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直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瓶颈,来自高考的压力、传统的惯性、学科的差异,常常制约着教师心态和教学行为,高中课堂涛声依旧,课堂改革举步维艰。马中一直以开放的心态对待课堂教学改革,在全县实施有效教学初始阶段,马中便提出“预学导学一体化”课堂教学思路,率先对传统的课堂提出挑战,在全校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上形成第一次冲击波。在全县“高效课堂建设深化年”活动纵深推进的形势下,马塘中学结合长期教学实践,凝聚集体智慧,以课堂高效来赢得教学提升和质量增长,总结提升了适合马中办学基础的“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马塘中学作为生源一般的普通高中,率先攻坚克难,排除干扰,顶住压力,重锤敲击,完善课堂模式,推进课堂改革,教师教学理念和课堂面貌正在悄悄发生变化,为本县高中课堂教学改革摸索了一条可资借鉴的道路。可喜可贺!
认真研读这本模式汇编,充分感受到了马中人的智慧、勤奋、执着。马中人是在探寻一条适合本校办学基础和办学实际的教学之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办“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是教育这支奇葩上的一个花瓣,课堂又是花瓣的主体,“最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是形成“最适合”教育的基础。“最适合”的课堂,就是尊重教育教学常识的课堂,是遵循学生学习规律的课堂,是促进学生最佳发展的课堂。追求“最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是教育人的职责,是教学管理的使命。
马中这本课堂模式汇编在追求“最适合”课堂教学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概括起来说,有这样一些特点。
模式的内涵要义切合学习规律。“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是指以问题来引导、指导学生探究知识,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愿望和能力的一种发展性教学模式。是以“问题解决”为基石,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为特征,在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合理引导,在师生、生生的多向互动中,促成学生思维成长的灵动课堂。这一模式有两个核心要义,一是“问题”,二是“灵动”。这两个要义都直指高中学生学习规律和课堂教学规律。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问题就是思维,可以说,没有问题便没有真正的思维,也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尤其是高中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以问题引导学习、深化学习,是回归了学习的内在规律。课堂,是师生智慧碰撞的平台,这就注定了有效的课堂必然是灵活、灵动、灵性的智慧课堂,是动脑、动口、动手、动情、动心的互动课堂。一句话,“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与学生学习规律、课堂教学特征是适宜的、切合的。
模式操作要领简明适用。“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操作要领是五步: 1.预设问题,引导预学;2.生成问题,深化思考;3.探究问题,合作学习;4.提炼问题,归纳总结;5.反思问题,巩固拓展。这五步具体、实在,可感、实用。比如,第一步“预设问题,引导预学”,就是教师备课时设计富有启发的问题,以导学案为载体,引领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天地,指向明、不模糊,教师可操作、不含糊;再比如,第四步“提炼问题,归纳总结”,这对高中课堂尤为重要,如果仅仅是问题堆积,即使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学生可能是猴子掰玉米,也可能是一头雾水,“提炼问题,归纳总结”环节,就完全改变了一盘散沙、彼此割裂的现状,“提炼”“归纳”将会串珠成线,提纲挈领,将浅表散乱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学科的思想方法、思维特征也在师生的“提炼”“归纳”中潜滋暗长,形成素养。
