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内涵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学校品牌的根本价值所在。文化内涵的形成在于一个学校发展历史的积淀,而使一个学校特定的文化内涵得以拓展与不断提升的,还在于教师专业发展。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的素质和生均图书量对学生进步的影响最大。所以,在教育发展中必须首先考虑教师专业发展,这样才能使学校发展不断攀上文化制高点。从中外教育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热爱学习、提高自我、追求进步等都是优秀教师所具备的必要素质。试想,如果教师停滞不前,吃老本,专业上不发展,就意味着学校将停滞发展甚至后退。
一、教师的发展与学校文化的关系
学校文化的引领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良好的学校文化对人的内在深层次的心理结构的完善、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塑造、心理健康、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有着重大的影响力;良好的学校文化,使人学会怎样做人,使人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提升民族的人文素养,提升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
学校文化建设应遵循“整体规划,分期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做到校园建设营造独特的文化气息美、绿色植物营造环境美、名人佳作营造艺术美、人际和谐营造文明美,使校园形成有文化、有特色、有竞争、有创新的现代特色学校。
在学校文化诸元素中,首先是精神文化。一个学校的校风是精神文化的最直观的体现,包括师生的精神气质、举止言谈;其次是教师文化,教师是校方与学生的纽带,同时也是学生文化的一个有力引导与支持者,对学生而言,教师往往要扮演一个领路人的角色。
二、教师的发展与学生成长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在知识上,教师是较多者,学生是较少者;在智力上,教师是较发达者,学生较不发达者;在社会经验上,教师是较丰富者,学生是欠丰富者。教师之于学生有明显的优势。教师的任务是发挥这种优势,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丰富社会经验。这一过程并不是单项传输过程,它需要有学生的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参与,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它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这个个体是具有主人翁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而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建立在有利于学生发展意义上的严格要求和民主的师生关系,不仅师生关系和谐,而且学习效率高。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从教学的角度看,师生关系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的互动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更是思想的、人格的影响。在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中教师的角色转变:由“课堂主宰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识灌输者转向人格培育者,从单向传递者转向对话交流者。
三、教师的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关系
名师造就名校,名校产生名师。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也是教师与学校共赢的局面的一种氛围。有人给出了这样一个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由执行者变为决策者、建构者,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要实现这种转变,学校层面上就必须创造条件:1、给教师自主发展的弹性空间。教师如果被圈定、束缚在规定学习内容之内,这将使得教师疲于应付,从而迸发不出自主学习的热情。2、培训内容想教师所想。教师培训虽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的科学性,主张理论指导实践,但更应该注重技能的实用性。比如,在对班级调皮学生的处理上,我校采用了换位思考法;在教师业务培训中,采用随堂课的全程录像,让教师回看自己的课;举办教师的基本功比赛,让骨干教师举办如何听课、如何写教学设计的讲座,让师德高尚的教师作师德讲座等。
总而言之,一个教师必须多学习,多读书,才能不断地发展。而学校,则要在教师发展的基础上,着眼于文化熏陶,激发教师内在的发展需要,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到教育文化高度,并着力于将此转化为学校文化发展的原动力,从而真正达到教师发展与学校文化提升的双重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