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让教研组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精神家园

时间:2013/12/17

 在应试教育、功利主义教育及“考试分数万能”等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一些学校的教研组建设组织行政化、教研功能单一化、教研活动形式化、教研成果功利化,教研组所能起到的最大作用是教学管理中的上情下达,教研组建设也只能是随波逐流、徒具形式。但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加强学校教研组的建设,已被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探索。教研组(备课组)是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基层组织,是课改的前沿阵地。强化教研组的建设,创建学习型、研究型的教研组,有助于推动课改的进一步深入。
  教研组建设之规划篇——制订共同愿景方向标
  事实早已证明:凝聚力就是工作的创新力。这种凝聚力,集中体现在校风、组风、教风、校园文化和学校精神等方面,除学校要刻意增强以外,教研组内也可大有作为。
  一是制定学年或学期工作目标及教研组发展规划,坚持目标管理,使全组同志,心中有方向,前进有动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目标包括质量目标和管理目标,要有实施过程(包括措施与方法、活动的安排)和本组的教、科研课题。比如,学期初,可在征求全组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向大家说明在争创先进组、教师培养、参与学校活动、学科竞赛、组内精业务竞赛等方面,有怎样的安排,达到什么目标,大家如何配合,进而提出明确要求,在形成共同愿望的基础上,大家自然会积极参与,久而久之会形成合力。
  二是主动团结组织老师开展一些文体活动,大家在参与中合作,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心通,在心通中凝聚。
三是以群体性教研科研活动,促进凝聚力的巩固和提高。组内教师举办公开课或外出比赛,全组课前要帮着出谋划策,协助备课,准备材料。课中要帮着照应前后,仔细听课,课后组织大家评教讨论,这样就会使老师们体会到组内温情。当然也可借助集体学习、集中式备课、组织参观、资料信息共享等,这都是增强合力的有效方法。
  在日常工作中要保持教研组的活力与凝聚力,沟通是一个重要环节,比较畅通的沟通渠道、频繁的信息交流,使教研组的每个成员间不会有压抑的感觉,工作就容易出成效,目标就能顺利实现。
  (1)当然这里还包含一个好而准确的目标,或发展方向的问题。当个人的目标和教研组或备课组目标一致的时候,成员就容易产生对教研组的信任,士气才会提高,凝聚力才能更深刻地体现出来。
  (2)教研组或备课组成员都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本组的教学业绩表现出一种荣誉感和骄傲,乐意积极承担本组的任务,工作氛围处于最佳状态。
  教研组建设之制度篇——完善各项制度作保证
  一直以来学校的教研组的行政管理功能很弱。教研组长虽然肩负组织教师业务活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责任,但并无任何行政能力,他们对教师的影响力多依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及专业经验和能力,即非权力影响。我认为教研组长要顺利并卓有成效地开展教研组工作,必须依靠制度管理来保驾护航,逐渐形成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有关教研组建设的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是依法治教,和谐理教的重要保证。教研制度的建立是教研组建设的重要保障,没有制度化的规范是无法落实过程的,这是一个人文和制度融合的过程。
  (一)时间保障机制。每周三上午和下午,我校教师以语文、数学、英语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开展组内校本教研活动。每隔2周,星期一下午第3节课后,是集中教学研究时间,全体教师都参加校级教研活动,采用“个人自学(下发有关材料)——分组研讨——集中交流心得”的教学沙龙研讨方式。教师都能根据学习材料,结合本人教学实例,阐述自己的学习体会。做到人人写学习体会,人人参与交流,在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结合点上做好文章。
  (二)组织保障机制。学校根据校本科研的实际特点,建立了“校长室决策调控——教导处具体负责——教研组、备课组具体落实——教师群体开展实施”的校本教研工作运行机制。
  (三)经费保障机制。学校为校本教研活动提供经费保障,包括邀请专家讲座、选派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承担各级教研活动、订购教育类报刊杂志等经费开支。
  (四)评价激励机制。规范各学科的教研活动。要求各学科组、备课组不但要有教研活动计划,而且要认真记录每一次活动情况。各组的教研活动情况,每学期将组织评比。学校认真组织校本教研开展情况的评估工作,并进行奖励。每学期评选优秀教研组、备课组和教师个人;每学年评选一次教科研先进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被评选上的教科研先进个人,在高一级荣誉评选中优先考虑。
