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许多专家的讲座,也看过许多教育理论的书籍,有人把教师分为“巫师、庸师、匠师、能师、名师、大师、宗师、圣师”,也有人把教师分为“匠师、艺师、儒师、哲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政涛关于教师有这样的论述:“‘为人师表’乃是千年的古训,然而为什么‘师’,显什么‘表’? ……所谓‘表’,不是外表之表,而是内在之表,是精神之表。归根到底,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向世界表露出来的形象,不是由礼仪、服饰和对欲望的自我克制展现出的肉体形象,而是精神形象。”因此,我们可以概括:最好的教师是用自己的智慧、爱心和境界从事着教育这项事业,也就是用自己丰厚的精神世界去滋养着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作为校长,总期待专家或者专著能给我们一个培育“最好教师”的操作策略,可惜的是没能找到现成的、可移植的方法。
我们困惑于:无论激励机制或者管理制度,能管用一时,但是管用不了一世;无论在哪所学校中总有一部分教师随着年龄增长,教龄延伸,自身的精神世界没有因此产生叠加和累积效应,变得越来越充实丰厚,而是变得越来越平庸、干瘪和枯干,呈现出的就是我们平时所称的“职业倦怠”。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机制或者制度只是物质的或者外在的强制约束,缺少内在的道德支配或者说是缺少内在的精神信仰;这些教师没有把教育视为一个滋养自我丰盈自我生命的事业,而是当作耗散精神储存,消耗生命能量的职业。
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教育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我认为,教师队伍建设同样如此,既然校长的力量是单薄而有限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用优秀教师的心灵去唤醒倦怠教师的心灵呢?!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深化,我们在不断地探索,多年来,我们致力于教师团队的建设,把多样化的共同体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载体,6年多的实践,我们看到了教师群体氛围和教师个体精神的变化。
对共同体的认识——
广义地说,人们为了“解决问题”,“使命召唤”或者其他的“随机变量”会聚在一起,形成共同体。即使有资料表明共同体中的人不会变得更聪明,但是共同体仍犹如一个力量的增压阀,可以让人变得更强大,因为人是靠交流才会发展的,而共同体的主要活动方式正是“交流”;共同体是一个借助于言语和活动产生的精神交流、精神碰撞而促进精神发展的载体。
学校中的教师,同伴间常态的自然状态的共同体有教研组或者备课组,办公室;自由状态的共同体是为了完成某个主题任务或者参加一项活动而临时组成,任务完成后自动解散的项目共同体;除此之外,教师还与学生、家长、高校专家、外校教师组成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共同体。
我们的共同体建设——
既然交流是共同体主要的活动方式,那么不管是在自然状态下的共同体还是在自由状态下的共同体中教师必须要——开放自身,敞开心灵。教师要向包括学生在内的整个世界敞开自己,并且把敞开的过程变成吸纳、转化所有外在资源的过程,变成与学生相互构筑精神的根基,从而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体验职业的幸福。因此,这种敞开的过程,最终就变成教师精神成长的过程。
1.自由选择中的自主。起初,我们的共同体建设仅限于教研组内部,其内容与所有的学校所做的一致,就是帮助那些上公开课、比赛课的教师备课、说课、评课而已。一是这样的研讨参与的面不广;二是即使大家都参与,交流的面也不广,有教师会在这种经常性的作壁上观中被边缘化。于是,我们把管理的权限放到教研组,从教研组规划的制订、实施、评价,到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的制订、实施、评价;从教研活动的组织,教研课题的研究,到日常教师培训和教学质量保障,教研组长都会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完成。我们要求所有的教研组都有各自的研究项目;根据研究项目的内容、价值和参与者数量,下拨相关活动经费,对活动经费的使用作了明确的规定,由组内推举的专门的经费管理员进行管理;每年对经费使用、教研活动、教师成长进行综合的考核,考核结果与共同体的评比和下一年的经费下拨相关联。这在财经纪律相当严格的学校内简直是个创举,有领导担忧:这些钱会不会白白流失?事实证明,教研组这个共同体,不但没有把这些钱随意浪费,反而让有限的经费发挥了无限的作用。
