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从经典中探寻教育的智慧

时间:2013/12/16

现在,人们动辄就用“全新理念”、“新课标下的新……”、“截然不同”来描述一种新的教育观念或举措。这是否多少有些夸大其辞,不切实际,甚至耸人听闻,笔者不敢妄加评论。的确,社会在变,教育也在发展变化,但总有一些亘古不变的东西。譬如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但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恐怕什么时候也不会过时。如果教育中没有爱,没有真诚,任何模式、任何方法大概都很难奏效,不管他有多么的新。

教育的道理,其实都是些大道理、朴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话。譬如说,要尊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成人”应优先于“成才”、因材施教等等。道不远人,大道理就不难悟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古皆然。教育的智慧,大都是缘于一些古老的智慧。古老的智慧存在于经典之中,经典往往比时尚更接近其实,因为它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和一代又一代人的社会的实践。

现在人们普遍追求创新,迷信所谓的“新”——“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新角色”、“新”就“时髦”,有了新课标,就当有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管理模式,新的班主任工作方法等等,于是新充斥在我们的生活空间。我们不应排斥“新”,但问题是“如果穿新鞋走老路,如果‘新’没有旧的根基,缺乏对历史的承接,所谓的‘新’,恐怕只是障眼的烟云,而并非货真价实的创新。”①这些年,换汤不换药的改革见得多了,最终还是觉得“老”的厚实、可靠。

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智慧是依存于经典之中的古老的智慧,那么,我们所做的不当是媚俗、赶时髦,所能做的当是回归经典,、涵咏经典,做到“守经答变,反本开新”,“守经”是为“答变”,缺失了“守经”,“答变”也缺乏了根基,“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自然的道理。

古老的智慧理解起来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信念和行为。它需要点点滴滴的浸染、涵养,经年累月的尝试、摸索、积累和深化,它是需要反复的咀嚼、再三的琢磨,需要“虚心涵咏”,做到“学、问、思、辨、行”的有机结合,才能从微言中晓其大义。

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智慧融入经典之中,那么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尤其是做班主任的语文教师当以回归经典作为要务。有人总是琢磨如何打着改革的旗号,挂着创新的牌子,谋求一点话语霸权,并不是真正的探索真理。回归经典,让我们在思考教育问题时,多一点历史意识,少一点媚俗虚妄;多一份智慧薪传,少一些表面繁荣。

如果我们能过回归经典,那么我们当会领悟到教育智慧的意蕴,并以此自觉与不自觉地打磨自己的教育行为。

《诗序》中说:“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冯友兰说:“诗亦是一种艺术,照以上所说之理由,任何一种艺术,皆可有教育的功能,皆可以作为教育的工具。不过有些艺术,因其所凭借工具之不同,其感人或不能如乐之普遍耳。艺术作品是美的,道德行为是善的,用美的艺术作品,以引起道德之行为,此之谓‘美善相乐’。”②这些言语,不难让我们体悟到经典中的教育智慧,沉淀于经典之中的教育价值。或许语文老师更应有如此认识。

如果我们缩小范围,语文教学回归经典,探寻教育的智慧,那么我们不难发现这并不与语文教学的本体任务想矛盾。“学习语言”是语文课的个性和本质特点已成为共识。但“学习语言”并不排斥(也离不开)内容(义理)。语言是个载体,它承载着情感,承载着文化,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自然就接受了思想、情感和文化。

读书养身,知言养气,陶冶良好的个性,在读书中“修身”,塑造自己完美的人格,然后通过自己去影响别人,达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学习语言,养“吾浩然只气”,此气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人有了这种正气,就能形成良好的个性,挺直腰杆,规划人生。当然学习语言的根本任务,接受其中义理等都是派生的任务,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是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的,如果离开语言去追求“人文”,那么必然造成语文课的异议。这点历史教训已经够深刻了。

回归经典,可以探寻到教育的智慧;利用经典,可以让学生受到智慧的教育。一个读了一些书,从经典中走来的教师,更或是班主任,他的教育当是智慧的,有效的,经久的。以从容的心态与气度,打磨经典、打磨自己,或许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索真理,服膺真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