  (五)随堂听课制度。建立领导听课和深入教研活动制度。领导经常深入教研活动,掌握分管学科的教学和教研情况,及时解决问题。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听课,课后和任课教师及时交换意见,及时反馈,及时做出评价,以促进教学。旨在根据教师教学常态下课堂教学情况进行研讨,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师徒结对、结组制度。对一至三年的新教师,采用传统的师徒结对培训方式,师傅要着重在备课、上课、作业等方面,进行常规性辅导,确保他们三年能过关达标。对三年以上的青年教师,采用结组互帮式培训,由学校安排一批教学能手或新秀或其他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每人带一小组(3-5人),平时小组内相互备课、听课,经常探讨一些教学问题,力争在几年时间内有一批青年教师能脱颖而出,一、二年内成为学校教学骨干,三、四年成为教学新秀、教学能手。这是骨干教师的培训基地,也是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着力点。
  完善教研组建设的制度,对于增强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为教师提供一个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战斗集体,让教师更有动力实现自我发展。
  教研组建设之常规篇——奏响课堂教学主旋律
  有一部电视剧的名字叫《靠近你,温暖我》。如果将这个名字延伸到我们的教学生活中,我想,无论是对个体的教师还是群体的教研组来说,靠近的应该是和谐的课堂、快乐的教学,温暖的则是我们每个师生的心田。在课程改革这个大熔炉中,我校以课堂为抓手,唱响和谐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公开课是教研组活动的主要形式,也是加快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改革和完善了公开课制度。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
  1、教研课
  我们要求每个学期,所有老师都要上一堂组内公开课。由教研组长负责组织围绕主题进行教研课的设计、实践与反思。形式是:备课组讨论形成集体预案→个人加工形成个人预案→备课组内实践→再次讨论形成第二次预案→教研组内课堂实践→教研组成员围绕主题进行集体评课、交流→形成教学案例→上传校园网,资源共享。
  2、汇报课
  ①  青年教师汇报课:经过名师的指导,徒弟需要向组内教师上汇报课。主要本着帮助的目的,实事求是地指出其问题,提出帮助策略,同时也要对其优点进行鼓励,促使其尽快成长。
  ②  外出学习汇报课:教师外出学习后,需要开展学习汇报课。
  ③  同事互助观课:教师根据需要可以主动邀请组内教师或全校老师来听课指导。其目的主要是通过观课后观课双方在某些事物预设的都关心的课题方面的研讨、分析和相互切磋,来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
  3、示范课
  ①  观摩课:在教研课的基础上,经过集体讨论、实践与反思推荐若干课到学校进行课堂展示→全校教师进行跨学科交流→执教者形成反思案例,其余教师撰写听课反思。
  ②  名师展示课:每学期由获区级以上新秀、能手教师上示范课。起好带头和引领的作用。
一个具有研究氛围和人文关怀的教研组,就是教师共同的心灵家园和精神家园,在和谐而快乐的氛围中,他们心灵与心灵沟通,思维与思维碰撞,共享着生命中最大的精神盛餐。
  教研组建设之研究篇——建构合作文化显成效
  1、我们发现
  学校是由很多小团队组成的大团队。学校的教育是一个团队对另一个团队的教育。学校内部各个因素的和谐统一,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是学校发展的有力保证。但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学校内部存在着部门与部门、年级与年级、学科与学科、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不相往来”、不协调、相互指责等与培养人才相悖的问题。①部门之间“各自为战”,学校工作常因不协调而“撞车”或“空白”,教师和学生无所适从。②学科之间,学科教师门户观念严重,重视自身学科的知识体系,忽略与其他学科的沟通与合作,致使教师学生失去许多发展的有利时机。学校内部存在的这种“单干”现象和个体意识严重阻碍了学校的发展。
  2、我们反思
  有思想、有潜能、有创造力的教师们,是学校最丰富最能动的教育资源。如果我们关心课程改革,自然必须关心学校文化,尤其是教师文化。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间合作的教学方式,强调合作文化。马卡连柯说得十分明确:“应该有这样的教师集体:有共同的信念,彼此间相互帮助,彼此间没有猜疑,不追求学生对个人的爱戴”。教师之间是在共同的业务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一种非正式群体的互动关系,竟争与合作是教师人际关系的基本形态。适度运用竞争机制,可以有效激发教师的工作动机,增强教师的自我意识,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具有利的一面。但是个体的竞争机会愈多,则成功和失败的机会愈多,教师承受的心理压力也愈大,因自尊心、荣誉感强等心理特点,他们惧怕失败,向往成功,因而容易引起教师焦虑、忧疑、妒嫉、自卑等情绪体验,从而陷入“文人相轻,同行相妒的困境。”而合作则是教师之间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齐心协力,相互促进的合作性行为,成功的合作,往往可以促进教师个体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教师群体内部的心理共容程度,满足教师的归属感、安全感和成就感。构建合作式文化就是利用更高层次的团结来化解教师个人之间的利益矛盾,形成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合作基础上的竞争。“事实上只有双赢互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竞争。”