学校每学期都有作家进校园的活动,这项活动是语文教研组的任务。秦文君老师来到我们学校,语文教研组长把所有的备课组长全部调动起来——事先,贴出海报,发动全体语文教师布置学生回家通过查找资料、询问家长等方式了解作家;然后,把秦文君老师的著作目录发给学生,排查出对某一著作最为熟悉和喜爱的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做5分钟的演讲准备;接着在正式活动的那个半天内从接待作家、献上鲜花、互动讲座、签名售书到时间安排、班级调度、场地利用……每一个环节和地点自有教师出现;最后,语文教研组还开展学生阅读作家作品后的征文比赛,对获奖学生给予赠书的奖励,这个颁奖仪式是全校性的,也是唯一要求校长参与的活动。
这类主题式的学科活动,在每一个教研组共同体中都会展开,这种“兵管兵,兵带兵”的方式让共同体中的每一位成员找到自己的位置,自觉承担起身为教师和共同体成员的职责和使命,充分展现了“有自由就有选择,有选择就有担当”的责任感,体现了教师精神的内容——自主的教育生活。
2.自由策划中的热爱。我们所看到的教师职业倦怠或者专业发展瓶颈,都从教育工作和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就像中医忌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样,我们也应该避开仅从表象中作出简单判断的倾向,不能就教育现象来看教师的精神成长。我们希望教师随时随地都带着一种异乎寻常的敏感和细腻,爱学生,爱教育,爱课堂;当教师拥有这种“爱”的情感的时候,再多的忙碌,再多的付出也是乐事。教师这种爱的情感,应该首先建立在爱自己集体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要让教师爱上共同体;当一个人乐于谈起他的集体生活中的话题的时候,就表明他已经爱上了这个集体。我们学校规模较大,经历了2次合并,办公室面积小,各年级或者学科的教师按就近班级的原则零散分布,因此教师之间一年过去还人、名分离的现象十分正常。“教师的精神生活一定是‘活’出来的,而不是想出来的,更不是读出来和写出来的”,我的理解,这个“活”是共同体成员间的相互激活,是基于共同体的一种生长的存活。因此,创设“活”的机会与平台,是我们每学期必做的功课;办公室通过图片或者文字展示的成果丰富了交流的内容。
学校的体育办公室聚集着一堆不修边幅的男子,一向是五味杂呈之处:汗味、脚臭、烟味混合在一起,让人都不敢踏脚其中。曾记得,在前任校长时代,体育办公室仅有一次被评为“文明办公室”——那还是因为分管领导大声疾呼,再三争取,领导班子纵向比较,为了鼓励积极性才给予的。如今的体育办公室,在全校十七个办公室中评比中屡屡夺魁,从环境来看:窗明几净,绿意盎然,墙上布满了锦旗和奖状,“艺体一家”的文化主题阵地中,展示的是每一位成员的精彩留影,最显眼的是他们的“全家福”——集体合影;从活动来看,办公室文化展示中,他们的合唱《我的扬名心》、运动时装秀、艺术团体操都是不论老幼与男女一齐上场,其创意与口号“班主任老师,我们爱你”赢得了无数的掌声而让大家一次次期待。学校体育综合评比连续三年名列区域之首,看到他们全身心的拼搏,大家都很心疼,但无论是前任年老体病的男组长还是现任年轻开朗的女组长都把争取荣誉当成义无反顾的职责。
学校定期组织以办公室为单位的文化展示活动,名为文化展示活动,实际上就是学校那么多教师的一次聚会,通过这类活动让每一位老师熟悉他人,看到平时课堂上看不到的精彩:“DIY”美食秀,魅力女教师时装秀,扬名家庭联欢会……每一个共同体都在秘密中策划、排练、彩排,情景剧、相声、围裙秀、唐装秀……虽然谈不上艺术水准,但是创意让大家一次次捧腹,笑过之后的回味:扬名春晚比央视春晚更精彩,明年再来。这种只有主题没有限制的活动,把教师潜在的活力激发了出来;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己的精彩,在这类活动中,大家忘记了年龄和身份,没有了羞涩与遮掩,节目需要皆全情投入。教师之间情感更加融洽,共同体成为他们快乐的源泉,滋养了教师精神的内容——丰沛的情感生活。
