装在不同的容器中,就有不同的形状。管理不是凭好恶与心境的好坏,而是依靠各种规章制度,使管理工作力求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目标化,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我的做法是每学期开始,由学生结合班级实际讨论、制订各类制度与公约,以文字形式成为班级各成员的行为准则。为使公约落到实处,班级设有值周组、学检组、纪检组,在协助班主任工作的同时也体现了我“学生管理自身,集体教育个人”的治班思路,并设有《班级日志》、《学生出勤表》、《思想品德考核表》、《学习计划安排表》。天天有记载,周周有小结。“三组”、“四表”的实施,其优点在于学生既明确其奋斗方向和目标,又能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方位,形成一个不断完善、不断超越自我的积极局面。
以志激人“志当存高远”,一个胸无大志的人,一个没有追求和奋斗目标的人,就缺少前进动力,更谈不上发展。我们认为无论是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形成,还是素质的提高,都主要来自学习。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完成学习目标的途径有二:一是延长学习时间,二是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率。我曾做过实验,先将全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由学习组长负责,班委会督促,每天延长学习时间1—1.5小时,半学期后,全班学习成绩不但未见提高,而且还出现大范围的滑坡,在实验的第二阶段,在没有延长学习时间的前提下,运用激励措施,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树理想、谈追求,增强其责任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以培养学习的热情性、主动性和进取精神,时时力求将学习情绪调控到最佳的“亢奋”状态。“水击石则鸣,人激志则宏”。实践证明,激励、明志是学生完成学业任务、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它在学生全程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然,在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还宜做到“嘴勤、脚勤、手勤、脑勤”,在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同时,不断总结经验,改进管理方法,规范管理程序,完善管理体系,力求使教育教学更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