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积极倡导尊重、平等、以人为本等理念,要求教师“放下管理者的架子”、“蹲下来看学生”、“带上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促使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然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现象,表现为过分注重学生的“活力”与“自由发展”,不敢否定学生的行为,就怕“冷眼里有牛顿,讥笑之中有爱迪生”。这样的尊重.是否有助于学生个性的选择与发展呢?这不得不让我们对“尊重”这一教育理念进行一次全方位审视。
一、校好音
新课标在其“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弹奏“尊重教育”之弦前,应仔细校好“尊重教育”之音。
1、“尊重教育”就是要尊重教育规律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按教育规律办事而不是按个人主观愿望去实现每一项教育活动,要尊重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让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为学生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
2、“尊重教育”就是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教师要改变过分强调统一的教育观念,尊重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因材施教。这意味着接纳学生.接纳学生的个性,接纳学生的思想,接纳学生独特的创见,还要接纳学生的内心感受。然而,对学生的尊重并不等于教师不能拥有自己的观点,而是在坚持自己观点的同时,仍然能够给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仍然能够给学生以鼓励。
3、“尊重教育”就是要悉心呵护学生
让受教育者产生一种高度的学习自觉性和道德自律性,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价值与尊严,从而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向前发展。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通过教育和社会的影响都能够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尊重学生,是教师从内心深处始终对学生未来的成长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学生的发展怀着积极、善良的期待,并给予热情的帮助。
4、“尊重教育”就是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不能把学生当成知识容器强行灌输,不能把学生当成木偶任意操纵、控制,而是要激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发表见解,甚至质疑教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5、“尊重教育”就是要把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越是尊重越要严格要求,严格要求是尊重的具体体现。对学生一些不正常的需求和违纪行为不仅不应尊重,而且应严格禁止,严肃地批评教育,对情节、性质严重的甚至要给予处分,这样做是对受教育者在尚未认识到其人性尊严的情况下进行的终极性尊重。
二、找准点
1、培养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对教与学双边活动的敏感性,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情景中特别是意外情况下,快速反应,随机应变,及时采取恰当措施的综合能力。一个具有教育机智的教师通常有如下的表现:(1)善于因势利导; (2)善于随机应变;(3)善于对症下药;(4)善于掌握分寸。
教师的教育机智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教育活动和教育环境中,经过磨练与感悟而逐渐获得的。它同时依赖许多条件,比如高度的责任感,对学生爱护、尊重和公正的态度,冷静、沉着的性格,对学生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了解等。它与教师的诸多良好人格特征联系着,是教师多种能力的集中体现。因此,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丰富学识,积累经验,逐渐培养起较高的教育机智能力。
2、回归教学常态
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倡导让我们的课堂回归生活,要求教育提供给学生顺利成长与发展的土壤,要求教师的教学成为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的育人行为,使课堂充满学生情感、智慧、人格成长的阳光雨露,最终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的绿洲。因此,走出教学误区,回归教学常态,应是课堂生活化的前提。
课堂回归常态,走进生活,不是以不负责任的降低教学质量为代价,而是将耗时费力而形成的短暂的教学精彩转为持久的、经常性的精彩。这种精彩,不以功利为目的,而以育人为目标;这种精彩,并非完美无缺,但它令人信服,能使教师增强教学成功的信心,使他们通过努力,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与教学条件下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3、实现教学民主
我们应顺应时代与学生的特点,做一名民主型的教师,努力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师生人格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富于爱心的交流。课堂的民主性不仅应体现在师生关系的情感和谐上,而且还应体现在对教与学关系的矛盾处理中,使学生以宽松的心态、自主的思维、亲历认知过程,让学生因能主动获取知识与技能而对学习充满自信。
4、追求过程真实