3.自由浸润中的广博。教师应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宽广的精神视野,质疑和批判的精神,对历史的温情和敬意;教师要向学生展现一个独特的学科世界,但又不拘泥于所教学科,而是和学生一起将精神的触角不断向更高更远的世界延伸,实现不同学科世界的融通。这样的师生关系就不再是一般的传道和受道的关系,而是结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精神共同体;这样的教师也是最让学生受益的教师。我们一直非常关注教师交流的话题,曾经有教研室主任在出差的长途火车上无聊的等待中与我们的教师聊天,过后,这样评价我们的老师:一般来讲,小学教师闲聊的话题比较单一,无非就是孩子教育、衣食住行,但是扬名的教师很不一般,无论男女,你谈政治他就讲政治,你谈经济他就谈经济,你谈军事他就谈军事……好像无论什么领域都通晓似的。在同一个共同体中,教师的知识构成,实践经历应该是交错、互补的,这样的共同体交流才会越来越丰厚。
小秦老师执教《复式统计图》,这是以学生为主的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没有做过班主任的她不知道学生汇报活动的模式和操作;统计所用的素材来自于校外辅导员的“水日记”,还有市环保局的一些数据。于是,除了数学教研组的成员外,班主任小敏和科学老师小张也一同参与,形成了特殊的共同体。班主任小敏把自己的队活动课示范给小秦看,小张为小秦分类整理相关数据。几次试教,最终,小敏的队活动只能作为参考,数学的汇报有别于队活动的模式;小张坚持让其中一张统计图上的数字空缺,因为查不到该数据,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让复式统计图成为让人遗憾的两截。“数学的眼光,真实的数据”不仅是学生的精神得到熏陶,教师也在这一磨砺的过程中知识视野得以拓宽,科学精神也得以丰富。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精力的专注,我们发现,善于排除干扰因素的教师专业成长速度会比较快。但是,教师从学校走进学校,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比较单一,而面对的教育对象和教育事件是复杂而丰富的,用单一的经验去应对复杂的事件,其中的阻力和困扰会消耗教师的许多精神。教师的精神一定是做的精神,而不只是知的精神,实践体验对教师来讲极其重要;只有帮助教师不断丰富文化和体验,才能保持教师持续发展的内驱力。因此,礼仪、沟通能力、表达技巧等都进入共同体培训的内容;家长志愿者中的厨师、点心师、工商执法者、种植者都走上我们的课堂,受教育的不仅是学生还有教师;我们还把教师带到军营,体验严明的纪律。
暑假伊始,我们全体教师就开始了为期4天的军训。军训前,先确定14位年轻男教师为班长,由班长抽签获得10名队员,同时任命一名女教师为副班长。这些班长抽签后立即进入角色——颁布了集中出发的时间和地点,并且隆重讨论了军训生活的准备,甚至有一位组长统一购置了军用胶鞋。这天,我把教师送到了军营。开营式时,教师们披挂着晃晃悠悠的军服,拎着大大小小的水瓶,叽叽喳喳地进入会场。军训结束的前一天傍晚,便接二连三地接到短信和电话,有人让我别穿得太女人去接他们,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于一身戎装,看见了裙装会受刺激;有人让我早些去参观他们将垃圾场改造成的“星级宾馆”——宿舍,要花枝招展的,因为“万绿丛中一点红”才好看。那天,我早早地走进了军营。教师们正好早餐出来,看到我好像看到了家长,热闹极了。不一会儿,他们全进了宿舍,强烈要求我一一检查他们的内务,有站在走廊鼓掌欢迎的,有站在房内敬礼致意的,不管何种形式,他们都自豪于用牙膏、湿巾等升级换代的清洁工具把脏乱不堪的宿舍打扫成所谓的“星级宾馆”,自豪于如何与软绵绵的被子作斗争最终搞成“绿色豆腐干”,自豪于他们的敬礼动作是如何的标准……大会操,教师们军容端正,正儿八经地行进、跑步、敬礼,俨然一幅军人模样;会操后就是结营式,教师们在教管的带领走入会场,作为首长的我有幸在一旁观看,接受同志们的致意。我问,你们的水杯呢?不能带。口渴么?习惯了。没有声音,只有从口型的变化中猜出教师的回答。开营、结营的鲜明对比不禁让我哑然失笑。最精彩的是教师们的演讲:《苦与乐》、《骨感的身材,丰满的精神》、《穿上军装,我们坚如磐石》……发自内心的体验流露得那么自然、真切,感情充沛、幽默睿智,台上台下热烈互动,真叫人感动。从出发前的“敢怨而不敢言”到离别时的留恋,整个团队的精神面貌彻底改变。训练基地的负责人在与我交谈时说,你们学校教师素质真高,能力太强了。原因就在于,我们教师用“红歌”比赛一等奖的水平把教歌的教官“赶”进了宿舍,任由教师们在舞台上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台完整的“红歌”演唱会。
在各种各样的共同体中,教师们都能很快地转换角色,把他们的创造活力发挥得淋漓尽致。相信这类看似与教育无关的体验,必将丰富教师的精神底色,成为教师精神的内容——广博的文化生活。
