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及招生录取制度的改革,牵动着无数老师、家长、学生们的心。自2014年国家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来,国家以上海、浙江两地的高考改革为试点,积极探索推进高考改革。 从目前进展情况来看,全国大部分省份都已出台了高考改革的方案,那么这些省份,分别将从什么时候开始高考改革的试点,主要的趋势和动向是什么?将会产生哪些影响?家长、老师应该如何应对呢? 时值两会召开之际,教育部长陈宝生做客《央视部长之声》节目,针对上述问题做出解答: 陈宝生部长谈高考改革小目标 陈宝生:教育改革是有周期、渐进式的 高考改革的很大特点,就是体现了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改革方法论,小步快跑、循序渐进。 陈宝生部长在接受采访时,就特别强调:“教育改革是有生命周期的,它是渐进式的,大体上三年一个周期。” 并且跟大家说到今年高考改革的“小目标”。 一是抓好上海、浙江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总结经验,为全面推广做好准备。 二是做好全国高考招生改革,确保考试过程的安全和招生信息的安全。 三是准备在北京、天津、山东、海南这四个省市,开始进行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试点,探索一些新的路子。 最终的“小目标”是,经过这么三五年时间的努力,能够建立起一个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体系。同时,也能够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各个学段、各类教育能够互通互认、互相转换的终生学习的立交桥。上海、浙江:“3+3”模式 2017年高考,上海、浙江这两个高考改革排头兵的考试科目采用“3+3”模式。所谓“3+3”,就是除语数外3门主要科目外,再选三门选考科目。但在确定三门选考科目的方法上,上海和浙江的方案略有不同。 上海采用“6选3”模式,即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作为考试科目。浙江则采用“7选3”模式,除了以上所提到的6科,还多了“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这一科目。另外,浙沪两地外语考试均提供两次考试机会,两地高中生可选择其中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而评价一名学生,不仅仅注重“考三天”,还要“看三年”。怎么“看三年”?除了统考之外,将推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北京、海南、山东、天津:高考改革蓄势待发 北京、海南、山东高考改革方案也将采用“3+3”模式,确定选考科目实施方案与上海类似,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考生高考成绩将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必考科目的成绩与3门选考科目的成绩构成。外语同样提供两次考试机会,以最好成绩入分。 天津的改革方案大同小异,只是在原有的英语听力两次考试的基础上,实行高考英语笔试两次考试,取笔试和听力各两次考试中较高的分数,计入高考总分。 2018:高考改革启动井喷年 2018年将是高考改革启动井喷年,广东、安徽、河北、江苏、山西、西藏、辽宁、黑龙江、贵州、四川、吉林、重庆、湖北、福建、湖南、青海、江西、河南、内蒙古等十九个省份将启动各自的高考改革方案。 其余省份除新疆未公布高考改革方案外,宁夏、广西、陕西、甘肃、云南等五个省份的改革则将于2019年展开。 不断改革中的高考 着力点在哪里? 高考改革浪潮即将袭来,学生、老师、学校想要应对得游刃有余,应在何处着力? 着力点一:力破“一考定终身” 几乎所有的高考改革都打破了旧时的文理分科,采用“3+3”模式。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数外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门选考科目成绩组成。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合格和不同等级来评判,每一门课程学完即考,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外语科目则提供两次考试机会。 着力点二:力破“唯分数论” 高考改革方案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升学参考。怎么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将考查学生品德养成、身心健康、兴趣爱好、实践能力等方面发展情况,促进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着力点三:力缩“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差距” 为了缩小入学差距,促进教育公平,高考改革后,将提高中西部和人口大省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已经在实施的专项计划和“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均已初见成效啦。 着力点四:力除“加分造假、违规招生乱象” 高考改革方案给加分做“减法”,对高考加分进行了一场大“瘦身”。2015年,全国性鼓励类加分项目全部取消,地方性加分项目减少63%。自主招生也被挪至高考后。 着力点五:考试将确保考试信息的安全 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接受采访中强调,今年的高考招生改革,一定要做到确保安全,即安全性。确保什么安全呢?有两大安全,一个考试过程的安全,另一个是招生信息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