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的主要内涵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是指以“问题解决”为基石,以学生有效思维能力的提升为核心,以学生的成长为根本,在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合理引导,在师生、生生的多向互动中,促成学生自主归纳、自我提升,在此过程中,教随学定,教是灵动的,学随思定,学是灵动的。
二、“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的主要目标
1.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优化教学常规。主要通过导学案的规范编制与合理使用,来规范教学行为,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优化板书设计、完善学生笔记和规范学生作业等。
2.进一步端正教学思想,更新教学理念。在规范教学行为的基础上,努力克服课堂教学中的“新授课复习化、复习课习题化、讲评课标准化和导学案全能化”等功利化倾向。
3.进一步继承教学传统,提升教学品质。在端正教学思想的基础上,努力继承严谨教学、开放教学、精细教学等优良传统,积极打造凸显主体、提升能力、着眼长远的灵动课堂。
三、“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的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重点是突出问题设置的质量,主要抓手是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变“讲导学案”为“用导学案”。
第二阶段为成长阶段,重点是保证问题探究的效果,主要抓手是教案的设计与实施,变“注重气氛”为“注重思维”。
第三阶段为完善阶段,重点是凸显问题生成的质态,主要抓手是学生笔记的规范与内化,变“解决问题”为“问题解决”。
四、“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的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强调人的自主性、整体性、独特性,认为学习是个人自主发起的、使个人整体投入其中并产生全面变化的活动,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极为重要。
2.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体验,既是一种活动,又是活动的结果。作为一种活动,即主体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作为活动的结果,即主体从其亲历中获得的认识和情感。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
3.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是一种创新型的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角色从传统的模式中解脱出来,由教师为主体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它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有利于终身学习。
4.生本教育与生本教学理念
生本教育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主持开展的。生本教育主张: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学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学,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5.教育心理学理论
现代科学之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意识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而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只有学生能问、会问,才有创新的可能,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才能有的放矢的实施教育,教育也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功效。
五、“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的操作要领
1.预设问题,引导预学(10-15分钟)
预设问题的载体是导学案,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及认知水平,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构建而设计的学习方案。导学案结构包括:课标导读、问题导思、例题导练三大块,其中问题导思包括预设问题、生成问题。问题获取需要备课组合作解决。预学时间各学科不同,时间充裕的可用自习时间充分预学,时间不充裕的学科约用课堂10-15分钟。
注意点:
(1)问题是指当前状态下没有现成答案,或没有完全确定的解决方法,有探究价值,有解决的可能。若用英文单词表达,是指problem,而非question。前者需要解决,后者只需要回答。问题要具有思考性、探究性、启发性。要避免问题设置过于简单直白,在教材上即能找到现成答案,没有思考性和提升技巧。(2)问题设置要形成“问题串”,问题之间有显性或隐性的勾联。(3)问题设置要紧扣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全过程。(4)问题设置要有层次性,要显示梯度,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要有导向性,注意量上的递进和质上的逐步提升。既要考虑基础性问题,符合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认知水平,也要考虑探究性、发展性问题,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还要考虑与学生前后知识经验相关联,与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相关联。将学生的学习任务问题化,既有助于完善学生的合作学习,也有助于解决一部分学生“陪读”的问题,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5)导学案编制容量要适中,16K纸一张,以一节课内容为宜,功能要明确:引导预学启迪思维,不是包办一切。格式要规范,新授课是课标导读、问题导思、例题导练;复习课是考纲导读、问题导思、例题导练;讲评课是错题导读、错因导思、变式导练。问题导思3-5个问题为宜,例题导练2-3题适中。
2.生成问题 深化思考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生成新的问题,教师据此形成新的教学内容即疑难点、拓展点,此时的重点不是教师备课时自己以为困难的地方,而是大部分学生预学时觉得困难的地方,实现从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的转变。
来自于学生的问题,除学生在学案中问题生成部分直接提出的外,教师还应善于从以下渠道发现、收集、概括问题,例如:由自主学习中的困难、成果提炼出的问题;学生小组展示中暴露或生成的问题,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不断生成的新问题等等。
注意点:(1)生成问题必须贯穿教学全过程。(2)生成问题的质量体现学生思维深度,对教师素质水平要求高。 (3)要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意识、习惯。(4)此过程因学科、因学时而不同。
3.探究问题 合作学习(10-15分钟)
学生的学习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不同的学生是用不同的方式建构知识的,学生之间有差异,这种差异为学生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了可能和心理基础。从这个角度讲,合作与交流是人的一种本能的需要,差异即资源,差异即财富。适宜合作学习的任务具有以下特征:能激发探究欲望,有探究价值,有解决可能,有合作必要。合作学习的方式有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
步骤(1)展示: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包括对导学案中预设问题的解答、小组合作的成果、预习或课堂探究中生成的新问题。有条件的学科可事先收集、归类,以使展示更有代表性,解决问题更有针对性。注意归类总结、归因分析。要注意的是不能全部展示正确的解答,展示错误更重要,正是通过展错后的纠错,才能实现课堂目标的高效落实。
(2)探究:有生生合作探究和师生合作探究两种形式。生生合作探究的流程是展示、评价、完善。由学生进行对问题的解答、评价、补充。师生合作的内容为重难点问题和学生没有解决到位的问题,教师加以引导、点拨,从知识层面和思想方法、解题技巧方面形成正确认识。合作探究环节中,能让学生讲的要尽量让学生讲。
注意点:(1)导学案不能与课堂游离或变成纯粹讲导学案。(2)要合理利用多媒体展示台,增强讲评课有效性。(3)备课组长要结合学情提高自编练习、对错题归类归因的质量。(4)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4.提炼问题 归纳总结(10-15分钟)
课堂在集中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对本课知识能力的关键点进行提炼概括,对课堂进行有效总结,提炼规律,摸索方法,进而不断深化学生的思维,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的习惯和能力。
提炼总结的形式有以主板书形式呈现网络化的知识结构(主要是重难点)、以副板书形式呈现层层提炼形成的思想方法、以投入的情感语言进行的价值引领。当然这一步骤到底怎样呈现视不同学科的不同而定,理科习题课堂也可就思想方法进行的提炼总结。
注意点:(1)教师要形成完整板书。(2)要指导学生做好笔记。(3)要讲清重难点,注意知识拓展、思维方法提示、教学规律总结。
5.反思问题 巩固拓展(5-10分钟)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解决过程的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知识进行巩固、拓展与延伸,夯实基础,在理解、体验、感悟中生成新的知识,挖掘出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潜在智慧。
这一流程可以通过例题验证、变题训练做到让学生会举一反三。其中例题要精选2-3题,要有典型性、层次性,教师点评不能就题讲题,要有知识、能力、思想方法的提炼。
注意点:(1)要利用好例题导练,当堂完成。(2)练习要有巩固性、针对性,符合学情、班情、考情。(3)教师点评要有知识、方法、思想层面的点评。(4)展示学生完成情况要合适,包括时机、对象、方法。
“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解读
时间:2013/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