模式适合马中的校情生情。“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秉承了马中“预学导学一体化”课堂教学思路,有效针对了当下“新授课复习化、复习课习题化、讲评课标准化、导学案全能化”等教学功利化倾向。特别是以“导学案”为载体,规范了导学案设计的思路、格式、要点,如导学案结构规范为课标导读、问题导思、例题导练三大块,其中问题导思包括预设问题、生成问题,这对层次复杂、特征各异的学科、课型具有普适性指导意义。马中的生源处于全县中上水平,学生学习基础良好,特别是规范招生后,基础更为接近,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破解问题的基本能力,能够在课堂上与教师平等对话,与文本深度对话,具备课堂灵活理解感悟知识的能力,灵活突破课堂难点的智慧。马中的教师理念先进、教学灵活,也是这一课堂模式实施的基础。
模式推进策略适切对路。就模式推进模式,常常陷入单一追求模式的误区。课堂改革是一项综合的教学改革,必须全方位多角度推进。马中在“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推进过程中,制订了以下适切的推进策略,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效果。一是以文化引领课堂改革,学校打造责任文化,强化教师主动改革、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的意识,以每一位教师敢于负责的精神品质支撑课堂改革;二是以队伍建设支撑课堂改革,学校重视备课组长、班主任两支队伍建设,建立制度,完善奖励,优化机制,保障活力;三是以教学常规的落实保障课堂改革,行政听课点评、教学六认真检查凸显教学常规的落实。学校还分阶段确定推进策略,集中宣传、氛围营造、典型示范、跟踪督查、热点研讨、反思交流,等等,多管齐下,不断为“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进注入生机和活力。
模式实施阶段的规划科学合理。一个模式从理念到行动,从实施到成熟,必须经历复杂甚至反复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分三个阶段,一是起步阶段,2~3个学期;二是成长阶段,1~2学期左右;三是完善阶段,1~2个学期。每一个阶段,均有推进的重点。第一阶段的重点是问题设置的质量,主要抓手是导学案,通过导学案高质量的编制与合理使用来规范教学行为,变“讲”导学案为“用”导学案;第二阶段的重点是问题探究的效果,主要抓手是教师教案,通过集体备课基础上的个人钻研,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以科学的教学设计来引导学生合理高效探究问题,变“注重气氛”的课堂探究为“注重思维”的课堂探究;第三阶段的重点是问题生成的质态,主要抓手是学生笔记,通过对学生笔记的规范指导与制度化检查,提高课堂学生生成问题的质量、教师有效解决问题的质量,变“解决问题”为“问题解决”。为确保教学秩序的平稳运行和课改的稳步推进,在实施的起步阶段,学校允许各学科可以在“问题引导、学生主体、有效思维”的总体思想指导下,结合学科业已稳固的有效方式,形成具有学科特点的课堂“分模式”,鼓励有基础的、有条件的教师先行实践。可见,学校管理者充分估计到实施的困难和阻力,统筹兼顾,分段实施。科学适度的实施安排,循序渐进,渐入佳境,模式要领逐步渗入并内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克服了模式推进过程中的一阵风、形式化、浮躁症。
模式推进过程中适时破解难点。“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不是一两个人头脑发热想出来的,不是一时半刻就定型实施的,这一模式的形成过程凝聚了马中全体教师的教学智慧,是在不断发现问题、不断破解问题、不断完善模式中一路走来的。据了解,为了解决问题,学校单是召开的大大小小的专题研讨会就达20多次,可见,“发现问题——破解问题——完善模式”是“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产生的基础。比如,初始阶段,学校发现了课堂提问的简单化倾向,学校就结合行政听课点评提出课堂问题设计要有思考性、探究性、启发性、关联性的要求;发现导学案设计习题化倾向,学校又展开研究,提出了导学案瘦身方案;在模式实施一个阶段后,发现部分课堂满足于简单记背默低空扫描知识的倾向,学校专题研讨,提出课堂学生思维创设、呈现、提升的标准;针对教师重难点知识蜻蜓点水的倾向,学校又组织教师研讨如何发挥主导作用,确保主干知识落实到位;针对个别教师一味关注模式套路忽略学生作业筛选批阅的倾向,学校又鲜明地提出教学六认真的要求,指出课堂模式实施与教学常规执行的关系。适时地破解难点,使“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日趋成熟。
还有很多追求“最适合”的地方,篇幅所限,恕不赘述。“最适合”是最普通、最朴实、最普适的追求,没有华丽的外表,只有内在的品质。马中人追求“最适合”课堂教学模式,是在用心改革,是在真心改革。我们有理由相信,模式的汇编会带给“问题导学 灵动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更广阔的交流平台、更深入的思考研究。当然,从文本到行动,从推进到自觉,可能会遇到未曾预想的困难,实施过程中的动摇、怀疑、倦怠,教师长期形成的教学惯性,学生被动学习的陋习,都可能影响模式的推进,需要坚定信念,顶住压力,持之以恒,攻坚克难。我们有理由相信,执着勤勉的马中人会认准方向,坚定不移地朝着理想目标迈进的。
我们期待着高中课堂的实质性变化,我们期待着高中课堂改革的春天
努力追求最适合的课堂教学
时间:2013/12/17