4.自由碰撞中的智慧。教师应该拥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具体且变幻莫测的教育教学场景中展现出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基于这样的思维品质,教师就可能拥有准确、简炼、生动和优雅的语言生活,进而通向创造的精神生活。当许多教师在算计着绩效后自己口袋的分量的时候,我们以办公室为单位组织教师讨论“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我们希望教师把教育与幸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把享受教育的幸福作为终身的信仰。在演讲中,每一个办公室都是一个共同体,每一位成员都得到精神的肯定和称赞,他们的幸福来源于每天变化的学生生命,来源于每天产生的同伴互助,来源于每天得到的家长理解,总之,教师的幸福,来源于精神的滋养与丰厚。
我们的教师在与各类专家组成的共同体中,旁听过把我们的结题现场变成“战场”的高校专家们之间的学术争论;应对过省级教科研专家刨根究底式的追问;参与过无数次关乎课堂、关乎读书、关乎理念的争论。教研共同体总是回归教育的本质,一次次尝试寻找和而不同的丰富的课堂。不隐藏自己的想法,不吐不快;坚持自己的观点,也欣赏他人的观点,这种自信和大气是在无数次挫折中逐步建立的。
音乐课,我们常常称之为“唱歌课”,似乎没有学生的歌声、不让学生把一首首曲子唱熟练就不能成为音乐课。因而,小宫老师以《雪绒花》为载体的音乐欣赏课遭到了质疑:音的强弱、节奏的快慢、乐句的起承转合等乐理知识在对歌词的赏析中,学生的分句摹唱中一点点渗透;“莫扎特的子弹”这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影片《音乐之声》中《雪绒花》这首歌曲出现的不同场景、不同演唱方式中逐步理解。课后,学生还记得什么呢?在那次学生评课现场中,与会教师这样询问,学生回答记得:音的高低、强弱、快慢与歌词所表达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莫扎特的子弹是说音乐也可以成为武器,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其实,听课教师最关心的是:学生会唱《雪绒花》这首歌吗,恐怕学生真不会熟练地唱好这首歌。素养和技能真不是一码事。
教研共同体敢于在别人没有涉足过的领域尝试,因为他们总是在思考,总是有想法,那些或成功或失败的课堂教学案例都是最好的最生动的教师精神的内容——智慧的精神生活。
6年多坚持共同体建设,我们的教师阳光、自信;有思想、敢探索;只要觉得自己是被大家需要的,再忙也不会拒绝,再累也不会抱怨。
共同体建设需要的管理思维——
共同体是自由的,自主的,情感的,文化的,智慧的;共同体的建设基于制度又超越制度,更多的时候不是“管”而是“理”。在管理中,校长应有的思维是:开放而不放纵——谋全局,谋全程,谋全域,善于从不同的领域中吸纳有益经验或者策略为教育所用,但是应该坚守办学的理想,有所舍才能有所获。耐心而不慢性——教育是慢的事业,成长是慢的过程,要有足够的耐心了解教师和他们的各种背景,置于背景中理解教师,用共同体的力量来感染教师,重要的是起而行走不是坐而不动。包容而不纵容——缺陷是美,留白是美,因而教师行为的缺陷和学识的空白都属正常,关键要让教师在共同体中自觉把自己的缺陷和空白转化为生长的空间,找到自己精神的基石。尊重而不失重——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视角和思维自然不同,换一个角度审视教师的选择必然有其缘由,坚信每一个生命都是向善向上的;在每个共同体中要有意识地安排领跑者,鼓励其他成员不停地超越领跑者,这样才能拥有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和重心。欣赏而不观赏——欣赏是从内心出发的赏识,是把自身置身于共同体同样的环境中,同喜同忧,因而欣赏的方式和言语简约至上;作为旁观者的点评,只会起到反作用。感动而不盲动——也许校长在教师的心目中应该是非常理性的,严肃的,其实校长感性一点,常常为教师、共同体、教育事件而感动,可能会更具亲和力;当然校长的感动要分清场合、对象,否则就是盲动了。
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只有在共同体中不断地分享和累积,精神才能不断丰盈;只有精神丰盈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精神丰满的学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