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破窗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时间:2016/6/6

高中阶段的中学生是充满活力的,同时也是很容易异想天开的年轻人,他们思想活跃,不保守,富有想象力,不墨守成规,有创造精神但又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很容易受到“气氛效应”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对周围气氛的感染缺乏正确的判断力。因此在对高中生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老师就要十分注意他们的心理变化,随时对他们的心理活动的偏向和在学校、班级管理中因为种种原因出现的漏洞进行必要的矫正和修补,以防止学生们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出现行为上的偏差,给班级的管理带来麻烦。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的“破窗理论”,就比较形象的描述了这一现象,我们如何巧妙的把这一理论运用到班级管理中,使我们对高中生的管理做到防微杜渐、井井有条呢?

一、“破窗”理论的意义及启示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做过这样一项试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比较杂乱的街区,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他把停在杂乱街区的那一辆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摆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也安然无恙。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在这之后,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依托这项试验,提出了“破窗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未得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那么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破窗”的出现,它会助长人们的四种心理:第一种是“颓丧心理”。坏了的东西没人修,公家的东西没人管,很多人对社会的信任度就会随之而降低;第二种是“弃旧心理”。既然已破废,既然没人管,那就随它去吧;第三种是“从众心理”。律是大家的律,法是大家的法。别人能够走,我就可以走;别人能够做,我就可以做;第四种是“投机心理”。“投机”是人的“劣根性”之一,尤其是看到有机可乘或者投机者占到“便宜”的时候。
“破窗理论”在班级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它给我们的启示是:班主任老师首先要建立起完善的班级管理机制,创建和维护有序的班级教育管理环境,这个环境一旦受到破坏,必须及时修补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的漏洞,否则将会暗示和纵容更多的人去破坏。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无序的班级管理。

二、班级管理中常出现的“破窗”现象
  1. 一日常规中出现的问题

一日常规包括考勤、两操一课、卫生、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等,在之中出现迟到、早退、逃避课间操、眼保健操、穿奇装异服、佩戴与中学生不相适宜的首饰、逃做卫生等的现象时有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一些调皮的学生总是会把做这些事情看成是个性发挥的最好表现,如果无人及时制止就会迅速蔓延开来。所以,当这些现象发生以后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一种小事情而置之不理,更不要放任自流,而是一定要抓住第一个就不放松,及时处理,以避免其它同学因为没有及时处理而出现效仿的情况。
  2. 课堂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由于学生进入高中后,他们有很多方面不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因为兴奋在上课时与同学讲与课堂无关的话、因为好奇在课堂上与同学不适时的进行“交流”、由于时间较紧来不及吃早餐而带食品在课堂上吃、由于学科增多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甚至抄袭别人作业、由于学习紧张又处理不好玩与学的关系,在课堂上睡觉、不听老师安排、与老师顶撞、学习上没有刻苦钻研精神,却玩小聪明或投机心理的存在等都是常见的现象,这些现象每一个看起来都不是致命的问题,但班主任老师如果没有及时的加以妥善处理解决,它将使整个班级产生一种颓废的心理,给班级管理和学习进取心的树立带来无穷的后患。
  3. 集体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集体活动是培养学生的生活热情和集体主义的情感、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情操的好时机,是培养积极向上的班风和奋发图强的学风的好契机,班主任一定要牢牢的抓住这个契机,做好建立良好班集体的准备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有人因为不重视集体的利益或集体意识淡薄而无故不参加、在活动过程中不愿意受约束而违反活动纪律和活动规则、在活动的公共场所不注意爱护公共卫生、活动中行为语言不文明引发矛盾、活动过程中不听安排自行其是等,其中的任何一项如果没有及时制止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泛滥和蔓延开来,这对集体活动本身是一个破坏,更重要的是对良好班风的形成将起到非常不利的影响。
  4. 班级管理制度和学校管理制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班级管理制度和学校管理制度中都有可能出现制度不健全、不合理等的现象,也会出现班级管理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才发现与学校的管理制度相矛盾的现象,学校整体的管理制度与个别班级的具体情况发生冲突的情况等都有可能发生,当这些情况发生之后班主任老师如果没有及时地进行调整和改进,可能在以后的管理中会出现更大的漏洞,给班级管理和学生的学习生活都带来不利的影响。
针对以上班级管理中出现的漏洞,班主任老师应该怎样去及时有效的处理,对那些被“打破的窗户”如何进行修复呢?