“什么样的教育最有价值?能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感受到真实生活的教育才是最有价值的教育。"因此,“真实”是课堂不竭的生命力。
融入真实生活。在新课程的课堂中,应当开放我们的课堂,让外面的“水”流进来,让里面的人走出去。因此,我们要勇于打破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界限,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的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空间和时间.将课堂融人真实的生活。
重视学习过程。课堂教学应提供给学生认知冲突的机会,使学生体验主动获得知识的乐趣。
关注课堂细节。没有细节,就不会有育人的过程。而细节的育人价值呈现方式不具有明确性,它往往转瞬即逝,需要教师慧眼发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投射在学生心灵与言行中,如果教师能关注细节,善于发现细节中的育人价值,便能在看似不经意之中,增强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趋力。
5、正视个体差异
就学生而言,实施“个性化"教育,发展学生个性潜能,是对人的价值主体地位的尊重。
尊重个性差异。学生智慧的多元化,他们在不同的领域有着层次不同的发展。如果我们忽视学生是有着不同家庭背景、不同认知方式、不同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的生命个体,不问青红皂白“一刀切”,必然会抹杀学生的个性差异,从而培养模式化的“产品"。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给每个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促进学生多样性发展。
承认程度差异。以往的教学往往忽略了学生因各种原因造成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站在学科本位的位置上,对学生作出片面的评价,从而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感情。我们应当充分承认学生的程度差异,为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让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同时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把住度
1、建立规则
新课程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要以生为本,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特的个性品质。然而,课堂作为整个班集体主要的学习活动场所,一定的课堂纪律要求是不可或缺的。在某种程度上,课堂规则比尊重更重要。
一个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人们共同遵从大量社会规则和契约基础上的。而课堂,是所有学生共同学习的一个小型社会,所以严格而明确的课堂纪律要求,正是课堂这个学习场所的“社会规则”,是所有课堂成员,包括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无条件遵从的。严明的课堂纪律要求,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遵从规则意识,从而使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处理和协调自己的个人权益与集体(他人)权益之间的关系。
尊重学生的课堂权益,并不代表对课堂纪律无序与无度的漠视。合理的课堂纪律要求其实正是对所有学生正当的课堂权益提供有力保障的基石。因为只有懂得尊重别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只有当所有学生的整体课堂权益得到了切实保证,个人的课堂权益才具有现实的意义。比如,如果所有学生都漠视课堂规则的意义,没有养成尊重他人和倾听他人的习惯与意识,随时随意地打断他人的发言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则课堂讨论就无法顺利和深入地进行,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方式的养成,课堂也会陷入混乱和失控。如果教师也没有正确的课堂纪律观念,对课堂纪律缺乏严明的要求,那么将导致“课堂活动热热闹闹,学生头脑空空荡荡”的不良后果。
合理的课堂纪律要求,正是在限制学生部分课堂言行的基础上,达到规范学生课堂言行的目的,从而实现所有学生的课堂权益最大化,这也是现代社会规则意识的精髓所在。合理的课堂纪律要求,能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尊重他人意识、与人合作意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引导学生合理地张扬自我、释放个性,从而逐步培养学生作为一个现代社会公民所应该具备的良好的规则意识。
2、适度惩戒
尊重教育不能走向极端,该惩戒时还是要惩戒。
惩戒不同于体罚或变相体罚,惩戒是指对学生某种思想行为给予否定性的评价,惩戒能够让学生体验羞愧、痛苦、焦虑、畏惧和悔恨等感觉,从而使学生分清是非、善恶和美丑,并通过努力去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惩罚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上小学的时候,曾偷偷地杀死了校长家的狗。但麦克劳德遇到了一位高明的校长,他因此所受到的惩戒是:画出两张解剖图——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结构图。正是这个包含着尊重和宽容的惩戒,使麦克劳德从小就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因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合理的惩戒制度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抵抗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如果我们明知道是学生错了,还在尊重的名义下迁就他们的错误行为,那就大错特错了,是真正不尊重学生,甚至是渎职和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