  3、我们实践
  合作的教师文化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没有实践活动的过程就难以形成合作的教师文化。课堂是教师放飞理想的舞台,是教师信念萌发的园地,是教师思想源泉所在,更是教师成长起步的重要基地。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发掘每位老师的潜能,关键在于课前的功夫。而备好课又是上好课的关键。我们学校每学期都要进行集体备课,熟悉教材,解读教材,钻研教材,并精心设计学习活动,而后每位教师进行个性化的反思与重建,教研组内进行集体反思,商讨改进意见,再次进行公开课研讨,让每位老师均能经历一段充实而又美好的心灵之旅。都说“好事多磨”,那么一节好的课也应该是在不断地实践、总结、再实践中反复打磨铸造而成的。磨课中的得失在所难免,只要我们能认真探讨,及时反思,吸取经验,那我们的教师就能在磨课中得到锻炼,得以成长,教师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再也不是各自为守的“单干”,而是真情互动,心灵交融,智慧相撞,共享成功。而教师成长的同时也带动了我们学校的成长,这正是磨课的意义所在。
  近几年的实践表明,“磨课”活动是一个既能提升教师个人素质、提高教师群体的业务水平,还能在教师群体中形成一种合作文化的重要举措。
  4、成功感言
  一所学校绝对不能成为简单的藏龙卧虎之地。是“龙”就得让它腾,是“虎”就得让它跃。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这个真实的教学实践情境中闪现,通过“校本”的“磨课”挖掘教师内在的潜力,搭建老师成长的舞台,让老师们在团队互动中充分释放潜在的能量,使“校本磨课”成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的、充满灵性和智慧的工程,有效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每次磨课都是教研组、备课组开展相互研讨的过程;一个青年教师的成长往往能带动一片。课改以来,我校曾获市区级会课一等奖的华知伟、魏玉婷、高丽、许炯等老师都是在“磨课”中成长起来的。有一位参加区会课的老师曾发自内心地说:“如果说我在教学上取得一些成绩,那是因为我很幸运地拥有一个团结向上教研组,教研组为我的成长插上了翅膀,我深深地感受到,离开了教研组的集体力量和集体智慧,靠我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
走向校本“磨课”,让教师们真正体会到合作的内涵,体验合作的效果,形成合作的意识、观念和习惯,并逐渐形成建立合作的行为规范,形成合作的文化。在和谐融洽的校园文化氛围下,又促使教师们在团队互动中充分释放潜在的能量,点燃教育激情,追求专业发展之路上的不断创新、不断进步。
  教研组建设之特色篇——形成学校特色展风采
  1、学校课题,着眼整体
  “十一五”期间,在对“十五”课题成果审视和总结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如果把合作的观念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使合作成为一所学校的文化内核,通过开展全方位的合作提高教育教学效能将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于是我们又一次把“合作”的研究引向深入,提出了《新课程背景下构建合作型学校的实践与创新》这一课题。在认真研读教育理论及参阅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将“合作型学校”定义为三大子项,即“合作的管理”、“合作的教研”、“合作的课堂”。并创造性地引入企业团队管理的理念,将学校团体划分为四大团队,“学校行政管理团队”、“级部自主管理团队”、“班级教育管理团队”、“学校教研组团队”。通过给这些团队进行授权,整合学校的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使传统教育管理中零碎的、松散的管理现状逐渐走向有序、规范、高效。
  2、个人课题,百花齐放
  多年来,我校始终鼓励广大教师进行个人专项课题的研究,把教师个人课题的研究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起搏器。2002年,由我校肖娟、华志伟老师承担的国家教育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课题项目组下设的子课题研究也顺利展开,通过语文和数学教研组三年多的不懈努力,课题成功结题,两位老师所撰写的课堂教学设计也在教育部组织的课题成果评选中双双获得了一等奖。由李天雪、陆春芳老师共同领题的无锡市“十五”立项课题《美术实践活动中儿童生活经验的审美综合与表述》在结题鉴定会上,因该课题研究资料翔实,研究过程规范,切合儿童实际,把美术活动与生活相结合,拓展了学科外延,为美术学科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而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3、特色课题,精彩纷呈