三、对“打破窗户”的修复

威尔逊和凯琳在提出“破窗理论”的时候,就指出了这种现象之所以存在的前提条件就是对“打碎玻璃的窗户”没有及时进行修复。也就是说,只有在“破窗”没有得到及时修复的时候,“破窗理论”才会应验。如果对于这样的“破窗”啥时出,啥时修,出一扇,修一扇,则这种情况就不会发生。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如果能够把班级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如何对这些现象进行修复,是做好班主任工作必须重视和进行研究的一个课题。

首先,要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切实可行的班级管理规章制度。我们是生活在法治社会中,我们的任何行为都应该是有法可依、有规则可循的。学校的管理是有法可依的,班级的管理也应该有“法”可依,其可依的“法”就是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根据本班实际制定出来的班规班约。班主任老师要在对学校的制度和班级的实际都有了全面了解的情况下,充分发挥班团干的作用,全面了解学生的要求,并把学生的要求和本校本班的实际结合起来,如条件允许,还应该充分征求家长意见的情况下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班级管理制度,以作为全班同学都必须遵循的“法律”。对学生不良行为的任何处理都不要带有随意性,以严谨的态度面对学生,使全体学生从思想上树立起遵章守纪的意识,按照校规班规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样就不会让学生产生“颓丧心理”。这是要及时修复“打碎的玻璃”的前提。

其次,对“打碎玻璃”的行为的处理要及时。这些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处理时间不能超过一天。如迟到、抄袭他人作业、不做卫生、违反课堂纪律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等,对这些行为的处理最好就不要超过中午,至少也不能超过下午,绝对不能超过当天,否则就有纵容之嫌,给别的同学留下可以效仿的机会。如果当天不能及时处理好,第二天就可能有同学仿效,从而使这些现象泛滥起来,增加处理的难度。第二类必须在第一时间及时处理,不得有任何的拖延。如集体活动中出现的违反活动现场纪律、不听从活动指挥者的指挥、在同学中散布不和谐言论以挑起事端、早退、课堂上与老师无理取闹等“打碎玻璃”的行为,就应该在当时,在现场就马上处理,如果拖上十分钟二十分钟,那从众的心理就会使另一些同学去效仿,造成老师无法控制的局面,使整个活动秩序和活动效果大大的受到影响,既影响班级的活动成绩和活动效果、又影响班级的形象和班级荣誉,使学生缺乏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从而影响老师对班级的领导培养和积极向上班风的形成,也影响同学积极向上的信心,造成班级管理的混乱。第三类要在取得“合法”的支持后处理。比如考试中的作弊行为和学生校外的违纪行为等,首先要有学校的明文规定作为依据,由学校有管辖权的相关部门来处理;其次必须要为有关部门的处理提供确凿的证据。在学生的违纪行为发生后,要交由学校处理,班主任老师一定要掌握第一手材料,掌握好班级处理和交由学校有关部门处理的界限,千万不能小题大作,以免造成学生和老师之间的隔阂。对违纪学生的处理结论要有说服力和警示作用。就是处理结果要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程序合法,手续清楚,目的明确。同时对其他试图仿行的同学在心理上起到震摄或警示的作用,这样就可以避免“从众心理”的泛滥,做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既惩戒了犯错的同学,又教育了其它可能会犯这种错误的同学。

再次,利用学生组织和班团干来管理班级,在第一时间就堵住随时可能发生的“打碎玻璃”的漏洞。在课堂上或活动中处于第一线的首先永远是学生自己而不是班主任,所有事件的发生在第一现场的都是学生,是学生中的班干和团干。班主任老师要培养和利用好班团干这些有利的因素,把他们作为自己管理班级的有力助手,为自己的班级管理充当前线战士。在这方面魏书生的管理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他让不同的学生来分别承包班上不同的事务,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责任范围,每个人都是管理者,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需要他人的帮助和协作,这样同学之间在出现“打碎玻璃”的漏洞时,就会从自己的管理角度去理解和帮助别人,既提高了自己的管理能力,也增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信任,很多问题就会在学生管理的范围内解决,老师在班级管理中就会显得很轻松了!

第四,注重处理结果对其他学生的影响作用。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对问题处理后都要对全体学生有一个明确的交代,使每一个学生都对被处理的同学为什么会被处理,处理的结果怎样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自觉地去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视和对照,看自己的哪些行为有可能会演变成为被处理同学的行为、哪些思想有可能会有被处理同学的行为的发展倾向等,从而在生活学习中自觉的去检验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起到防患于未燃的作用。另外,对学校和班级的一些规章制度的明明白白的执行,也在班上起到一个宣传普及这些规章制度的作用, 使每个学生都学会“依法办事”,消除他们心中存在的某些侥幸和投机的心理,使班级管理进入“法治”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