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为不断地提高管理水平,作为校长必须不断学习管理理论,总结管理经验,探索管理艺术。管理艺术是建立在一定知识和经验基础上随机应变处理问题的一种技能,是在原则的基础上,展示着一种灵活的美,是管理方法巧妙而卓越的运用。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课程设置的改革更新,旧的管理模式与新时期学校工作矛盾不断深化,因此更新校长的管理理念已成了新时期的迫切要求。笔者在本文中试就新形势下学校管理艺术略陈浅见。
一、学校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1.弹性原则
学校的管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而变化的动态过程,为了及时适应各种可能发生的变化,学校管理必须要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有效地实行动态管理。
2.动力原则
管理动力分为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两类。物质动力就是以工资、奖金及生活福利等物质刺激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精神动力是通过信仰、荣誉、民主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等来提高教师的自豪感、成就感,培养教师的主人翁精神,满足教师的精神需要。
3.效益原则
管理活动能否取得效益,取决于两个因素,即目标和效率。目标决定效率的性质(正负)和大小;效率决定效益的大小。目标正确,效率越高,效果越好;目标错误,效率越高,负效果就越大。
二、校长素质与学校管理
有人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确只有好的校长才能办好的学校,校长素质的高低与管理效果是紧密相关的。作为校长,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素质才能更好地提高管理效果?笔者认为应包含如下五个方面:
1.1作讲艺术,善于协调
校长是学校的统领,搞好“协调”是校长的工作内容之一,掌握协调艺术是校长内在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工作中注意内外、左右部门以及人员之间的关系,求得方方面面的理解与支持,创造出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大家齐心协力,拧成了一股绳,形成了全力支持学校、办好学校的合力。校长能将所有的关系协调得好,学校就有活力,就有发展前途。
2.用人重才干,善于用人
学校的工作同社会其他工作一样,用好人是工作成败的关键。校长在用人上既要注重“才”,更要注重“德”,真正做到用好一个人,配好一班人。学校中关键的岗位要用“能人”,对教师要有一套完整的考核评价机制,在无形中使教师自我加压,从教学理论上深挖,从教学基本功上下工夫,千方白‘计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正常的工作中就看不到教师串岗现象,每人都在忙自己的事情,也就不需要为每天的考勤而忙碌。所以,这样的校长就会“点将”,在用人观念和用人导向上真正起到“帅”的作用。但从另一角度上说,学校的T作同社会其他工作又不一样,它是造就人才的“.工厂”,“产品”质量如何,决定于“工厂技术人员”的素质,校长把精兵强将用在尖端岗位上,学校创造的奇迹就不难理解了。
3.作风求务实,实事求是
校长要为教职工做实事,真正把教职工的困难视为肩上的重负,做到工作服务两手抓,让教职员工满意。我想,作风务实是校长觉悟和水平的直接反映,校长首先要做有影响、能带动全局的大事;还要建立一个动态的有利于竞争的管理运行机制。毋庸置疑:校长既是领航人也是掌舵人,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稳定的、有生气、有活力的工作态势。
4.理念再提升,敢于创新
开发人的创造潜能,提高人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校长首先应成为创造型人才。校长应着眼时代要求,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力,更新知识,成为专家型、创新型校长。校长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迅速接受信息,加工整理信息,使自己始终站在发展教育理论前沿。如果校长们都能保持更新的头脑,能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摄取前沿的学校管理理念,这就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注重自身修养,树立威信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领导者的指示、命令能否产生作用,取决于被领导者的认可。取得被领导者的认可,需要领导者及其组织的威信。威信是领导者的一种人格力量,是由领导者的经验:知识、能力、品格、意志等素质形成的综合效应,其中尤以品格、意志最重要,能影响到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引力。作为小学校长,只有坚持品格陶铸、意志锻炼,将个人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将权力影响与非权力影响和谐地统一起来,为人正派、作风民主、公正廉洁、待人宽厚、心胸宽阔、乐于助人、勇于奉献、开拓进取、正直公道、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平易近人,才能赢得大家的信赖,学校广大教职工就会觉得他可亲、可近,并自觉以他的品格作为调整和修正自己品格的标准。所以校长只有在教师学生中树立威信,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管理功效。
三、学校管理的两点策略
1.以人为本,促进发展
现代管理学理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基于对人的两种基本看法:一是“复杂人”假设,认为人是复杂的,每个人都具有许多需要和不同的能力,因此有效的管理必须根据不同的工作采取适当的管理方式和选用恰当的人,对不同需要和动机的人必须安排不同的工作并采取相应管理方式。二是“决策人”假设,认为人都是具有意志自由的、能动的决策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意志,都有通过选择而适应环境的能力,都愿意承担一定的责任,人的决策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因此,管理不仅在于尽力满足人们的经济需要,而且更重要的是积极吸收教职员工参与管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应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教师、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力量;二是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其他一切工作须服从这中心;三是管理就是服务,这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四是学校管理同样具有一般管理活动自身的要求,即按照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高效率、高质量、合法地开展管理活动,所以,积极推进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是新的学校管理理念题中应有之义。
实行以人为本,能使师生员工意识到领导与组织对他们的重视和信任,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感,摆脱以往的消极、被动依赖的状况,这不仅有利于师生员工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而且也有利于他们的成长与发展,从而保障学校管理向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2.动机激励,提高效果
人都是需要激励的,针对学校管理而言,激励能够更好地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效果的目的。激励是指激发入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在某种外部刺激的情况下,使行为都获得某种内部的推动力,始终维持一个进取、愉快的状态。学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员工积极性的发挥程度,激励已成为管理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环节。
(1)建立完善学校激励机制。要从实际出发,树立切实可行的具体目标,目标要有“挑战性”,增强目标的激发力量,使目标更具吸引力。同时,目标设置必须与满足人的合理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激发人积极活动的动机。管理者要把学校整体目标与被管理者个人的志趣、实现学校目标与发挥个人长处结合起来,且组织统一的目标去激励每个成员,使学校的整体目标转化为每个成员的个人内在目标。
(2)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物质激励是运用工资、奖金、住房等经济手段和方式来组织、调节学校管理活动,实现管理职能的一种方法。物质激励是管理经济活动的基本工具,它对学校管理有重要作用,当前应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同时,人作为社会动物,是有思想、有感情、有自觉能动性的主体,除物质需要外,还有精神需要,包括人的情感需要、发展需要、成就需要等。精神需要是人需要系统的主导需要,它对于人来说比物质需要更重要,其激励效果更为显著,影响更为持久、深远。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各有其特点,各有其独特的作用,不能互相代替,管理者必须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同时,根据人的需要系统层次结构的特点,在当前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的大背景下,更应重视精神激励的手段和方法的运用。
总之,学校管理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作为学校的校长应遵循一定的管理原则,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善于根据新形势对学校管理状况做出正确的判断,正确把握好管理方向,掌握正确的管理方法,才能提高管理水平,创办一所好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