  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改革深化的一个崭新的领域,我校紧紧抓住这个契机,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校本教研的重点和亮点来抓,新课改伊始,我们就抽调骨干教师专门组建了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几年来,在这个教研组调查、参观、研究、活动的基础上,我校各特色团队的研究可以说是精彩纷呈。我校先后承担了国家级子课题《发展红领巾小事业,创新少先队活动文化》、《开发手套教育资源,创新少先队实践活动研究》的研究工作。该课题以红领巾手套工艺研究所为基础,着重研究与探索文化理念下小事业活动中的创新教育,我校从实际出发,尝试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少先队课题融合,开展五彩缤纷的活动,利用乡土资源培育一代新人。“红领巾手套工艺研究所”、“小葵花手偶剧团”、“小葵花电视台”等一大批有着本乡本土文化特色的项目团队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辅导员》、《少先队小干部》等杂志相继对我校的这一课题研究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手套文化已成为小学素质教育园地里的一朵奇葩。我校抓住课改崭新的契机,把对手偶剧零散、分项的的研究内容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之中。通过设计手偶形象、制作手偶、创编与改编剧本,角色分工,场景表演,选择背景音乐,表演手偶剧,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审美、音乐等诸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大大丰富了学生的闲暇生活。
  同时,在继承二十多年棋类活动历史的基础上,我校在全国中小学棋类教学实验项目组的指导和帮助下,尝试将课题研究和棋类活动相结合,提出了《棋类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研究》这一课题,努力将我校的这一传统特色由行的层面上升到知的高度。广大教师特别是棋类组的教师同心协力,开拓创新,编教材、抓教学、搞比赛,整个校园“棋乐融融”。“十年磨一剑,汗水铸辉煌”,江苏教育电视台、无锡电视台、无锡日报等多家媒体对我校开展的棋类教学研究进行了相关的报道,《以课改为契机,开发棋类课程》等多篇文章见诸报端,学校也因此成为全国棋类教学实验基地。
另外,科技之花也开满我校。学校在校本课程设置一栏对各年级每周开设了一节科技活动课,从而使学生活动的场地、时间、内容有了可靠的保证,学校还专门开辟了科技探究陈列室,以此为窗口和阵地,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各类科技竞赛活动,要求班班发动、人人参与。校科技节期间,班班开展“三小”(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活动,由少先队大队部组织的“创新”系列主题队会观摩评比,掀起了全校师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潮。
  在不经意中我们发现,大家交流的共同语言多了,学校的教研氛围浓厚了,同伴之间的团结协作、合作交流的气氛逐渐形成了,教师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了。在这里,教研组不仅为教师们的切磋、交流、思维碰撞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和环境,而且在互相学习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开拓了教师们教育教学视野。我们的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在尊重中交流,在合作中成长,共同为展现学校特色而努力着。                                                            

  “几番磨砺方成器,数载耕耘始见功”。通过多年的实践,我校的教研组建设不断完善,它已悄然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精神家园:学校先后承担无锡市科学研讨活动、惠山区英语与语文学科研讨活动等市区级研讨活动,多名青年教师为研讨会提供了优秀的课例;教师之间团结协作显和谐,有两个办公室先后获得“巾帼文明岗”的荣誉称号;教研氛围愈显浓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多人次参加区市级优质课评比获得一二等奖,语文教研组曾被评为惠山区级优秀教研组,音美体教研组在区办学水平评估中受到评估人员的褒奖;师生在各级各类评比活动中屡创佳绩;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办学水平不断提升。这让我们更深切地认识到只有建设好教研组,教学质量才有保障,教学研究才能深入,教学成果才能丰富,课程改革才能不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