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效应是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这一理论经由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于1968年提出,后就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和科学等领域。它出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亦即一些个体、群体或地区,如若先于其他个体在一些方面获得哪怕是非常微弱的成果,就会产生一种比较优势,从而会有更大的几率获取更大的成功和进步。它深刻揭示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富的更富,穷的更穷,两极分化愈来愈严重。
同样,马太效应也适用于教育领域,但在学校作用方面往往是消极的。例如,一个行为习惯较好、自我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甫一入校,班主任就会关注他并会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他足够的重视和机会——任命其担任班干部或课代表、经常点名回答问题、口头表扬、要求其他同学向他看齐等,无形中会让这些学生产生更强的自我约束力,发展得更好,逐步成为更优秀的学生。而一个调皮、爱动、自觉性不强的学生,则会引起教师、家长的反感,批评之声不绝于耳,想要一句表扬几乎不可能,常常被当作“反面教材”。越是被批评得多,他的信心就越受挫,表现只会越不好,长此以往,出现恶性循环,两极分化问题愈加凸显。
早在两千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一个非常具有人文关怀的观点:“有教无类”,倡导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给他们成长的机会和空间。在当今倡导和谐校园、平等育人新理念的趋势下,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给那些不被关爱、不被重视的“差生”更多的改变机会,是需要每个教育者重视的问题。
不忘初心 公平为先
许多教师在初入职场时非常有干劲,不吝付出热忱和心血,将一腔热情灌注在学生身上,不忘初心。作为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教师,理应时刻记得自己作为一名班主任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因为一个小小的举动都可能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韩愈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随时代的发展,教师的身上被赋予更多的时代属性,不仅要传授知识,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更应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大多数学生的基本发展,尤其是一部分总是被忽略的学生群体。
班级事务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班级学生性格迥异,有不同的问题。这时班主任要做的是静下心来,分门别类,归置问题,逐一解决,即适当关注“优等生”,适时推拨“中间生”,重点关注“后进生”。相比前一种只关注“优等生”的情况,班级工作另一容易出现的误区是,班主任过分关注“后进生”,进而导致另一种形式的马太效应的出现。所以,教师要尽量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班集体中,班主任要尽可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名学生,“一碗水端平”。既不漠视“后进生”,也不偏袒“优等生”,更不能忽视总被堂而皇之遗忘在角落的“中间生”。
公平公正既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点,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优等生”(包括班干部、课代表等)犯了错误,也要严肃处理,绝不姑息。对于那些学习比较差的学生,则要注意切忌伤了他们的自尊,应心平气和地对其进行说理教育,耐心地引导他们积极地改正错误,关注其后续反馈。如果发现他们在犯错后有了哪怕只是一丁点儿的微小进步,也要适时大力表扬,让他们重新找到自信心,这是消除马太效应的根本所在。对于一些基本不会出现什么问题的“中间生”,也应予以适当关注,因为这些学生往往在九年级时容易出现心理失调。唯有如此,方能算得上公平公正。
耐心呵护 搭建平台
在班主任工作中,教师要尝试给更多的学生以成长锻炼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班级事务管理工作。借鉴其他优秀班主任的经验,我在班里采取了班干轮值的做法,即由全班学生轮流担任班干部,任期一个月,在任期间管理班级并处理班级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这个设想的出发点是好的,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但在实施过程中却遇到很多阻力。比如,部分学生不愿担任班干部,部分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个人资质难当重任,无法处理好班级事务。
在学生的支持以及我的坚持下,这些问题都逐一得到解决——开诚布公地跟学生申明这样做的目的和用意,是为了让他们能够在初中阶段体验一次做班干部的感受,并能从中得到锻炼。此番交流之举得到学生的全力支持,后期细化、具体的事务安排会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及时调整。前期,我们会做好充分准备,制定班级总体目标、班级分块目标(学习、纪律、卫生、考勤等),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特长安排相应的职务和任职时间,给他们足够的时间熟悉业务流程和进行心理建设。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会跟进相关前后任的工作交接——前任有义务带下一任,直到他熟悉业务为止。这样的“一带一路”,一方面加深同学间的感情,另一方面也可有效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立足学科 放手学生
我既为班主任,也是班里的语文教师。所以,德育课堂不仅是一周只有一次的40分钟的班会课,还包括语文课堂。语文的学科特性使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甚至可以让他们上台当“小老师”,有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毕竟来自农村的学生,从小到大基本上没有太多展示自己的机会,缺乏锻炼的一个直观后果是这些学生特别缺乏自信。没有自信,何来成就感?没有成就感,何来做事的热情?很多人是“趋光”的,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认同。
对于这些“积贫积弱”的学生,仅靠几句表扬很难真正地打动他们,要尽可能地搭建平台,让他们自由自信地成长。因此,依托语文学科,我在每节课正式上课之前开设了“三分钟演讲时间”,每天请一位学生上台演讲,主题不限,时间限定在三分钟以内。对此,学生既紧张又充满期待,早早就开始了准备工作。有时上课匆忙忘记这个事情,他们会不依不饶,一定要补上才肯罢休。上台的学生,有些准备充分,落落大方,挥洒自如,收获掌声无数;有些内向胆怯,结结巴巴,但在同学报以热烈掌声后似笑似悟。一学期下来,很多原本内向害羞的学生,渐渐地活泼了起来。
马太效应看似消极,但如果正视它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并有意识地主动克服,班级工作肯定会更得心应手。
班主任,美其名曰“主任”,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小的主任了。班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琐碎繁杂,往往吃力不讨好。但如果沉下心来,依托理论的指导,肯定会乱中有序。毕竟,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的最大财富就是实践。若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相信班级管理工作一定会势如破竹,再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